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8年至2008年,作為改革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實行了“走出去戰略”,許多中國企業走出國門,開拓了海外市場,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也給當地人民創造了福祉。隨著“走出去戰略”的步步深入,“走出去”的規模不斷擴大,已成為國家宏觀發展的大勢所趨,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全方位的使命。
實施“走出去戰略”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走出去”和“引進來”是對外開放的兩個側面,二者不能截然分開,但在不同階段也有所側重。中國改革開放的前20年(1978年~1998年)主要側重于“引進來”,從1998年開始,我們提出“走出去戰略”,因為不“走出去”,就不能實現改革開放的總體目標。
實施“走出去戰略”瞄準了三大目標:第一,獲得市場。我們的市場不僅在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在發展中國家也有,甚至可以說,發展中國家的市場對于我們更重要;第二,獲得資源。為了獲得資源,我們應當更多地走向發展中國家;第三,獲取技術、管理經驗和資金等等。在這個方面,我們主要瞄準的是發達國家。發達國家的市場是比較開放的,所以我們更多考慮的是與其發展貿易。
中國實施“走出去戰略”,是本著平等互利、共同發展、互利共贏的目標到國外去發展的,是要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做貢獻的,包括擴大當地就業、繁榮當地經濟、增加產值和稅收,同時還要承擔一些社會責任、履行社會義務。中國的企業走出去后大多遵守國際慣例和東道國的法律和法規,所以受到當地人民的普遍歡迎。
當前,能稱得上“主流”的經濟體應當包含兩個含義:一是比較發達的經濟體,二是對世界貿易、金融、經濟影響比較大的經濟體,所以也可稱之為世界經濟發展的“火車頭”。世界上最發達的經濟體有歐洲、美國、日本,被稱為“經濟三角”,都集中在北半球。我們實行“走出去戰略”,面向發達國家的主要任務是,學習發達國家的經濟管理經驗、社會管理經驗,技術創新經驗。
我們相信,這種調整是值得的,因為中國的市場這么大,隨著中國市場進一步開放以及對外合作的加深,資金的流動都是雙向的,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市場的一部分;另外,隨著中國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購買力增強,外資企業為了接近目標市場肯定會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