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油畫出身的丁勇,從沒學過服裝設計,但朋友對他說,就按你的藝術沖動做服裝,別把這個當成技術活,所有有技術的東西都是低級的,只有你的思想、表達的東西,才是高級的。于是奔著“高級”,1997年丁勇轉行開始了服裝設計生涯。
丁勇做設計,不按理出牌,喜歡游離時尚之外。“我關注時尚但我不盲目跟隨時尚,我們的消費者基本上是介于知性與浪漫之間,他們有自己的品味,他們的時尚就是自己的主張。”
服裝就是一個純粹的綜合藝術
從《戰俘》到《傷痛》,丁勇一直思考與探索表達服裝設計思想與理念的方式和形式,由服裝上反射和呈現思考人生的態度,期望能像電影或繪畫那樣,長久而有效地影響社會,傳達自己的一種態度與價值。
“這次我的發布會叫做記錄。我想加入更多的一些藝術成分,比如說背景墻,其實是一面記憶墻,里面鑲嵌著八九十年代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東西,比如說破電視、酒瓶、椅子啊,有一種久遠的記憶。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回憶都是差不多的,包括我們這個年代的回憶基本上發生的事都是大同小異的,但是通過我的手法我想表現出來,講出來,就加入很多現代的一些因素,現代的一些思維,一些商業、藝術上的見解,還有人生的體驗,然后給觀眾講出來的是不同于別人講的這些東西。整個秀大家可能覺得比較壓抑、低沉,可能缺乏快樂、明亮的色彩。以前的生活再苦也覺得很快樂,現在想起來卻是很刻骨銘心的,所以我的整個秀表現的比較壓抑。不過最后我用新生兒的誕生給大家帶來一絲希望,緩解一下這個壓抑的秀場。我從做第一個秀開始,我就是從秀場的一部分出現的,不是說一個設計師出臺擺手接鮮花出現,我是以一個角色扮演者的身份出現的,所以這個就充當了一次新生兒,可能這個新生兒長的稍微粗糙一些,但是從水里看著還是很光滑的,那個水不是熱水,是水管接的涼水。”
服裝秀的第二天,天氣特別冷,而且還有穿堂風,當時模特穿的是春夏的衣服,露著背,很痛苦。他們說,下次讓我們穿的舒服點,天這么冷。對作品全身心投入,很癡迷的丁勇,感覺渾身發熱,在模特走第四套衣服的時候,我就脫了。當模特一看他這樣,都說心理平衡了。
丁勇上來后,水箱通了,洞有三米,看不到水,跳下去的時候,感覺好像到了另外一個世界,“好像有可能見到以前失去的人”,外面燈一暗,外面一聲嬰兒的啼哭,丁勇蜷著腿,好似嬰兒在母體里的姿勢。
有人說,丁勇的秀過于嘩眾取寵,精神頭用偏了。但丁勇認為:“我理解服裝就是一個純粹的綜合藝術。你可以把它向某個方向偏離一下,因為時裝本身它在造型上面可以說是雕塑,人穿上走就是行為的,包括燈光等等,這是一個綜合的藝術,不是說服裝學院畢業的學生才可以做的,很多藝術家都可以做。綜合藝術表現的非常恰當,有視覺沖擊會給大家一個概念。我覺得視覺的藝術,一定要講究視覺快感,視覺上有快感了……”
“因為你做藝術就不要怕別人說,特別我加入了很多裝置、概念、行為的東西。這也是視覺快感,因為你從來沒有見過就有可能產生視覺快感,產生了視覺沖擊最大的目的,其實我還是很商業的,我最大目的是想讓大家關注這個品牌,知道這個品牌是一群有創意的人為消費者服務。”
做視覺沖擊的設計師
2007年,丁勇獲得全國十佳設計師稱號,坦言長時間的繪畫經歷對他做服裝有很大影響。“其實藝術是一個視覺沖擊,我搞的是視覺沖擊,油畫和任何藝術媒體只是一個工具,它對培養我的視覺感悟力很有幫助,我知道什么對人更有沖擊力,你看了什么印象會更深,你的心會難受,你會看到牙燙,會心癢癢,會高興,這就是視覺沖擊對一個人的作用,我是做視覺沖擊的設計師,不能說是高手,只能說是一個設計師吧。”
做服裝設計之前,他在運輸公司做過八九年的工會干事,這期間他一直堅持畫油畫。“當時生活也非常差,住的房子基本上在垃圾堆里,生活很惡劣,國營單位也是勾心斗角,我不適合在那,我就辭職了,我是邯鄲人,當時覺得離家,一個選擇是想來北京做畫家,還有是想去廣州做商業的東西。我想繪畫這個東西是一家之言,是專家說了算,我畫的畫好壞是由幾個人掌握的,除非我畫的特別出色。但是服裝呢,我的同學說用你的才華做服裝,我想這個任何人管不了你,是大眾評審,鈔票選你,我覺得這個公平,符合我這個沒有任何社交能力的人,很符合我的個性,我就選擇做服裝設計。到那之后我還做不了設計的時候我就做搬運,拿衣服打縫眼。
“一開始朋友說,就我們兩個人到廣州,住7塊錢一晚上的小旅館,在機場附近。洗澡也是公用的地方,每天11點之后飛機才不起飛不降落。我當時七月底去的,特別特別熱,到那感覺像一個大的桑拿房一樣,太熱了,干了很多亂七八糟的事情,當時公司也請了設計師,但是設計不出什么服裝來,我也替朋友發愁,我就很擔心,我就用業余時間搞設計,我們是搞批發,今天設計加工生產后天就要到市場,結果我做的還不錯,我朋友一高興就讓我做,我連續在那個公司做了5年,非常順,公司也發展很好,當時我也想做自己的公司,就做了‘達衣巖’,第二年做了‘謎底’。2002年底非典出來的時候我們的衣服也上市了。我的運氣始終不是很好,賣衣服是非典,想跳水又降溫。”
每件衣服有一個詩意名字
設計師品牌,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定位于有個性需求的特殊消費群體,西方人定義為“身份和品位的象征”。很多設計師品牌擺出了自己的“高姿態”,推行“精英化”,而達衣巖卻偏偏要把它“平民化”。
2003年“達衣巖”誕生,名字來源于一個想象中的烏托邦小鎮。6年過去了,品牌在各地鋪展開來,從一個年輕的設計師品牌來看,有著400多家專賣店的高速發展規模,著實讓人“不解”。
相對工業化品牌,中國設計師品牌的大眾化流行現象還是有局限性的,平民時尚本身相對來說比較趨眾。為了讓受眾真正感受到設計師品牌的魅力,丁勇努力在藝術風格和市場需求方面磨合。他的服飾知性、浪漫,充滿異域風情和田園風格,介于正裝與休閑裝之間,質地主要以天然面料為主,講究環保、舒適,顏色也是素雅的中性調和色,并選擇了層疊混穿以及立體交換。
為了培養受眾的藝術感知力,他還是和最初成立品牌時那樣堅持為每件作品做個解讀:給每件衣服都起個體現設計主題的名字,吊牌上則留下符合設計師表現手法的即興詩句。“這就是你的衣服”,這種做法不僅讓“達衣巖”的廣大受眾體味到了設計師品牌的個性化,也為“量身定制”加上了新的注釋。
對于以“非主流方式”博得平民時尚擁護的設計師品牌“達衣巖”來說,設計師丁勇以適合中國人生活狀態需求的品牌為我們另辟蹊徑。因為,時尚沒有什么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