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世界經濟和文化格局的不斷變化,漢語在國際上的地位不斷提高,在全球掀起了“漢語熱”。特別是由于網絡等因素的影響,大學生忽略了對傳統語言及文化的掌握,導致他們的母語應用能力和人文素質下降。而作為提高大學生語文素養的大學語文在高校卻日趨“邊緣化”,面對這種現狀,我們應從大學語文教學做起,不斷提高大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網絡環境下大學語文人文素質教育現狀
1 從語文的工具性角度來看。網絡文化中網絡語言對語言規范的沖擊很大,學生運用母語的能力弱化,實踐應用能力不足。語言規范的原則有三個方面:一是要遵守邏輯規范,即我們常說的句子“通不通”;二是要遵守語法規范,即組合“對不對”;三是要遵守修辭規范,即質量“高不高”。網絡用語是不符合這些原則的,人們用數字、字母、諧音借代的辦法使用語言文字,比如:同音或諧音字無規范地濫用,像用“美眉”代替“妹妹”;中英文無序摻雜,像用“好high”代替“感覺非常棒”;數學隨意代替中文,像“886”代替“拜拜了”等等。甚至網上還出現了一些隨意組合、非驢非馬的“新漢字”,讓人如鯁在喉。而且,網絡的開放性和便捷性也使一些學生存完成語文課作業時,到網上下載了事,失去了大學語文的實踐應用能力訓練的作用。學生長期依賴網絡容易形成互聯網單一思維模式,即形象思維能力表達強,想象和邏輯思維能力較差,不利于學生的寫作能力的提高。
2 從語文的人文性角度來看。網絡環境下,大學語文的人文教育成果被剝蝕,學生人文關懷缺失,人文素質下降。網絡作為一把“雙刃劍”,在給大學生提供廣闊發展前景的同時,也導致了大學生主體性尤其是道德主體性的某種失落,進而影響了他們的全面健康發展。在網絡環境下,大學語文的人文教育成果正被剝蝕。具體表現在:
第一,網絡的交互性與快捷性,導致大學生道德觀念混亂。網絡信息的泛濫可能造成信仰的缺失或價值觀的多元化,也帶來了社會道德的多元性,這可能導致價值觀念混亂或民族精神的丟失。網絡的自由性和平等性等特征,也使學生的價值觀更趨于個性化、多樣化,而社會道德的主要規范作用則可能減弱甚至消失,由此造成道德評價失范,最終導致學生選擇迷惘和價值取向紊亂。
第二,網絡的自由性和開放性,導致大學生道德情感淡薄。網絡容易使一些學生由于心理上對網絡的強烈歸屬感和依賴感,長時間沉迷于網絡休閑娛樂,往往使他們缺乏人際間情感交流,容易導致心理上的孤獨感和自我中心主義,造成人際關系淡漠,產生對現實生活的厭倦與冷漠情緒形成自我封閉的雙重人格。
第三,網絡的隱蔽性和虛擬性,導致大學生道德自律性降低。互聯網上信息接受和傳播的隱蔽性有可能引起大學生道德意識弱化、社會責任感下降,而網絡交流的隱藏性、無約束性,極容易使大學生做出一些違反常規的事情,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我們知道,“和諧”是當今時代的主旋律,構建和諧社會對大學語文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8年發生的幾起高校學生弒師案就是人文教育缺失釀成的悲劇。大學語文是一門重要的素質教育課程,在素質教育中起著重要作用。加強高校學生的人文教育,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迫切需要,是塑造民族精神、振興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需要,更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二、網絡環境下大學語文素質教育缺失成因
1 價值觀念的轉變。隨著我國經濟體制的轉型,人們的生存觀念發生了質的變化:為適應經濟發展和就業需要,大學生更多地看重能與市場經濟掛鉤、能直接產生經濟價值的技術性專業知識。從學生的接受心理來看,雖然大部分學生已認識到要適應多元化的社會,單靠專業知識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培養自己較為濃厚的人文底蘊。但這種認識的落實卻并非易事,因為在當今社會,網絡當道、娛樂至上,學生在這樣的環境里很難排除外界干擾去潛心學習有助于人文底蘊提升的大學語文課程。
2 教育體制的缺陷。造成大學語文地位的邊緣化,除了有關學校自身的原因外,尚不能排除我國當前的教育體制的缺陷。一直以來,對大學語文的重要地位沒有權威部門的硬性要求,沒有像“兩課”那樣從上到下一抓到底的措施,也沒有像英語四、六級考試的規定,教育部門對現在的學生對母語掌握不好的現狀是負有責任的。
3 傳統文化的貶值。隨著網絡的迅速普及,學生的課外生活以上網為主,他們從網上獲取各種信息,而大量的有害信息也“泥沙俱下”,加上學生的自我免疫力較低,以至于網絡的大學生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距離越來越遠,受網絡文化的沖擊,傳統文化開始貶值;網絡文化的無序化、無控制、無政府、自由化的傾向成為某些西方國家文化滲透與意識形態入侵的便捷手段;不良網絡文化、“黑客”“黃客”的網絡行為對人類精神文明進步構成威脅。主要表現在:人類精神文明進步應當是文化的統一性與多樣性、一元與多元的統一,但是國際互聯網的發展趨勢有可能以單一的西方文化取代、消滅非西方傳統文化,這提醒我們要居安思危。
4 教學模式的老化。受大學語文“邊緣化”影響,一些教師教學積極性不高,不主動進行教學改革和研究,大學語文教學模式和方法單一,教學效率不高。“高四語文”的說法就在于我們沒有把大學語文課上成鑒賞研究課、啟發創新思維課、人文精神傳承課,而僅限于課本知識層面。其表現:一是缺乏開拓創新觀念,喜歡唱“獨角戲”,搞“滿堂灌”;二是教學方式死板;三是沒有充分運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此外,網絡的影響也使傳統的教師主體價值和權威受到挑戰,陳舊的教學模式非改不可。
三、網絡環境下大學語文素質教育的重構
1 準確定位,設置大學語文為公共必修課和職業漢語測試的必修課。對大學語文課的定位不外乎工具性、文學性、人文性三個方面。實際上,這三種教育目的在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是可以兼容的,只不過針對不同文體、不同內容有不同的側重。對于剛剛步人大學的學生來說,他們在這個關鍵階段所形成的價值觀、人生觀會影響其一生,因此,大學語文的教育目的應側重于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培養,關注他們的未來發展。
設置大學語文為公共必修課。旨在全面加強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大學語文”課程。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既受到高度重視同時又遭遇到難于名狀的尷尬。而隨著“素質教育”的提倡,作為進行人文教育重要手段的大學語文課程理應受到更多的重視。自2007年起,陷入困境多年的“大學語文”課程似乎出現了新的轉機。據悉,2007年3月教育部高教司下發《關于轉發(高等學校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研討會紀要)的通知》之后,不少知名高校都表示將“大學語文”列為必修課。
2 與時俱進、加強教材建設,讓學生學有所用。許多大學語文教材選編不夠合理,存在著“厚古薄今”“厚中薄外”的現象。目前在各高校較為“流行”的《大學語文》教程種類繁多、各有短長、各自為戰,難免讓大學語文失去了本身的權威感。
因此,我們要以滿足學生的興趣和需要為依據去編著教材。有條件的學校可以自編適合本校各專業實際的通用新教材,內容上可選擇一些通俗易懂、篇幅短小的文章,比如小小說、哲理故事、名人傳記、精美時文、網絡文學作品等。同時還要注重人文和語言訓練兼顧,如滲透民族精神、自重自愛和自強不息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等內容。只有在學生愿意看、需要看的基礎上,才有可能訓練其閱讀能力;只有在學生愿意讀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去引導其領悟人生哲理與職業道德。當然教材還應多選一些跟學生將來工作、生活有直接關系的實用性的內容,讓所學的這些實用知識發揮積極的作用,做到教精學實,適用、夠用、能用、會用。
3 創造條件,提高教師素質、改進教學方法。沒有相對穩定的高水平的師資,就沒有高水平的大學語文教育,也難以達到國家設立這門課的根本目的。有無高水平的教師,也是大學語文課在一個學校受重視程度的具體體現;大學語文教學應以語文素養、職業素養和人文精神三位一體為原則安排課程體系,將人文精神滲透于語文教學的全過程,堅持大學語文教學素質化、審美化和生活化。
4 強化網絡對語文素質教育的正面作用、消除其負面影響。首先,學校應整合網絡技術力量,建立“綠色”網絡文化交流平臺,強化主流文化,引導網絡文化潮流。學校要充分利用網絡文化交流平臺,用先進文化占領網絡文化陣地,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利用網絡文化平臺開展教育活動。要培養大學生健康的網絡文化觀念,大力宣傳網絡文化的道德準則,形成正確輿論導向,培養學生自律、自控的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形成與大學生文化和諧的網絡文化氛圍。
教師應充分利用網絡整合大學語文教育資源,并給予學生適當的指導;教師還可以通過電子郵箱、網上聊天或博客加強與大學生之間的語文學習和交流。
家長也應提高自身的網絡知識與技能,做好引導與教育工作;社會更應加強對不良網絡危害的宣傳和網絡道德的建設,把互聯網對大學生的消極影響降到最低,使他們有一個健康成長的環境;運用剝離器等技術手段建設“綠色”網吧,加大對網絡管理的執法力度。
隨著信息社會的迅速發展,大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迫在眉睫、任重道遠,大學語文”課程的失落與重構是當今高等教育所面臨的新課題。我們期待大學語文能受到真正的重視,并且能夠用合適的載體把大學生的語文素養落到實處,并采取切實有效的教學管理機制與科學的教學方式,使每一個大學生都具有良好的語文素養,肩負起時代賦予他們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