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久聞世界第一大佛的盛名,這次到了樂山,我終于有了一睹佛顏的機會。而聯想到這次汶川大地震在四川帶來的巨大破壞,我又不免心中惴惴:大佛是否安然無恙?那歷經千年的奇觀是否風采依舊?
晌午時分,伴著汽笛的低鳴,游船離開了碼頭。天高日遠,江風撲面。恰在這時,聽到船頭一陣驚呼,只見游人們紛紛舉起手中的照相機,并不時朝右前方指指點點。疑惑間,老船工為我解惑: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匯,江東便是烏尤山,樂山大佛就鑿刻在山體中。二十年前,有游客從現在的角度觀察,無意中發現山從水勢,三座山依次排列,居然仿佛一座沉睡的大佛。順著他所指的方向,我果然看到了山水天成的睡佛奇觀,讓人不得不感嘆造物主的神工鬼斧。此情此景,我也不能免俗,趕緊掏出相機,立此存照。
遠眺凌云山,蒼翠的山頂下巍峨的佛像端坐于山體中。果然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古人誠不欺我。船行漸速,江畔的青山也如同逐漸展開的畫卷,展現在船前。于滿山的青綠中,褚紅色的山巖滄桑、厚重。江風徐徐,波濤歡快的拔打著船舷。順風順流,片刻后,大佛已出現在面前,憑欄仰望,佛像靜靜地端塵于山體中,雙手撫膝,端莊安祥,眼簾低垂,足踏滔滔江水,正慈祥的注視著我們。這時我不禁深深體味到了海通大師為什么在千年之前發大宏愿,嘔心瀝血,傾畢生之力開山鑿佛:為了宏揚佛法,為了借大佛神力依山鎮水,更為了萬千勞碌于湍流急水中的船工、纖夫們于絕望無助之際,從大佛的寶相莊嚴、鎮定自若中獲得心靈的慰籍。此刻江船上的我,已全然忘卻身處滾滾波濤之中,忘情于面對大佛的震撼與遐思,時空仿佛凝固了。

棄舟登陸后,我們又驅車來到凌云山,準備與大佛來一次親密接觸。站在九曲棧道上向下俯瞰,旁靠懸崖絕壁,下臨湍急江水,游人們都小心翼翼的扶欄緩下。稍頃,則頭暈目眩,讓我們不免又一次感嘆于鑿佛工匠們的智慧和毅力。下到大佛腳底,才真正感受到了大佛之“巨大”與自我的“渺小”。仔細撫摸那鑿刻大佛的山巖,雖歷經千年的風霜,仍堅硬如昔,承載著大佛的厚重??v使是這次震驚世界的汶川8級強震,亦不能使之動搖破碎。

抬頭仰望,大佛依然神情肅穆,深邃的目光穿透了腳下熙熙攘攘的游人,凝視著遙遠的虛空。這目光,穿越了唐宋元明的繁華,穿越了時局動蕩的亂象;這目光,閱盡了千年的人世滄桑,歷遍了無數次地動山搖,但仍然是那么堅毅、那么淡定,甚而在嘴角還掛著微微的笑意。做為深具靈性、通透佛心的大佛,是什么讓他這么宛然、淡定?特別是四川剛剛經歷了千年難遇的地震劫難后,他的目光為何依然那么堅定?我想,他肯定看到了一種力量,看到了一種堅強;看到了炎黃子孫的堅韌不屈,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團結奮進。
游人來了,拜謁在大佛腳下。游人走了,帶著感嘆與震撼。聚散離合間,只有大佛依然靜靜地坐著,威嚴肅穆中傳遞著某種信念。
大愛無言,佛容宛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