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領導、民主決策,保證了共產黨的領導在正確的軌道上運行
中國人民革命戰爭,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共同進行的。黨的正確領導得到全國人民的衷心擁護和支持,這不是靠哪一個人,而是靠黨的集體智慧,靠黨的民主決策和集體的努力。在人民革命戰爭特別是在解放戰爭的關鍵時期,中共中央的領導集體能夠實行民主決策,因此保證了黨的領導在正確的軌道上運行,這是取得革命戰爭勝利,得以建立新中國的重要保證。
從戰爭年代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發往各地的文電可以看出,傳達中央指示的文電,絕大多數都是以中央或軍委的名義發出的,由個人署名的很少。以解放戰爭時期為例,從1945年8月15日至1949年10月1日,收入《毛澤東軍事文集》中的由毛澤東起草的文電,共有902件,其中毛澤東個人署名的只有63件,僅占7%。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也起草了不少重要的文電,絕大多數也是用中央或軍委的名義。從毛澤東起草的文電原稿看,許多都有不少修改或補充,雖然現在很難弄清楚,哪些修改補充是根據誰提出的意見,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凡是以中央或軍委名義發出的文電,絕不僅僅是個人的意見,一般都經過集體研究討論,有的是先研究后起草,有的是先起草后傳閱或討論。下面接到這些文電,也都當作中央和軍委的指示或意見,并不知這些文電是誰起草的。
中共中央和軍委的文電,特別是傳達一些重要決策的文電,都是中共中央集體智慧的結晶。例如,日本投降后,中共中央及時制定的“向北發展,向南防御”的戰略方針,就是根據中共七大確定的方針,征求了在重慶談判的毛澤東、周恩來的意見,經過朱德等集體討論,在由劉少奇起草的黨內指示中首次提出的。
至于如何根據這個方針建立起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爭取東北解放戰爭的勝利,也是根據不斷變化的形勢,不斷加深和提高認識,作出正確的決策。例如,開始中央要求我軍獨占東北。毛澤東在1945年10月19日提出:“堅決拒止蔣軍登陸及殲滅其一切可能的進攻,首先保衛遼寧、安東,然后掌握全東北,改變過去分散的方針。”11月1日又提出“堅決殲滅蔣軍,不使進沈陽。”11月14日要求“山海關、綏中、興城之線必須堅守”,并要求“得力領導同志去朝陽建立領導中心,……確保錦朝鐵路線于我手。”11月15日,毛澤東又以個人名義致電林彪、彭真,要求“集中最大兵力……共約七萬人,于最有利之時機地點,由林彪或榮桓親去指揮,舉行反攻,分作幾個戰斗,每次殲滅其二三個師,最后全部殲滅三個軍,即能從戰略上解決問題。”毛澤東遠在延安,對東北的情況很難具體的了解。11月2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高崗和張聞天到達東北后,當晚在東北局會議上就提出:東北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應當避開大城市到農村去發動群眾,建立根據地。11月22日,在劉少奇起草的中共中央電報中首次提出“讓開大路,占領兩廂”。11月29日,陳云主持起草,與高崗、張聞天聯名致電中央,明確提出:“我們必須承認首先獨占三大城市及長春鐵路干線以獨占滿洲,這種可能性現在是沒有的。……我們必須經過戰爭及根據地之建立,以達到包圍殲滅大城市之敵及鉗擊長春鐵路干線,使我們能夠在同國民黨的長期斗爭中,取得全局的優勢。”12月7日,劉少奇在為中共中央起草的致東北局電報中指出:“我們企圖獨占東北特別是獨占東北一切大城市,已經是肯定的不可能。因此,我們目前不應以爭奪沈陽、長春為目標來布置一切工作,而應以控制長春路兩側地區,建立根據地,利用冬季整訓十五萬野戰軍,建立二十萬地方武裝。”12月10日,毛澤東起草致東北局電,表示完全同意這一意見。
“讓開大路,占領兩廂”,對于奪取東北解放戰爭的勝利起了重要作用。在貫徹落實這一戰略方針中,林彪、羅榮桓、黃克誠等東北前線指揮員,也做出重要貢獻。1946年3月24日,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的電報中,要求“用全力控制長哈兩市及中東全線,不惜任何犧牲反對蔣軍進占長、哈及中東路,……堅決控制四平街地區,如頑軍北進時徹底殲滅之,決不讓其向長春前進。”4月6日,又提出“希望你們在四平方面,能以多日反復肉搏戰斗,殲敵北進部隊的全部或大部,我軍即有數千傷亡,亦所不惜。”4月18日,國民黨軍集中七個師進攻長春的屏障四平街。4月19日,毛澤東提出“于四平南北地區舉行數次大的戰役決戰,才能解決問題。”4月20日提出“長春應布置守城,指定守城部隊準備糧彈死守”。并且提出“準備于必要時把長春變為馬德里”(注:馬德里是指從1936年10月起,西班牙人民指揮與德意法西斯支持的佛朗哥進行的持續達兩年五個月的首都馬德里保衛戰)。4月27日,毛澤東在致林彪電中又提出“化四平街為馬德里。”4月30日提出“望死守四平,寸土必爭。”5月1日毛澤東又致電林彪:“我們必須在四平本溪兩處堅持奮戰,將兩處頑軍打得精疲力竭,消耗其兵力,挫折其銳氣。”
四平保衛戰打了一個多月,雖然消滅敵人萬余,但我軍也傷亡八千,而且大部分是老的骨干。5月18日,四平防線被敵人突破,林彪根據戰場形勢,當晚果斷命令部隊撤退。5月22日又在羅榮桓等支持下,主動放棄長春、吉林,將部隊撤至松花江以北,從而避免了我軍遭受更大損失。林彪的這一決策得到了中央同意。5月27日,毛澤東在為中央起草的電報中也指出:“四平防御戰為一時特殊條件所致,不能成為我一般的作戰方針。”6月16日,中央根據東北局建議,決定組成東北局常委會,林彪任東北局書記,彭真改任副書記。7月3日至11日舉行的東北局擴大會議,批評了“偏重大城市,輕視建立根據地”的偏向,彭真在會上也受到批評。7月7日,會議通過了陳云為東北局起草的關于東北形勢和任務的決議,又稱“七七決議”。這個決議對后來我軍在東北戰場的勝利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在解放戰爭中,第一(西北)野戰軍的彭德懷、習仲勛,第二(中原)野戰軍的劉伯承、鄧小平,第三(華東)野戰軍的陳毅、粟裕,第四(東北)野戰軍的林彪、羅榮桓,以及華北軍區的聶榮臻等戰略區的指揮員,根據中央制定的戰略方針,組織實施戰役戰斗,對于推進解放戰爭的進程,奪取最后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們是歷次戰役戰斗乃至三大戰役的組織指揮者,不但負責制定作戰計劃,而且擁有臨機決定一切的權力。在中央和軍委給各戰略區首長的文電中,常常有這樣的文字:“以上意見妥否望復”(1947年4月15日致彭德懷等電),“是否可行,盼告”(1947年5月6日致陳粟等電),“你們如果不同意這些指出,則望你們提出反駁。”(1948年8月12日致林羅劉電)有時,戰略區的指揮員認為中央的指示不妥,也可以提出不同意見。例如,1948年7月16日,毛澤東為軍委起草的給華野的電報提出“你們應爭取于十天內外奪取濟南”。當時部隊連續作戰需要休整,也還不具備吳化文準備起義的條件,在7月間顯然不可能于十天內外奪取濟南。華野向中央反映了實際情況后,毛澤東同意部隊先休整一個時期。8月4日,我方獲得吳化文可能起義的情報。9月11日,毛澤東提出:“整個戰役應爭取一個月左右打完,但是必須準備打兩個月至三個月。”由于吳化文的起義,戰役進程大大縮短,從掃清外圍到全殲內城守軍只用了8天。毛澤東還在7月16日同一天,為軍委起草給徐向前、周士第的電報,也提出“你們應爭取于十天內外奪取太原。”這更是不可能的。閻錫山經營了數十年的太原,是在第二年即1949年4月24日才解放的。
毛澤東有許多英明的預見與決策,例如,遼沈戰役中關于集中兵力先攻錦州,將敵人封閉在東北予以殲滅的決策,對取得遼沈戰役的勝利起了重要作用。然而,不同的環境不可能運用同樣的戰法。在平津戰役中,就難以將三面是水渠鹽池、一面靠海的塘沽形成包圍。因此,中央軍委原定先攻塘沽后打天津的計劃,根據前線指揮員的意見改為先打天津后打塘沽。上海戰役也是這樣。1949年5月6日毛澤東為軍委起草的電報提出:“先行占領吳淞嘉興兩點,封鎖吳淞江口及乍浦海口,斷絕海上敵人逃路。”在10天外圍作戰中,國民黨軍依托鋼骨水泥碉堡群,在艦炮和飛機支援下抗擊我軍進攻。由于地域狹窄,我軍不便展開,每攻一點,費時較長,傷亡很大,難以封鎖吳淞口。中央軍委批準了第三野戰軍先攻市區后解決吳淞的建議,并讓部分敵軍從海上逃走。結果上海守軍20萬人,我軍殲滅15萬人,從海上逃走的有5萬人。
前線指揮員根據實際情況改變上級部署或決定的情況是很多的,中央也允許在緊急情況下,前線指揮員可以臨機處置。例如:淮海戰役第二階段先打黃維的決策,就是劉伯承、陳毅、鄧小平決定的。1948年11月24日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的致劉陳鄧電中,明確指出:“情況緊急時機,一切由劉陳鄧臨機處置,不要請示。”著名的平型關戰斗,就是由前線指揮員臨時決定,不是中央決定或指揮的。著名的孟良崮戰役,也是陳毅、粟裕根據敵情的變化,臨時改變決定,做出圍殲敵74師部署的。在孟良崮戰役之前,毛澤東就在5月12日為軍委起草的致陳、粟電中說過:“究打何路最好,由你們當機決策,立付施行,我們不遙制。”
以上事實足以說明,中國革命戰爭的勝利,不是靠哪一個人,而是靠集體的智慧和集體的力量取得的。曾長期擔任中央辦公廳主任的楊尚昆,在1990年4月21日的一次會議上說過:“毛澤東在延安的時候,中央常委同志是經常拍著桌子和他吵架的,吵得面紅耳赤,一般情況下,他還是能接受意見的。”在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還能夠聽取和采納不同的意見,集中集體的智慧,這正是解放戰爭勝利的重要原因。如果像十年“文革”那樣,毛澤東獨斷專行,實行一言堂,解放戰爭絕不可能取得勝利,新中國也不可能建立。
廣大工農群眾是奪取革命戰爭勝利的主力軍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中國,工業基礎十分薄弱,工人階級的數量也比較少,所以進行革命戰爭主要依靠農民。隨著大、中、小城市的解放,工人階級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特別在解放上海等大城市中,工人階級做出了很重要的貢獻。
早在抗日戰爭時期,各根據地普遍進行了減租、減息、改善雇工待遇的運動,調動了工農群眾的革命積極性。解放戰爭時期,進一步實行土地革命,獲得土地的翻身農民,革命熱情空前高漲,掀起一波又一波參軍、參戰、支前的熱潮。農民不但成為人民解放軍的主體,而且組成了更大規模的支前大軍。例如,淮海戰役我軍參戰部隊共約60萬人,而擔負運送彈藥、糧食、槍支,轉運傷員等任務的民工,就達543萬人,幾乎等于參戰部隊的十倍。如果沒有廣大人民群眾的擁護和支持,我們不可能取得任何勝利。
黨的正確政策是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性的重要保證。在解放戰爭時期進行的土地改革中,曾發生過左的偏向。不但中農利益受到侵害,對地主、富農實行“掃地出門”,也在群眾中造成不良影響。特別是在“搬石頭”中,大批黨政干部以“右傾”罪名被批判、被打倒,左的偏向甚至發展到部隊,有的部隊也搞起“貧雇農當家”,貧雇農出身的戰士坐在前排當主席,出身不好的干部坐在后排受批判,這種極左的做法受到廣大指戰員的反對和抵制。
幸好,中央及時發現了這種左的偏向。1948年1月,任弼時在西北野戰軍前委擴大會議上關于土改問題的講話,西北局書記習仲勛、中原局書記鄧小平關于土改問題的報告,都批評了土改中擴大打擊面的左的偏向,毛澤東將這些文件轉發全國,避免了左的偏向造成更大的危害。這對于保證解放戰爭勝利進行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主要來自工農群眾的人民解放軍指揮員,在人民革命戰爭中英勇作戰,前仆后繼,不屈不撓,涌現出千千萬萬英雄模范人物。最近,在全國開展的評選為新中國建立做出重要貢獻的英模人物候選人中,有一位人們還不熟悉的陳金合,他是比董存瑞早兩年多舍身炸碉堡的英雄。1945年11月,在津浦路阻擊戰中,這位山東軍區第8師的班長,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換取了攻克柏山戰斗的勝利。剛到山東的陳毅司令員,聽到陳金合的事跡后揮筆題詞:“陳金合同志是實際戰爭的領導者,是徹頭徹尾的共產主義英雄。”正如陳毅同志所說,在人民革命戰爭中涌現的千千萬萬烈士、千千萬萬英雄,不愧為實際戰爭的領導者。
知識分子為奪取革命戰爭勝利做出寶貴貢獻
在中國革命歷程中,廣大革命知識分子發揮的作用,絕不亞于工農群眾。但是在左的路線之下,知識分子長期處于被貶低、被排擠、被批判和被改造的境地。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和早期的共產黨員,主要是知識分子,是他們發動工農群眾去斗爭、去革命。隨著革命的不斷深入和發展,工農兵成為革命的主力軍,在這支主力軍的指揮員中,革命的知識分子占有相當大的比重。
在中國革命的關鍵時刻,革命的知識分子都是打頭陣的。在標志著新的偉大的反帝反封建斗爭開始的五四運動中,數十萬學生英勇地走在運動前頭,成為運動的先鋒。當東北淪陷、華北形勢處于嚴重危急的時刻,又是愛國學生帶頭,發動了席卷全國的動員全民抗戰的一二·九運動。七七事變爆發后,廣大愛國知識分子響應“脫下長衫,到游擊隊去”的號召,毅然投筆從戎,成為全國各地發動抗日武裝起義的骨干。大批奔赴延安的知識分子,和在國民黨統治區的知識分子,創作了大量頌揚抗日軍民浴血奮戰,揭露日本侵略軍野蠻罪行和抨擊國民黨頑固派獨裁腐敗的作品,教育人民,鼓舞斗志,與拿槍桿子在前線戰斗的將士協同作戰。解放戰爭時期,解放區的知識分子與工農兵一起戰斗在第一線,許多成長為率領千軍萬馬的高級指揮員。在國民黨統治區的知識分子,以李公樸和聞一多為代表,面對國民黨的白色恐怖和血腥鎮壓毫不畏懼,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1947年5月,國民黨政府發布禁止請愿和罷工、罷課、游行示威的法令,蔣介石聲稱對學生“采取斷然之處置”,但愛國學生沒有屈服。國民黨統治區的愛國學生運動此起彼伏,從未中斷。1947年5月30日毛澤東在為新華社寫的評論中指出:“中國境內已有了兩條戰線。蔣介石進犯軍和人民解放軍的戰爭,這是第一條戰線。現在又出現了第二條戰線,這就是偉大的正義的學生運動和蔣介石反動政府之間的尖銳斗爭。”這兩條戰線相互配合,“為了建立一個和平的、民主的、獨立的新中國”而共同奮斗。
民主人士和民主黨派為建立新中國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國共產黨在打天下的過程中,一直得到友好人士的贊助和支持。早在1927年,當南昌起義軍南下遭到嚴重挫折,朱德和陳毅率領的部隊剩下不足千人時,幸得朱德的好友范石生幫助,隱蔽在他的部隊中,并且得到軍費和糧彈的供應,使這支部隊得以積蓄力量,不久就發動了震驚全國的湘南暴動,部隊迅速發展到一萬余人,到井岡山后與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合,成為堅持井岡山斗爭的主力軍。在十年內戰中,中國工農紅軍也得到不少友好的國民黨軍政人員或明或暗的幫助。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主張民主、堅持抗日,反對內戰、反對獨裁的宋慶齡、馮玉祥、李濟深、馬寅初、何香凝、譚平山、蔡廷鍇、梁漱溟、柳亞子、陳銘樞等國民黨進步人士;張瀾、沈鈞儒、黃炎培、章伯鈞、馬敘倫、許德衍、羅隆基、章乃器等民主派人士;龍云、劉文輝等云南、四川地方實力派人士;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胡風、曹禺等文化界人士;盧作孚、劉鴻生、胡厥文、胡子昂、李燭塵等企業界人士,都與共產黨友好合作,在各自不同的崗位上,為奪取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中國的民主黨派,大多是在抗日戰爭時期逐步形成的。他們與共產黨合作,反對國民黨一黨專政的獨裁統治,努力促成全國團結抗戰。1941年10月10日,中國民主同盟前身中國民主政團同盟發表十大政綱,主張堅持抗日、反對妥協;要求結束黨治,厲行法制;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及身體之自由,尊重思想學術之自由。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的前身之一三民主義同志聯合會,1945年10月也宣布政綱,要求國民黨“立即自動結束黨治,建立舉國一致的民主聯合政府”;廢除妨礙基本自由的一切法令、制度、機構;廢除黨內法西斯統治,實行黨內民主制。1948年各民主黨派反對和抵制偽國大,擁護中國共產黨關于召開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五一號召”,各民主黨派領導人先后到達解放區,積極參與召開新政協的籌備工作,特別在制定臨時憲法性質的《共同綱領》中,提出許多寶貴的建議,使《共同綱領》成為中共和各民主黨派集體智慧的結晶。
在解放戰爭期間,各民主黨派利用他們與國民黨軍政官員的歷史關系,積極從事策反工作。在解放戰爭中,屬于馮玉祥西北軍系統的國民黨軍有20多萬人起義、投誠及接受和平改編。1946年7月吳化文到南京開會時,馮玉祥和夫人李德全就勸告吳化文,要吳化文去找李濟深,李濟深委托章伯鈞轉告周恩來,經周恩來指示,中共中央華東局和魯南軍區從1946年就開始做爭取吳化文的工作。孔從洲、高樹勛、張克俠、何基灃、廖運周、鄧寶珊、劉昌義等都曾是馮玉祥的部下,他們的起義都受到馮玉祥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在國民黨軍中有重大影響的李濟深,也為策動國民黨軍起義做了大量工作。在上海戰役中投誠的淞滬警備副司令劉昌義,早在上海戰役前就秘密參加了李濟深為主席的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在云南影響很大的民革另一位領導人龍云,對策動滇軍起義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北平、長沙、新疆等地和平解放過程中,民革協助共產黨做了許多工作。中國民主同盟等民主黨派也參加了策動國民黨軍起義的工作;還同中共地下組織配合,開展群眾斗爭;從事反蔣的軍事活動;在華僑中開展愛國統一戰線工作;參與護廠、護校和配合解放軍接管城市等工作。一些民主黨派的成員,還為此獻出了生命。總之,各民主黨派為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奪取解放戰爭的勝利,為建立新中國,做出了不應被埋沒的貢獻。
數以百萬計的國民黨軍官兵的起義與解放戰士加入人民解放軍,加速了解放戰爭勝利的進程
在4年多的解放戰爭中,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國民黨軍850多萬人,其中策動和爭取國民黨軍起義投誠和接受和平改編的有188萬人,占國民黨被殲滅總人數的22%強。正如毛澤東說過的:“我們的勝利不但是依靠我軍的作戰,而且依靠敵軍的瓦解。”
在解放戰爭的歷次重大戰役中,國民黨部隊的起義,對人民解放軍的作戰產生了極為有利的影響。當蔣介石調兵譴將,積極準備發動全面內戰時,1945年10月30日,國民黨第11戰區副司令長官高樹勛率新8軍和河北民軍,在邯鄲地區通電起義,給蔣介石的內戰陰謀以重大打擊,掩護了我軍在東北的戰略展開,對于瓦解國民黨軍的斗志產生了重大影響。中共中央決定立即開展聲勢浩大的“高樹勛運動”,此后又有國民黨第38軍55師孔從洲部第60軍第184師潘朔端等共11萬余人起義或投誠,對人民解放軍自衛反擊作戰的勝利,起了重要的配合策應作用。1947年10月10日,人民解放軍總部發布了《人民解放軍宣言》,明確宣布人民解放軍的政策是:“聯合工農兵學商各被壓迫階級、各人民團體、各民主黨派、各少數民族、各地華僑和其他愛國知識分子,組成民族統一戰線,打倒蔣介石獨裁政府,成立民主聯合政府。”“廢除蔣介石統治的獨裁制度,實行人民民主制度,保障人民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等項自由。”“肅清貪官污吏,建立廉潔政治。”同時闡明對蔣方人員采取“首惡者必辦,脅從者不問,立功者受獎”的方針,“對于起義加入本軍的蔣軍部隊和公開或秘密為本軍工作的人們,則給予獎勵。”毛澤東在《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報告中,再次重申我黨我軍的政治綱領是“打倒蔣介石獨裁政府,成立民主聯合政府。”這一正確的政策得到全國人民的衷心擁護,也使國民黨軍中的愛國將領解除了顧慮,認清了自己的前途。
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決戰階段后,先后進行了濟南、遼沈、淮海、平津等大規模的戰略性戰役。在這個階段,首先起義的是吳化文率國民黨軍整編第84師及整編第96軍獨立旅約2萬人,在濟南戰役開始后的第三天舉行戰場起義,從而加速了濟南戰役的進程。緊接吳化文起義之后,長春守軍、云南系的第60軍官兵約2萬余人,在軍長曾澤生率領下舉行起義,從而迫使長春的另一部分守軍、蔣介石的嫡系主力新編第7軍和蔣介石的嫡系將領黃埔一期生、東北“剿總”副總司令兼第1兵團司令鄭洞國迅速放下武器投誠,因而大大地加速了東北全境的解放。
長春解放后不到20天,在淮海戰場上,原西北軍將領、早年加入中共的國民黨軍第3綏靖區副司令張克俠、何基灃率領第59軍、第77軍大部,國民黨軍第85軍第110師師長廖運周率領第110師,先后在賈汪地區和雙堆集地區舉行戰場起義,對加速淮海戰役的勝利發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平津戰役中,國民黨軍華北“剿總”總司令、二級陸軍上將傅作義達成了接受人民解放軍改編的協議,為名城北平的和平解放作出了重要貢獻。
1949年4月渡江戰役之后,國民黨軍的起義投誠更是接連不斷。1949年4月到1950年5月,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國民黨軍約300余萬人,其中起義、投誠的國民黨軍即達120余萬人。其中影響最大的是由程潛、陳明仁為首舉行的長沙起義和由陶峙岳領銜舉行的新疆起義,及董其武領導的綏遠起義。陳明仁、陶峙岳、董其武分別被任命為人民解放軍第21、22、23兵團司令員,1955年均被授予人民解放軍上將軍銜。
在解放戰爭中,隨著人民解放軍的節節勝利,戰線迅速擴大,兵員急需增加,而解放區在一波一波參軍熱潮中報名參戰的子弟兵,已不能完全滿足部隊的需要。中共中央及時提出,將在戰斗中俘虜的國民黨士兵,按照自愿原則,吸收到人民解放軍的行列中。這些士兵加入解放軍后稱為解放戰士,他們大多是被國民黨軍用抓壯丁等手段強迫入伍的貧苦農民,在家鄉受地主惡霸的剝削和壓迫,在國民黨軍隊中又受軍官的盤剝和打罵,早就對國民黨的獨裁統治不滿和痛恨,向往解放區農民翻身做主人的幸福生活。他們被俘后,經過“訴苦”教育,提高了階級覺悟,積極要求殺敵立功。1948年12月22日,毛澤東在代軍委起草的電報中,要求東北、華北部隊“仿照劉鄧陳粟在徐蚌作戰中即俘即查、即補即戰的方針,立即將最大部分俘虜補入部隊,并迅速加以溶化。”絕大多數解放戰士,參軍后表現良好。有的解放戰士在淮海戰役第一階段剛參軍,在第三階段就當上了班長,有的甚至成為戰斗英雄。
在人民解放軍中,解放戰士總共有多少,占多大的比例,至今沒有統計。一般估計至少數以百萬,他們為解放戰爭的勝利,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非同尋常的貢獻。
中國革命戰爭的勝利,新中國的建立,是集體奮斗的結果,是由多方面的積極因素促成的。遺憾的是,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在十年“文革”中,知識分子的寶貴貢獻,民主黨派的歷史作用,起義將領的特殊功績,都被貶低或抹煞了。中國共產黨曾經公開宣布的政策沒有切實兌現,一些本應立功受獎的反被打成了反革命,有的還被投入監獄,甚至被處死。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撥亂反正,改革開放,許多冤假錯案得以平反,贏得了國內外贊譽。在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時候,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不僅歌功頌德,還需要冷靜客觀地回顧中國革命勝利的歷程,這將有利于今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
(作者系軍事科學院原軍事歷史研究部副部長)
(責任編輯 李 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