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保護能力是一個人在社會中保存個體生命的最基本的能力,自我保護能力的發展關系到幼兒的健康和生命。幼兒期,由于孩子生理、心理的發展尚未完善,獨立生活能力及基本活動能力較差,各方面知識缺乏,但又具有好奇、好動等特點,對一些危險的事不能做出正確、準確地判斷,不能預見行為的后果,易發生事故。因此,培養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改變觀念,增強培養意識
自我保護能力必須在實踐活動中才能發展和提高,現在的孩子多是獨生子女,在家在幼兒園都是被家長老師一味的保護著,為了安全,有時盡量減少孩子戶外活動的時間,不讓孩子接觸具有危險性的任何物品,即使這樣層層保護,以為萬無一失,可還是防不勝防,意外傷害事故還是時有發生。客觀而言,健康和安全不能靠被動地等待,而應該讓孩子主動地獲得,消極的保護只會產生許多不良后果,成人應改變“以保代教”的觀念,即在關注孩子、保護孩子的同時,應教給幼兒必要的安全知識,提高其自我保護能力,只有把安全的“金鑰匙”教給孩子,創造條件,有意識地讓他們在摸、爬、滾、打中鍛煉自己、學會保護自己,才能提高自我保護能力,減少意外事故的發生。
二、針對情況,選擇內容
安全教育的內容選擇應考慮孩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孩子的生活經驗、生活環境等,同一幼兒園的孩子在同一環境,由于小、中、大班存在年齡差異,他們的理解掌握能力也存在差異,因此教學內容及要求也應有所區別;同一年齡段的孩子因生活在城鄉不同的環境,他們所遇到的問題危險也不一樣,對其進行的自我保護教育的內容也應有針對性。如:針對小班幼兒的活動設計“玩滑梯”就是引導孩子學習在大型玩具上進行活動的正確方法,學習排隊、輪流,不推擠、不倒爬等;“貪嘴的小花貓”教育小班幼兒不吃撿來的和陌生人給的食物;中班幼兒的生活范圍擴大了,他們碰到的安全問題增多了,教師應針對他們可能遇到的問題,引導他們學習避開危險和應對意外事故的一些基本方法。如:活動設計“一個人在家的時候”就使幼兒知道獨自在家應該注意些什么,哪些行為是危險的。對大班的孩子應引導他們認識有關安全的標記,學會主動遵守各種規則,在發生危險時能夠自救。如:活動“特殊的電話號碼”就是讓孩子知道遇到什么樣的危險應撥打什么電話號碼——發生火災應撥打“119”,遇到困難、發現壞人撥打“110”,發現急癥病人撥打“120”等,這樣才能得到較快的有力的幫助。對于生活在現代化城市的幼兒,應選擇一些用電、用煤氣、過馬路、住高樓等方面可能遇到的危險問題作為教育內容:對生活在農村的幼兒應從他們的生活中選擇教育內容,在防止溺水、避免動物傷害、不受陌生人引誘、農具的正確使用等方面加強自我保護教育。
三、形式豐富,寓教于樂
(一)結合日常生活進行
幼兒一日生活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蘊含著教育內容,老師必須抓住契機,及時引導,以提高幼兒的自我保護意識,發展其自我保護能力。晨間入園檢查提醒幼兒不帶小玻璃球、鈕扣和尖銳的玩具等危險品;上下樓梯時引導幼兒靠右走,不能滑樓梯、跳樓梯:吃點心、吃飯時指導幼兒將熱水熱湯吹一吹、涼一涼再喝以免燙傷:午睡時不玩衣服上的紐扣、不將小玩具放入嘴、鼻、耳內,防止發生危險……這些問題不是正規的健康教育活動所能完成,必須在日常生活中隨機進行教育,才能得到練習、鞏固,以提高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
(二)將自我保護能力的培養滲透到各領域的教學活動中
健康教育雖然有相對獨立的教育體系,《綱要》明確指出各領域間互相滲透,特別是有關自我保護能力的培養必須是隨時、隨機進行,滲透在各類活動中。如:科學活動“認識火”除了了解火的特點、用途外,還必須知道如何防火、滅火,發生火災時如何保護自己,并進行小小消防隊員實戰演習,教育幼兒當火災發生時,要用濕毛巾捂住鼻子和嘴巴,彎腰低頭很快撤離現場。社會領域的活動“危險的地方”,不僅讓孩子知道有哪些地方是不安全的,會發生什么樣的危險,還認識一些危險標記,教育小朋友應該遠離危險為了增強孩子的安全意識,老師組織幼兒在家、在幼兒園尋找不安全地方,并制作各種危險標記,粘貼在可能發生危險的地方,提醒別人也提醒自己注意安全。
(三)抓住生活中的突發、偶發事件進行培養
可以說幼兒園的大多數意外事件都是突發性、偶發性事件,這些事件是孩子親眼目睹,甚至親身經歷的,運用這些事件進行教育,幼兒能夠理解,并且印象深刻,容易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如一次中班的體育游戲“搭救朋友”,幼兒玩得正開心的時候,有兩個小朋友奔跑時互相撞了起來,其中一個小朋友的鼻子出血了,大部分小朋友急得不知所措,任其低頭流血,幸好老師及時趕到,作了適當的止血工作。針對這件事,老師及時組織幼兒討論“流血了怎么辦?”讓孩子回憶曾見過醫生、家長、老師是如何處理的,孩子們七嘴八舌;有的說把手舉高,把頭仰起來,有的說把鼻子塞起來,還有的說手指出血了放到嘴里吸……不管孩子說的對錯,總之他們積極參與了,抓住這一機會,老師進一步組織孩子討論“奔跑時,怎樣避免碰撞、跌倒”,除了要求同伴間互相謙讓、團結友愛,還幫助幼兒了解在奔跑時盡量順著同一方向跑,學會躲閃,避開別人的碰撞,跌倒時盡量蜷成一團,以達到保護自己避免收到傷害。
通過這樣的偶發事件對幼兒進行教育,幼兒印象非常深刻,在以后的奔跑游戲中,幼兒學會了躲閃,很少出現碰撞,即使出現流血事件,孩子們也不會手足無措,而能夠一邊處理止血,一邊立即匯報老師。由此可見,利用偶發性事件對幼兒進行自我保護能力的培養,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家園溝通、合力培養
幼兒生活在家里,同樣會遇到許多困難甚至危險,如果僅僅靠幼兒園進行的安全教育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和家庭溝通,取得密切配合,提高家長的安全意識,指導家長的教育行為。可以通過家長會、家長學校向家長宣傳培養幼兒自我保護能力對幼兒健康成長的重要意義,將幼兒園的教育內容和方法定期向家長公布,讓家長指導孩子正確使用家庭中的電器、器皿等,并提醒家長有意識的鍛煉孩子,在家處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通過家園合作共同培養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提高了家長們培養孩子自我保護能力的意識,增強了家長們的責任感,達到了家園安全教育的一致性,大大提高了孩子的自我保護能力。
幾年來,通過持之以恒的引導,孩子們逐步知道哪些事情是危險的,遇到危險怎么辦,認識了許多安全標記,知道緊急情況下可以撥打的救援電話,懂得了不跟陌生人走,外出要征得大人同意,過馬路要遵守交通規則等等。不過,孩子的年齡特點決定其自覺性和自制能力比較差,而行為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一兩次教育就能奏效的,所以培養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是一項非常長久且艱巨的任務,老師必須加強自身學習,豐富經驗,細心、耐心的引導、支持幼兒,為孩子提供安全的活動環境,增強孩子的安全意識,促進健康快樂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