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際上普遍采用的檢測人體鋅元素含量的方法一般有兩種,其一是用頭發進行化驗,叫做發鋅;另外一種是通過采血化驗,叫做血鋅。由于這兩種方法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比如采集器具的污染等都會產生一定的誤差,所以目前比較準確判斷缺鋅與否的標準是化驗結果和臨床癥狀相結合的方法。
A 缺鋅的原因
引起幼兒缺鋅的原因有很多,其主要原因可分為日常飲食攝入量不足,營養吸收障礙,還有機體由于生長發育的需要對某種微量元素的需要量增多。鋅元素在很多食物中都大量存在,因此引起幼兒缺鋅的最主要的原因其實是幼兒日常飲食結構不均衡,例如我們常見的幼兒偏食引起的飲食結構單一,飲食中鋅元素含量不足,使得機體不能通過正常的飲食來攝入足量的鋅元素;對于年齡較小的幼兒,缺鋅還常與斷奶,或者輔助食品品質低、含鋅量不足有關。
B 缺鋅通常會出現的癥狀
食欲不振 孩子食量明顯減少,有些孩子不吃東西卻并不會感到饑餓,因此也不主動進食。
啃食亂七八糟的奇怪東西 咬指甲、衣物,啃玩具、硬物,吃頭發、紙屑、生米、墻灰、泥土、沙石等。
生長發育遲緩身高、體重、頭圍等發育指標明顯落后于同齡兒童,顯得矮小。對于一歲以內的嬰幼兒,由于還不具備表達能力,所以成人的細心觀察非常重要,此階段是幼兒身高增長的第一個高峰期,每個月都會至少增長2~3厘米,前半年甚至會每個月長高4~5厘米,所以,根據監測對比孩子身高如果增長較慢,就不能排除缺鋅的問題。
頭發長得慢和黃如果孩子頭發長了大半年依然很短,而且毛發明顯偏黃,很可能是缺鋅造成的。
指甲異常出現白斑,手指長倒刺,出現地圖舌(舌頭表面有不規則的紅白相間圖形)。
多動 反應慢、注意力不集中、學習能力差。
口腔潰瘍 一段時期內孩子的口腔潰瘍反復發作,每年不少于10~12次。
精神癥狀 精神不振、抑郁、行為異常、多動、注意力不能集中等癥狀,有的小兒還出現顫抖、抽搐。
免疫功能、細胞免疫及體液免疫功能異常 抵抗力下降,因而易致感染,特別是反復患呼吸道感染。
C 幼兒應該正確的補鋅
如今補鋅已成為繼補鈣之后另一個備受人們關注的話題,它的范圍已經覆蓋到正在發育的嬰幼兒、忙碌的上班人事、懷孕和哺乳期的婦女、年老體衰的中老年人,似乎人人都缺鋅,都需補鋅。而鑒于鋅對人體發育的重要性,似乎幼兒要想健康茁壯地成長就離不開眾多補鋅類的保健品、藥品。其實,這里更多的是商品廣告宣傳銷售的噱頭,越來越多的研究實驗證明,真正缺鋅的人并不像廣告宣傳中所講的比比皆是,反而是很少的,絕大多數人都不需要通過藥物、保健品額外補充,均衡的飲食完全能提供人體新陳代謝和生長發育所需要的各類營養元素,其中當然也包含“鋅”元素。幼兒盲目過量補鋅,非但不能起到促進孩子生長的作用,反而會引起中毒,可能影響生長發育。
1 正常飲食,不會缺鋅
盡管缺鋅能導致嬰幼兒厭食、生長緩慢,成年人身體抵抗力下降、皮膚傷口愈合慢等問題,但鋅作為一種微量元素,每天的需求量并不大。研究證明,0~6個月的嬰兒每天只需要1.5毫克鋅,7~12個月的嬰兒為8毫克,之后隨年齡增長,對鋅的需求量緩慢遞增,到14~18歲時增至最高量19毫克。一旦過了18歲,人體對鋅的需求量就會下降,每天只需要攝入11.5毫克就夠了。
缺鋅不嚴重時,藥補不如食補,因此,平衡膳食是預防缺鋅的主要措施。一般來說是母乳,尤其是初乳中含鋅最豐富,故母乳喂養對預防嬰幼兒缺鋅具有格外重要的意義。食物中含鋅量較為豐富的食物有貝殼類海產品(牡蠣含鋅量最高)、紅色肉類、動物內臟、蛋黃、魚類等,一般來講,動物性食物比較植物性食物不僅含鋅量高很多,而且利用率也較高。另外干酪、蝦、燕麥、堅果類等食品等也含有豐富的鋅,但往往經過精細加工過的食品,鋅元素會大量流失。
除此之外,食物中高植酸會影響人體鋅的吸收,而這種高植酸普遍存在于植物性食物中,如大豆蛋白、小麥和玉米粉、茶等,所以植物為主的膳食鋅的攝入量和吸收率都會較低,另外有研究標明,過多攝入鐵和鈣同樣可減少鋅的吸收,對此在日常飲食中我們應加以注意。
2 鋅過量的危害不容忽視
即使鋅對人類生存生長具有不容替代的意義,但是對于不缺鋅的人而言,額外的過量的鋅元素堆積在體能不僅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反而會因為鋅過量對機體造成負擔,從而引發機內新陳代謝的紊亂,甚至引發損傷大腦等嚴重后果。在盲目補鋅的過程中,我們只看到了鋅元素的可貴、稀少,卻沒有注意到補充過量的鋅很難被排出體外。
有研究就曾指出,服用鋅過量會導致人體出現嘔吐、頭痛、腹瀉、抽搐等癥狀,還可能損傷大腦神經元,導致記憶力下降。此外,人體內鋅含量過高,還會抑制機體對其他微量元素的吸收,例如,人體內過量的鋅元素會影響機體對鐵元素和銅元素的吸收,從而引起缺鐵性貧血。

保健新知
1 兒童感冒藥基本“無用”!
美國一個兒科醫生組織18日提醒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兒童感冒藥實際并不適用于6歲以下兒童,不僅效果甚微,還會帶來副作用。假如孩子感冒,什么治療辦法可以代替藥片?這些專家的建議是多喝水,多關愛。
據美聯社報道,美國制藥公司上周開始停止銷售針對兩歲以下兒童的非處方類感冒藥,那些兒科醫生則呼吁FDA將停售范圍擴大為針對6歲以下兒童的感冒藥。他們說,兒童感冒藥風行數十年,全美制藥商每年為此支付5000萬美元廣告費,但迄今幾乎沒有證據表明兒童感冒藥有效,亦無法證明它們安全無害。更糟的是,一些研究發現,針對幼兒傷風、咳嗽,安慰劑的效果更好。換句話說,有時兒童感冒膠囊還比不上醫生開的維生素片?!鞍参縿┬笔沟冒Y狀有所緩解的現象。
2 幼兒不宜常吃補藥
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長得健壯些,經常為孩子吃各種補藥,其實這并不好——幼兒正處在生長發育階段,新陳代謝旺盛,如果濫用補藥,反而會影響到幼兒健康。眾所周知,各種藥物都有一定的毒性,雖然維生素、微量元素補充類藥品,不同于其它治療性藥品,但不加選擇地,長期或短期大量服用,同樣也會引發一些不良反應。例如,維生素缺乏可致使小兒生長發育遲緩,但過多,同樣也會產生相應的不良反應,就拿維生素A和D而言,它們是治療小兒佝僂病的良藥,但服用過量或長期服用,會出現一系列中毒癥狀;維生素C對人體有許多益處,但長期大量服用,致使血漿中維生素C的濃度一直處于飽和狀態,使幼兒容易產生草酸鹽尿,或形成泌尿系統的草酸鹽結石。另外,現在市場上有許多專為兒童配制的口服營養補劑,含有多量的維生素、脂肪、蛋白質及糖類、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但也不能長期多量服用,否則會使胃口呆滯,造成消化不良,發生腹脹,腹瀉等癥狀,反而阻礙了小兒的生長發育。
總之,發育正常,身體健康的孩子就應以飲食為主。如果需要服用營養補劑時,應在醫生指導下,掌握好劑量和用法,才能取得滿意的效果。如果隨意亂用,極容易發生不良反應,得不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