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團(commumty),又稱“團體”。1998年10月25日頒布的《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對其界定是:本條例所稱的社會團體是指中國公民自愿組成,為實現會員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開展活動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大學生社團是由高校學生依據興趣愛好自愿組成,按照章程自主開展活動的學生組織。Ⅲ邊疆民族地區高校由于特殊的人文地理環境與歷史文化傳統,少數民族學生社團除了具有一般高校社團的特征與功能外,在自身的發展過程中還逐步形成了獨特的特征與功能。本文以地處中緬邊境的德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以下簡稱德宏師專)傣族學生聯誼會、景頗族學生聯誼會兩個少數民族學生社團為研究切入點,以觀察法、調查法、文獻法、訪談法為主要研究方法,就邊疆民族地區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社團的特征與功能作了初步歸納與描述。
一、邊疆民族地區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社團的特征
1 社團形成的自發性與成員組成的多元性
高校學生社團一般都有著廣泛而又深厚的群眾基礎。邊疆民族地區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社團從機構形成與成員來源來看,具有自發性與多元性的特征。社團由學生自發組織,社團負責人自愿承擔社團的發起和組建工作,成員自由加入,準人和退出渠道寬泛。成員自愿、自由結合,民主參與,不受民族、種族、宗教信仰、性別、年齡、年級、專業、政治面貌等多方面正式組織界限的影響與限制,可以跨班級、跨專業、跨院系,甚至是跨學校。只要贊同并遵守社團的章程和相關規定,便可自由加入。同時,少數民族學生在沒有任何壓力的情況下自發形成社團,憑興趣自主選擇參與社團活動,使得這些社團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觸角延伸到學生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就德宏師專少數民族社團而言,作為一所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專科學校,德宏師專現有99個全日制班級,14個學生社團,有傣族學生聯誼會與景頗族聯誼會兩個少數民族學生社團,社團由學生自發組成,至今已有近11年的歷史。傣族聯誼會現有會員198人,其中傣族123人,景頗族4人,阿昌族3人,其他民族68人。景頗族聯誼會現有會員174人,其中景頗族129人,漢族30人,傣族3人,傈僳族1人,德昂族1人,其他民族10人。具有典型的社團形成的自發性與成員組成的多元性。
2 核心人物的權威性與成員心理的相容性
學生社團骨干或領袖成員,屬于校園中最為活躍的前衛人物,具有較高的權威性。作為所在社團的靈魂與核心,少數民族學生社團核心人物一般都具有較高的權威性,他們的權威性往往來源于他們有較強的組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或某方面的特長。在調查與訪談中,我們發現德宏師專傣族聯誼會和景頗族聯誼會近三屆核心人物(會長或副會長)都具有出眾的才藝特長,較好的同學關系和社會關系,在本民族中有較高的社會評價。并且極大相似之處是這些學生的家長,在所在傣族或景頗族村寨都有較高的社會聲譽。在社團里,核心人物起著指揮、協調和榜樣作用,他們的素質直接影響著整個群體的質量水平。另一方面,“作為非正式群體,民族大學生非正式群體的成員間常有比較相近的觀點、一致的情感和行為,群體內部往往具有強烈的情緒共鳴和高度的心理相容。相互之間反應積極,情感融洽,較少有尖銳的矛盾和沖突,具有較為一致的群體意識。”
少數民族學生社團的成員由于在語言、思想、情感等方面有太多的相似之處,成員問容易達成心理的一致性與相容性。尤其在舉辦一些重大社團活動或本社團成員需要幫助時,成員之間通常會呈現空前的團結,真正做到相互支持,共同配合,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3 活動內容的豐富性與民族文化的主導性
《中國大百科全書》教育卷中指出:“中國中等學校和高等學校學生在自愿基礎上結成的群眾組織。這些社團可打破年級、系科以及學校的界限。團結興趣愛好相近的同學,發揮他們在某方面的特長,開展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的活動。”少數民族學生共同的志向、興趣和愛好讓他們在社團活動中各盡所能、團結協作,造就了豐富、生動的社團活動內容。
少數民族學生社團根據本民族的特點進行特色活動,如用圖片展覽展示民族地區的優美景色和特色建筑、舉辦民族歌舞比賽、舉行重大民族傳統節日活動等,通過獨具特色、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激發愛國情感,促進民族團結。使廣大學生認識到:“民族文化多樣性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象征和標志,體現了民族的生命力與創造力。也正由于各民族具有獨特優勢的文化資源,才共同構成了燦爛的中華民族文化。”實踐證明,在少數民族學生社團的眾多活動中,民族文化活動占有絕對主導地位與主導作用。
4 經費來源的多層面性與社會關系的本土性
少數民族學生社團的經費一般以自籌為主、學校撥款為輔,部分來源于社團成員所交納的會費、或來自于社會贊助。許多社團走出校園,利用自身的智力和文化優勢,為企業發展作貢獻,同時得到企業單位的經費支持。以2008年1月至12月為例,德宏師專傣族學生聯誼會與景頗族學生聯誼會經費開支分別為10150元,12100元,而學校撥款僅為每個社團每年1500元,兩個社團絕大部分資金來源于社會企業、政府、民族團體及個人支持與贊助,部分來源于社團有償的演出或宣傳活動。
從經費來源及所聯系的社會部門來看,由于少數民族學生社團主要成員多為本地主體民族,社會關系多在本地。社會關系的本土化一方面有利于在本地結合實際開展工作,另一方面又有較明顯的地域局限性。
5 社團的發展性與群體的不穩定性
由于學生社團自發形成的特性,所以不管是組織形式、社會成員,還是活動主題等都不可避免表現為結構松散。因為除了民族情感及歸屬感等因素外,少數民族學生社團體現了“組織形式上社團與其成員之間的維系僅憑興趣愛好,出入自由流動性大”的特點。學生社團的組織和成員并不是一直處于穩定與平衡的狀態,而是處于不斷適應、不斷重新組合與發展的過程。社團的機構、活動方式都隨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社團內部人員也常有更換頻繁的現象。但從整體看,由于少數民族學生社團一般以一種民族成員為主體,一種民族文化為主導,加上同一民族太多的同質性,使少數民族學生社團較其他社團更具穩定性。對德宏師專傣族學生聯誼會和景頗族聯誼會調查結果表明:三年來,社團成員尤其少數民族成員除畢業、退學離開社團的學生外,無一人主動離開社團。
二、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社團的功能
1 少數民族學生社團的教育促進功能
(1)少數民族學生社會化的促進功能
美國社會學家戴維-波普諾(David-Popenoe)認為,社會化是人們獲得人格、學習社會和群體方式的社會互動過程。邊疆民族地區高校剛入學的少數民族新生由于語言、文化、生活習慣、學習方法、思維方式、人際交往方式的不同,需要一段適應時間。少數民族學生在社團活動中通過了解漢族學生的生活習慣、民間習俗,有利于對漢文化為主的主流文化的心理適應,可以學到很多有益的社會實踐經驗,縮短適應期。另一方面,“學生社團可以滿足學生交往的需要,學生社團可以滿足學生被他人承認的需要,學生社團可以滿足學生自我認識、自我完善的需要。”同時“社團社會化的運作,必然形成社團小企業、小社會的現象,使青年學生有更多的機會熟悉社會的運作方式,有利于個體的社會化。”社團活動的實踐性對大學生社會化的基礎作用;社團活動的開放性對大學生社會化的促進作用;社團活動的思想性對大學生社會化的引領作用;社團活動成效的滲透性對大學生社會化的促進作用。”“參加社團活動本身就是一種運用知識,檢驗真理,提高層次,轉化與創新的實踐。”舊在訪談中,很多少數民族學生都明確表示在適應大學新生活、處理人際關系、尋求心理支持、適應大學生活尤其是城市生活,解決暫時困難時,社團給予了他們很多支持與幫助。
(2)少數民族學生社團的德育功能
“學校教育、育人為本,德智體美、德育為先。”學生社團有助于培養學生的一種作為集體一員的感情和合作,共同的志向、興趣和愛好讓大學生在社團活動中各盡所能、團結協作,造就了生動的集體主義課堂。通過不斷處理個人和集體、自己和他人的關系,在集體榮譽感的激發中培養團隊協作精神和溝通交流能力,使學生在自我參與、自我思考中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大學生通過參與社團活動,他們可以親身體驗到集體活動的樂趣和集體的力量,進一步認清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樹立全局的觀念、集體的觀念。
少數民族學生社團通過一系列富有民族特色與教育意義的社團活動,積極培養少數民族學生良好的道德意識,行為習慣、學習興趣以及社會禮儀。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自由民主的交往平臺,自主的社團管理模式,使少數民族學生加強自我教育與約束,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另一方面,由于少數民族學生社團的準入與準出途徑寬泛,不同民族的學生憑興趣就能加入其中,各民族學生有機融合在一起,社團實質就是一個民族團結的大家庭,不同民族的學生在一起互通有無、相互學習,緊密團結,體現了少數民族學生社團有效的民族團結促進功能。
(3)心理慰藉與心理凝聚功能
學生社團是大學生根據自我發展和情感需要自發組成的群體,成員間有著共同的志趣、利益和價值取向,在積極參與社團管理和廣泛參加社團活動中,成員緊密地與社團的發展和前途聯系在一起,對社團產生認同感、榮譽感和歸屬感,在大學生中產生強烈的凝聚作用,培養了大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集體主義觀念。
少數民族學生絕大部分來自少邊窮縣農村或生活條件艱苦的山區,由于歷史、地理等因素的影響,這些地方經濟文化發展滯后,交通閉塞,信息不靈,部分群眾還沒有完全解決溫飽問題。各民族地區之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加上語言、風俗、道德、宗教等文化的差異,使身處異鄉的具有相同民族文化心理背景的同一民族或同一地域的民族學生容易找到歸屬感和認同感。“多數同一民族學生一開始是以”同族”或“鄉友”作為人際交往的第一選擇,加上社團的大部分成員有著相似的社會背景、習慣習俗和語言,讓他們產生心理認同感和歸屬感,從而提供了表達自己心情的平臺,因此可以緩解不良情緒,達到減輕學生心理負擔、相互心理慰籍和心理凝聚的作用。尤其在開展節日慶典之際,社團成員說著民族語言、穿著民族盛裝、緊緊地聚集在核心人物周圍,體現了強大的心理凝聚功能。
(4)對民族文化和民族傳統的弘揚傳承功能
少數民族學生社團對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起著重要作用。民族傳統文化是民族智慧的結晶,凝聚著民族的情感、意志和追求,體現民族的精神特質與心理特征,構成該民族最穩定的民族要素,成為民族的典型標志。民族文化和民族傳統的弘揚傳承,僅靠課堂相關課程教學與平時耳聞目染很難達到目的,少數民族學生社團充分發揮了對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德宏師專傣族學生聯誼會、景頗族學生聯誼會通過組織民族傳統活動(傣族潑水節、中央晚會,景頗族目腦縱歌節等),民族文娛活動(傣歌傣舞比賽,成立景頗族樂隊,學習民族語言及歌舞等),同時邀請有關傣學專家、景頗學學者召開歷史、哲學、文學、藝術等講座,使民族學生及社團成員更好地了解傣族、景頗族的民族傳統文化,弘揚和傳承民族文化和民族傳統。
(5)豐富校園文化、促進民族學生和諧發展的素質教育功能
學生社團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社團文化的豐富是豐富校園文化的重要途徑。少數民族學生社團能夠加強大學生的民族認同感。讓民族學生認識到自己的文化傳統是優秀的,脫離了本民族文化就不能保持自己身份,從而塑造完整的民族觀念和民族品格。提高少數民族學生傳承本民族文化的自覺性,以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來增強少數民族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學生社團是學生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有效方式。當今大學生的主體意識、參與意識和競爭意識不斷增強,在活動的過程中大學生們就進行著潛移默化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從而培養了他們自律自控的能力,逐步形成高度的自覺性、強烈的事業心、緊迫的責任感和高尚的道德情操。社團活動促進了少數民族大學生身心素質的和諧發展。通過社團文化建設和實踐鍛煉,對學生的道德價值觀、成才價值觀、生活價值觀起到教育引導的作用。有助于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職業價值觀,促進青年學生了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自覺提高個人素質。
2 高校少數民族學生社團的教育抑制功能
一方面,少數民族學生社團“同族情”有時候會衍生為“講義氣”,而成為校園不穩定的一個因素,容易引發宗派主義的傾向。如果缺少正確的引導,少數民族學生社團容易形成小集團思想,會有排外的思想和民族本位等不利于團結的思想。此外,如果大學生非正式團體交往完全替代了班級、團支部、宿舍等傳統正式團體的人際交往,會制約大學生人際關系范圍,降低大學生的社交質量與能力,使他們在面對傳統正式團體的關系時反而缺少應對能力,使得人際交往的自我效能感降低。另一方面,從整體看,少數民族學生社團活動的質量與層次比較低。許多社團活動文娛型活動較多,缺乏集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的文化活動,整體活動還處于較低的層次。不恰當的社團活動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規律,造成學生學習成績下降,睡眠和飲食不規律等。
綜上所述,少數民族學生社團作為高校學生社團的組成部分,在發展過程中形成自己的特征,對學生的發展發揮著積極與消極的教育功能。作為學生社團的管理者,高校應科學客觀地認識少數民族學生社團的利弊得失,深入研究少數民族學生社團的管理模式,發揮社團的積極功能,克服消極功能,為學生的成人成才、高校的和諧穩定、民族團結進步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