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浮生若夢。10億元轉會費的打工皇帝唐駿,海外投資中了麥道夫的“仙人跳”,虧損不少。好在他有眼光善于分辨公司,平時入股參股很多實業,頗有斬獲,總算平衡了一下心理。商人思想家馮侖公司上市名成利就,平日經常打磨段子,后來還愛上了寫書搞電子雜志。最近還要拉著不少企業家搞口述歷史,玩得比較風魔。經歷了事業和家庭的雙重不幸之后,曾經的云南煙草大王儲時健,在70多歲的時候,承包了2400畝山地,種植冰糖橙。2009年,他的冰糖橙大豐收,這一年他81歲。中國巴菲特最忠實的追隨者但斌說投資不止是一代人的事情我們是為子孫后代而買好股票。百億家產的潘石屹回家常常聽到比他家產更多的太太的提示,要感恩、讓步少一點欲望……
這邊廂,麻辣教授郎咸平61天安排了63場演講,不過他看不上股票和基金,只覺得買樓才能夠抵御通貨膨脹。那邊廂,王石捐出了自己大半年收入去做公益,自己繼續登山飛傘出海寫博客……
有人收藏三問表為的是享受悅耳的聲音。有人買萊卡是覺得那一份把玩的手感非旁觀者的感覺。地產大亨玩足球隊,寫字樓白領打WII體現虛擬高爾夫的味道……
“財富被創造的過程就是世界形成的過程。”《華爾街日報》的辛西亞·克羅森在她的暢銷書《財富千年》中,曾經無比感觸地做出了這樣的宣告。一代又一代人對財富的渴求和使用徹底改變了他們身處的社會,催生了新的時代。
海外有學者專著《多少算夠》和《奢侈病》是嚴肅的學術文集,討論人類消費行為對幸福、快樂的影響。書中說明,快樂和富裕緊密相連,但金錢不是幸福快樂的唯一因素。金錢會促進幸福,不過只能達到一定的程度。隨后,這個過程不是停滯不前,就是逆轉了。當金錢不足以負擔最基本的衣食住行,我們會感到很痛苦。一旦跨進富裕的門檻后,金錢所能帶來的幸福增量就變得越來越小,快樂與否和收入就沒有關系了,進一步的財富積累對提高快樂程度不再有意義。
我在1990年開設股票A股賬戶;1993年開始證券報道;1994年接觸房地產,追蹤萬科至今;1997年首次置業,同時我已實地走訪了100家上市公司;1998年,我開始給《南方周末》的新生活版寫生活方式的專欄;在2000年,參與了一個投資上億元的理財網址的組建,還加盟剛剛轉為每周出版的《三聯生活周刊》當財經主筆,第一個封面報道寫的就是新世紀的理財;2001年到北美,在科技網絡股泡沫破裂后開始小注怡情美股;2004年我出版第一本書《王石是怎樣煉成的》,然后和網絡游戲《巨商》合作了另一本《巨商是怎樣練成的》,專門關注怎么做生意賺錢。2005年之后至今,業務范疇和寫作的主題都是離不開財富、價值和投資。
過去三十年來中國的財富積累和分配過程令人目眩。其中有很多有趣的財富故事散落其間。因為機緣巧合,我遇到過許多異人奇事,更多接觸的是辦公室文員和城市中產。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不管你是富人窮人,如何支配金錢和使用金錢才是最重要的,才能夠提高你個人的幸福感受。其實大多數人需要的不是投資,而是理財。而與理財相比,每個人用好你現有的金錢,提高每一筆消費的性價比,才最實際,也最適合被金融海嘯和經濟不確定性改變后的今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