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是在最繁華的首都霍尼亞拉,你也感覺生活在大森林里,到處都是樹木。
浩瀚的太平洋上漂浮著許多島嶼,它們像綠色的翡翠一樣,點綴在藍色的海洋上。其中,西太平洋上的島嶼最為密集,從澳洲東北部開始,伸向大洋的心腹地帶,綿延數千公里,所羅門群島就在其中。Solomn是圣經中以色列國王的名字,也許是因為名字和地理位置的緣故,一直覺得那是一個神秘的國度。

通常去往神秘國度的飛機票都很貴,從新加坡去所羅門群島只有不到6個小時的飛行時間,可在新幾內亞轉機的往返機票竟然要1萬多人民幣,由此我更加確信這里是游客罕至的地方。去了才知道,這里豈止是游客罕至,簡直是人跡罕至,大大小小的島嶼加在一起有將近3萬平方公里,而人口卻只有50萬左右,不知道三毛的青鳥可曾在這里棲息。就算是在最繁華的首都霍尼亞拉,你也感覺生活在大森林里,到處都是樹木。
如果你能登上城邊的一座山,會發現這座城市看起來更像是叢林中的一個漁村,一望無際的綠色,熱帶河流緩緩穿過叢林流入大海。世界上其他地方都是城市吞沒了叢林,這里是叢林吞沒了城市。難怪所羅門群島的國旗中一邊是鯊魚一邊是鱷魚。
這里曾是英國殖民地
這里曾經是英國人的殖民地,人們普遍會說英文,國會、大學和正式場合也都使用英文。不過這里大多數人說的還是英文和土著語言的混合語,想聽懂并不容易。受過良好教育能說流利英文的人往往選擇離開這里,因此逐漸惡性循環。雖然這些島嶼上有許多資源,足可以養活幾十萬人,但人們依然貧窮,社會依然不發達。各個島嶼之間的語言和文化有著一定的差異,歷史上從未統一過。殖民者在時,他們還能和平相處,殖民者一走,他們就大打出手。帝國主義時代的殖民者雖然把文明帶到了這些蠻荒地帶,但也制造了長期的隱患。他們不是把該分開的國家和在了一起,就是把本來和在一起的國家分裂開來。
計程車司機帶我來到一家旅店,100元一個晚上(15美金左右),已經算是非常便宜的了。物價高,收入低,是這些沒有生產能力的貧窮國家的共同特點,大概是一切依賴進口的緣故吧。旅店老板帶我去了二樓,給了我一個很寬大的單人間,不過沒有廁所。二樓有一個很大的客廳,墻上掛著當地人用植物手工編織而成的彩色袋子。這好像是許多太平洋島國居民的習慣,在新幾內亞,當地人甚至送了我一個手工的麻布袋子。
島上90%以上的人口都是美拉尼西亞人(Melanesians),屬澳大利亞人種。殖民者到來的時候,他們還處于原始公社的階段,連國家都沒有。由于很少見到外來人,他們對游客都非常熱情和真誠。我在中國人的雜貨店買了一罐金槍魚罐頭,但是旅店沒有開罐器,正束手無策時,旁邊的一位中年人,自告奮勇,用一把小刀,用了不到20秒鐘就幫我把蓋子給卸下來了。那動作之流暢,簡直就像專門受過特種訓練。
華人開雜貨店
旅店所在的位置叫China Town,這恐怕是我看到的最為蕭條的唐人街。不僅街上沒有行人,兩邊的房子也少,而且大多數房門緊閉。在街上走了好幾趟,才拍下兩張能夠證明這里是唐人街的照片,其難度不亞于福爾摩斯尋找線索。為什么會這樣呢?除了這座城市經濟本來就不發達外,社會動蕩也是其中一大原因。
還記得幾年前,太平洋上一個島國動亂,中國政府包機往外拉中國人嗎?那就是所羅門群島。
不過還是有很多華人喜歡在這類國家做生意,因為好做,隨便開個雜貨店,當地人就瘋狂購買,加上物價又高,日進斗金。
這里的雜貨店幾乎都是華人開的,如果沒有他們,恐怕很多人還光著屁股。這句話不是我說的,是我大學時代去云南背包時,一個在山區賣衣服的湖南人對我說的,在所羅門群島我又想起了這句話。
提到所羅門群島,不得不提到Sweet Lullaby的MV,它根據所羅門群島古老的民歌改編而成。在MV的最后有一段清唱,那是居住在所羅門群島一位老媽媽的吟唱,內容和當地古老的部落傳說有關,一直在民間口授流傳。對于我們這些城市中長大的人來說,這段叢林中的歌曲為所羅門群島增添了幾分神秘感。
歌詞大意是小孩由于看不見爸爸而哭鬧,年長的姐姐唱這首歌安慰他,告訴他爸爸已經去世,但是仍然一直在他身邊保護著他。MV 中一個小女孩騎著童車周游世界,講述著她遇到的故事。透過她的眼睛,我似乎看到了另外一個世界。
所羅門的基督教

一直以來,許多人嘗試著使用各種辦法來拯救所羅門群島,首先來到這里的是基督教,他們成功地讓整個島上超過90%的人都相信自己是耶穌的孩子,但幾百年來耶穌的孩子們依然在賣椰子,實踐證明耶穌只能拯救靈魂,卻無法改變社會現狀。人們不僅依然貧窮,而且不斷發生民族沖突。
島上的居民由于沒有財力和能力建造龐大的教堂,取而代之的只能是簡陋的大型遮雨棚,它們用木頭或者防雨材料建成,內部則和其他教堂無異,只不過遮雨棚是圓形的,這是對當地傳統建筑的模仿。沒有一種宗教能脫離當地群眾的口味,所羅門群島的基督教也是如此。教堂內隨處可以看到一些并不常見的圖騰,想必是屬于這個島嶼特有的。如果沒有這些圖騰,當初土著人也許不會來參拜,因為他看不到自己熟悉的東西。
甚至還有木質的神龕,應該也是島上特有的文化。我常說,很難確定一種文化和另一種文化之間誰征服誰,融合一詞更加恰當,就好像換股,為了雙方的利益換股,交換文化的元素,對雙方都是有好處的。所以很難說是基督教征服了所羅門群島,還是所羅門群島征服了基督教。
各民族矛盾重重
基督教和島上的文化的融合,并不能拯救所羅門,西班牙人、荷蘭人、德國人和英國人先后來此殖民,他們是為了利益而來。他們也沒能改變這個島嶼的命運。接著日本人來了,他們自稱要建立共榮圈,美國人反對這個計劃,于是所羅門大海戰爆發了。這次海戰共有5艘航母參加,日軍被炸沉一艘航母和一艘驅逐艦。美軍只有輕微的損失。日本人在二戰中雖然傷害了其他的亞洲人,但他們也為亞洲人爭了一口氣,幾次重創西方國家的軍隊。為了紀念在這里犧牲的美國人,他們在首都旁的山上建設了一塊紀念墓園。從這里可以看到俯視整座城市(或者說村莊),整座海港也盡收眼底。
美國人善于戰爭,可是治理國家的那套制度,并非放之四海皆準。雖然所羅門群島有了國會大廈,一座現代建筑,遠遠看上去,好像一座土著草棚,特大號的。金錢都不是萬能的,何況民主這種縹緲的東西。島上的各個民族依然矛盾重重,人類走進了21世紀,他們好像還生活在公元前21世紀,部落之間的爭斗不斷升級,最終導致騷亂。
所羅門群島的治安,長期以來依靠百名澳州軍隊維持。在重要的地點都能看到他們高大的身影,穿著藍色的制服走來走去。這個活一定不錯,面對沒有任何重武器的土著,他們要做的只是晃來晃去,然后拿著聯合國或當地政府的錢回澳洲度假。他們的工作也是一種度假。
前來拯救所羅門群島的還有臺灣,在去往機場的路上,看到臺灣和所羅門群島合作項目基地,這樣的牌子多見于太平洋和加勒比海上的小國。很難相信臺灣人也在這里發展技術,OMG!
離開唐人街前,我在拐角的雜貨店里買了一把雨傘,一罐coke light,還有一個蘋果。然后冒雨向市中心走去。途中路過一條河,棕色的渾濁的河水緩緩從熱帶雨林里流了出來。這差不多是所羅門群島留給我的最后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