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是大師阿爾法·阿爾托的故鄉,以他為代表的北歐建筑風格一向崇尚建筑的自然超前的設計理念,結構構件巧妙地化為精致的裝飾,建筑造型嫻雅。如今在芬蘭各處,這種風格的建筑隨處可見,成為芬蘭在世人眼中獨特的印象。
建造于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市的中心地帶的巖石教堂就是這樣一種代表作品。赫爾辛基市中央地帶,樓群林立的懷抱中央,有一座緩緩的斜坡,坡上被炸開的巖石中央有一座依勢而建的教堂。如果你是第一次到赫爾辛基,那么當你開著車子在周圍經過時,你絕不會認為那是一間教堂。周圍是開山堆積的巖石,配合內部簡潔凝重的構架設計,處處透著自然與和諧。從城市的上空看教堂,酷似一架飛碟著陸于此。
北歐人對于光線有著極端的熱愛,可能因為那里有近半年的時間都處于“極夜”的緣故。大廳為圓形,面積很大,首層就可容納近四百人,空間成覆盆狀,“盆壁”就是采光天窗,環繞大廳四周,空間開闊。光線使教堂內部空間的寬闊感極強,可以感受到一種奇妙的光影變化,自然光照明應用得恰到好處。中央大廳的圓頂高10米,直徑24米,由2厘米寬、22公里長的銅箍纏繞而成,并由180根呈放射狀的柱子支撐著,非常壯觀。
這座巖石教堂是在20世紀60年代,由索曼萊寧兄弟設計的。事實上就是在一個小山的中央挖出一個坑,再加一個圓頂,不過看似簡單,卻構思奇妙,完全融合于周圍的自然環境中。整潔素雅的內部設計,明亮的光線調和,自然和諧的氛圍使這座巖石教堂成為赫爾辛基青年男女舉辦婚禮的首選之地。
這里還經常舉行音樂會,每年來此參觀的游客達50萬人。教堂正廳左側巖壁上的管風琴上有4個鍵盤、43個音域和3001只音管。靜靜地坐在教堂里聽著音樂,有時候人的心靈是需要這樣靜下心去聆聽一些聲音。特意調成了慢速快門,讓在教堂里行走的游人有種虛幻恍惚的感覺。
設計師將自然的靜謐同宗教的莊嚴完美結合在一起,使來這里朝圣的人們在感受基督教化的同時,也感嘆于造化與世人合作的鬼斧神工。矗立于教堂的中央舉首仰望,那渾圓的采光屋頂如同神的光環,在石壁之間縈繞著神圣的莊嚴,成為上帝的子民們得到自我救贖的朝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