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教師這個行業是由生活中很多因素共同決定的,可見我并非是天生的教育者,同樣我也不是在做好充足的準備后才去做教師的,我的成長是伴隨著孩子一同開始的,可謂是“教學相長”吧!
我帶著眾多的好奇與不解,在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實踐過程中才逐漸地獲得了后來的教育教學能力和點滴經驗,以及對教育真諦的領悟。
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其間我一直思索——作為幼兒教師,我們該怎樣解讀童心?為什么要解讀幼兒,它對教師的成長有何幫助?在解讀中,教師要做些什么?而伴隨著閱讀的結束,我的疑問、迷惑也似乎跟著峰回路轉,很多埋藏在心中多年的困惑,忽然間豁然開朗。在一邊閱讀,一邊實踐的過程中,對如何走近童心、解讀幼兒我也逐漸得出了一些粗淺的經驗和認識,在此希望與大家共勉。
如何解讀幼兒?
教師捕捉、觀察幼兒行為特征,既是教師解讀幼兒信息的來源,也是基礎,同時,它還是探析幼兒行為原因的過程,也是教師解決問題以及自我反思的過程。其間,教師的專業素養得到了提高,幼兒的成長也逐漸步入了良性發展的軌道。那么究竟應該怎樣就讀幼兒呢?
捕捉行為現象
幼兒看似不經意的動作其實是內心需求的信號,尤其是肢體動作,經常是幼兒思維的外化表現形式。比如在午睡時,有的孩子會在床上翻來覆去,其實這有可能就預示著他想小便。作為教師要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細心觀察幼兒的不尋常的行為,并及時作出判斷,選擇有價值的行為進行解讀,在不同中尋求共性。
探析行為背后
探析行為背后
解讀是為了給幼兒不同尋常的行為一個合理的解釋,找出行為的原因。解讀可以從教師自身對幼兒的了解以及溝通討論兩個方面展開。
基于對幼兒的了解,即教師對該年齡階段幼兒的特點和此行動中該幼兒的了解,其中包括幼兒的需要、興趣、經驗、能力、個性特點、家庭背景等方面。基于溝通與討論,在一個不同尋常的行為發生后,教師要及時與該幼兒進行語言、身體動作等方面的溝通,用心聆聽孩子的心聲,初步了解該幼兒行為的出發點。也可與家長溝通該幼兒在家中的行為表現,或與全體幼兒討論該行為的利弊之處,在與全體幼兒進行溝通時,可以請所有的幼兒進行換位思考去感受。
反思教育的不足
作為教師要學會觀察、學會挖掘事件背后所隱藏的秘密所在,更重要的是要進行習慣性地反思,從幼兒的行為中反思自身教育的不足、家庭教育的缺陷,找出原因,對癥下藥。
提供適宜的策略
適宜的教育策略是為了解決問題,改變幼兒不同尋常的行為,讓他們能更快樂地生活。因此,教師要理解、信任幼兒,用一顆寬容的心去諒解他,關心、尊重他的選擇,此外教師還要學會等待,因為有些變化是微妙不可言的。根據情況的不同采取相應的處理方式,如因勢利導,提供材料、情感的支持等。
解讀幼兒,推進教師成長
教師的專業成長體現在這些微乎其微、看似細小繁瑣的小事上。教師將每天經歷著的各種小事進行一定的思維加工,以文字的形式體現出來,成為生動的教育故事、案例,把事例轉變為案例的過程,也是一個重新認識這個事件或故事、整理自己思維的過程。長此以往,可以使教師把自己的教育實踐作為研究過程,邊行動、邊反思,進而不斷調整教育行為,改進教育實踐和提高教育質量,教師也由此實現了專業成長。
增強教師的能力
通過解讀幼兒可以提高教師的觀察判斷能力、分析反思能力、行動實踐能力和總結提升的能力。解讀幼兒需要教師去觀察捕捉;需要教師去分析經歷過的小事、分析自身的行為,發現背后潛在的教育觀念,需要不斷自省、積極尋求改變;同時教師作為教育的組織者和實施者,遇到問題,需要根據教育的具體情境靈活應變,對不同的孩子因材施教:需要教師進行總結提煉。
豐富教師的知識
在問題發生時,教師有時可能僅靠自己微薄的知識是難以解決的,他們可能會去尋求同伴、專家的幫助,可能會到書籍雜志、網絡中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因此解讀幼兒的過程也是豐富教師專業知識的過程。
引領教師樹立正確的觀念
教師正確的兒童觀和教育觀并不是僅靠書本習得的,教師掌握正確的觀念是一個長期持續的行動過程,教師的教育觀、兒童觀在解讀中不斷改進、不斷增強。
教師需要做些什么
解讀幼兒看似困難,其實很簡單,它只要教師擁有一顆童心、有記錄的習慣、質疑的精神和博愛的胸懷,就可以走近孩子的內心深處。
擁有一顆童心
作為幼兒園教師,童心是一切教育行為的基礎。
記錄的習慣
一雙眼一張紙一支筆隨時記錄幼兒的行為,記錄的文字不需繁瑣,只要把幼兒行為和教師此時所思所想的關鍵詞記錄下來即可,并保證每天留出十到三十分鐘進行整理。
質疑的精神
會質疑的人才會思考,會反思的人才有進步。因此,教師要對幼兒不同尋常的行為和該幼兒以往的行為、其他幼兒的行為進行對比,找出不尋常之處。
博愛的胸懷
教育更需要愛,需要教師去承認幼兒的正確行為、去原諒幼兒的不到之處,需要教師把他們當作自己的親人對待,需要教師把教育幼兒當作一種事業,解讀幼兒才能深入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