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個朋友,孩子5歲,每次給他換衣服,都能從她的口袋中發現五顏六色的小石頭、螺絲釘、小齒輪、開關等等,五花八門。為了真實了解孩子的興趣與動機,我以旁觀者的身份記錄了她們母子倆有趣的對話:
母:軍軍,你口袋里的東西是哪里來的?
兒:撿的。
母:哪里撿的啊?
兒:路邊,操場上。
母:你撿這些東西干什么用?
兒:造房子、造汽車。
母:你能動腦子,想辦法造房子、造汽車,真是好孩子,可是這些撿來的東西,是不是很臟?
兒:媽媽,臟的東西我不撿了,撿起來后洗干凈就不臟了。
母:好,我們把你的寶貝都洗一洗,然后分類保管起來,要用的時候就可以用了,好嗎?
兒:(十分高興地)好!
于是母子倆把孩子撿起來的東西進行了全面的清洗,然后分類裝在盒子中……
這是一個很值得我們思考的個案,這個孩子的母親也是一個十分稱職的母親。
首先,她能尊重孩子與孩子進行溝通和交流,并能從自己孩子平凡的行為舉止中發現他的興趣與愛好,這是教育培養子女最主要,也是最基本的一步。比如,這位母親從孩子撿回來的東西中看到最多的是螺絲、螺母、插頭開關這個現象中就發現了孩子的興趣與發展方向。“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只要我們充分地利用孩子的興趣與愛好去培養孩子,并對其加以支持與鼓勵,孩子的創造性就能得到更大程度的挖掘,孩子的特長也就能更加自然地發揮出來。
其次,能科學地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對于把臟東西往袋里放這種看似不好的行為習慣,有的母親可能會提出批評:“這么臟的東西也要,下次不準這樣!”這樣做,不但會挫傷了孩子的自尊心,扼殺了孩子創造的欲望,而且也拉大了母子的心理距離。這位母親的可貴之處,在于能及時發現孩子的閃光點,保護孩子的求知欲和創造力,并能主動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傾聽他們的想法,根據孩子的心理特點因勢利導,并及時給予表揚。這樣做的結果是使孩子的探索欲望和自尊心得到良好的保護,對他們的遠大目標給予賞識和肯定,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十分重要的。
第三,她不但以朋友的身份走進孩子的心靈,把孩子的行為引到正確的軌道之上,而且她的情境式的對話方式以更加輕松的氛圍給孩子以潤物細無聲的有效引導,在這種被尊重被賞識的氛圍里長大的孩子,必定會成為一個健康的人。
教育感言:
案例中的母親沒有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孩子,而是認真地傾聽孩子的發言,使孩子也能和家長一樣擁有話語權。這樣,孩子樂于和家長作交流,愿意發表自己的觀點,也愿意聽取家長的建議,母子倆的對話是成功的。在與孩子交談時,以自我為中心,急于把自己的觀點告訴孩子的家長決不是高明的老師。
調整心態,科學對話,可以不斷提高教育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