故事以其語言優美、情節簡單生動、想象豐富、人物形象可愛等深受孩子們的喜愛。它們在孩子發展中所發揮的審美價值、娛樂價值是眾所周知的。教師在設計教學時也會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來完成認知目標,真實情感、態度目標在語言目標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可以說它是認知目標的深化和內化。幼兒園課程的設計強調各領域之間的整合與滲透,在活動中,注意充分挖掘每一活動多領域的發展價值,避免幼兒園領域教育活動成為單一的學科教學。正如<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各領域的內容要有機聯系,相互滲透。”那么,怎樣運用故事這一文學活動,在對幼兒進行語言教育的同時挖掘其社會價值,采用一定的方式對幼兒進行教育,以增強幼兒的社會認知。激發其社會情感,并以最終培養其親社會行為為目的呢?
一、移情——親社會行為的鋪墊
移情就是把自己設身處地想象成他人,從而得以認識并體驗他人的情緒和情感,它是在對他人情感、思維、態度等認識基礎上的一種共鳴情感反應。它往往需要認知提示、情緒追憶、情感換位、鞏固深化等環節來實現。如中班故事活動“神奇的樹”片段:
師:這是一只怎樣的小刺猬?
幼1:愛幫助別人、關心別人的小刺猬。
師:你喜歡它嗎?為什么?
幼2:喜歡,因為它可關心奶奶。
師:小刺猬在幫助奶奶實現愿望后,心里會有什么感受呢?
幼3:高興、快樂、開心。
評析:通過讓幼兒想、說等認知提示,引領幼兒理解小刺猬的想法,幫助幼兒認識、理解了此時小刺猬的動機和行為之間的關系及心理感受,從而促進幼兒進入角色的能力及認知水平和社會理解水平的提高,為產生移情奠定基礎。
師:你什么時候有過這種高興、快樂、開心的感覺?
幼4:幫媽媽掃地、倒垃圾時我可高興。
幼5:幫奶奶端水時我可開心。
幼6:老師表揚我時我可高興。
評析:此環節的情緒追憶是運用語言提示喚醒幼兒在過去生活經歷中親身感受的最強烈的情緒情感體驗,引起他們對情緒情感產生的情景、原因和事件的聯想,加強情緒體驗與特定社會情景的聯系,更好地促進認知水平和社會理解水平的提高。
師:如果你是小刺猬,你想為老奶奶做些什么?
幼7:我想讓老奶奶到外面曬太陽。
幼8:我想讓老奶奶坐上輪椅。
評析:通過這一情感轉換,使幼兒轉換到小刺猬的位置上,來體驗故事中小刺猬的情緒情感狀態,這樣更容易讓幼兒進入角色,設身處地的為他人著想,體驗到他人正在體驗的情緒情感,從而產生移情。
師:有位盲人要過馬路,你怎樣幫他?
師:怎樣幫助找不到家的孩子?
評析:此環節是鞏固深化,是通過類似這樣的問題對上面三個環節的引申,使幼兒不再受具體情景的限制,從而掌握普遍性的社會行為。
這幾個環節環環相扣,步步深入。做為一位心中有大目標的教師,要努力挖掘故事中的情感因素,發展幼兒的社會認知,利用故事中榜樣作用,使之產生共鳴,產生轟動效應,滿足幼兒情感需要,從而激發幼兒學習積極性,這也是社會領域中“熏染”方法的魅力所在。它為幼兒把學習榜樣的激情內化為具體行為做好了堅實的基礎。
二、角色扮演——親社會行為的再現與強化
如果說上面的移情只是一種認知緯度和態度緯度上的遷移,那么,角色扮演則是把思想轉化為具體社會行為的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過渡環節。做為教師還要為幼兒提供大量的內化情緒情感的機會。孩子有“一百種語言”,做為教師不必把故事活動定位于“純語言活動”,語言符合只是幼兒多種表達的一種方式,對于幼兒而言,故事可聽、想、畫,也可表演……,表演是孩子喜歡的表達方式。他們在熟悉了故事中的情節,了解故事中人物情感及行為動機結果后,會自由結伴而演,做為教師要尊重孩子的這一“語言”,引導幼兒進行角色扮演,給孩子創造一個演的環境,如提供頭飾、道具或參與其中,逐漸把這演引向深入。演的過程就是感知、理解他人感受、行為經驗的過程,也是模仿、強化故事中親社會行為的過程,更是內化“移情”后那種情感共鳴的過程。如中班故事“嘩嘩嘩,下雨了”
幼兒戴上頭飾在“嘩嘩嘩”的雨聲伴奏下一個個出場了:平時攻擊性行為較多的李雨、其其戴上雞媽媽、雞爸爸的頭飾,用動作、語調、語氣表現著對他人關心時的那份著急:“小貓小貓,快快進來躲一躲”。“小兔小兔,快快進來躲一躲”。……小貓、小兔用表情、語氣表現著對他倆的感激,青蛙、小鴨用表情、語氣表現著雨中的自在,小姑娘打著傘手舞足蹈表現著雨中的歡快。孩子們還增加了一些角色,小羊、小狗、小草、小鳥大樹……。每個孩子都通過角色扮演表現著對雞媽媽、雞爸爸的感謝,體驗著故事中的那份濃濃的情。細細品來,在別人關心、幫助下成長的孩子,哪怕是模仿或再現故事中這樣的情景,孩子們的行為會更接近故事中的行為,他們的親社會行為在這種情景下還會少嗎?攻擊性行為還會多嗎?
再如大班故事“逃家小兔”:通過表演故事,理解事物之間的內在關系,并通過切身感受故事中兔媽媽對小兔的愛,理解現實生活中媽媽對自己的愛。
利用角色扮演,使幼兒更深的感受到助人、同情、分享、謙讓等等這些親社會行為給他們帶來的快樂體驗,并逐步通過這些表演把幼兒的一些社會認知、情感“內化”為思想、態度,再逐步通過與人的交往“外化”為幼兒的自覺行為,這樣孩子的社會規則就會從他律漫漫走向自律,孩子的社會交往技能也會提高。
讓幼兒從自然人慢慢發展成為社會人,文學作品中的故事在其中有很大 推動和促成作用。這就需要教師心中有“社會”這一大目標,在動態的教學過程中用思想準備和智慧準備,為幼兒發展成為社會人創造出一份份充分預約的精彩,使幼兒故事在社會價值上發揮得淋漓盡致,為幼兒的社會性發展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