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匯川認為,保監會“70號文”、市場主體原因、巨災與資本市場損失、再保反推與外部資本供需條件五大原因的合力作用造就了財險業核保周期的上行。
南方4月,陰雨綿綿,春的氣息卻在處處潛滋暗長。24日,平安產險董事長兼CE0任匯川在深圳的辦公室中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半年之前,在與記者的一次匆匆會面中,任表達了對財險行業入冬判斷的認同,但提出“嚴冬之下也可看到一分暖意”。半年后,任對財產險行業的看法更為樂觀,“目前全行業的經營狀況大幅改善,即便剔除去年三大巨災因素,2009年經營業績也會同比有所提升”。
這是因為,近來任匯川注意到,以往手續費惡戰已趨白熱化的車險市場,費率正緩步上行;寡頭們曾赤膊殺價的大型商業風險市場上,對手們都變得有所克制。
“與股市一樣,中國的財產險市場向上反彈——但目前只是從最低的1600點反彈到2000點,國外成熟市場的情況是4000點——才剛剛開始。”任說,“所以我對2009年承保利潤的判斷是,會有改善,但幅度不大,行業依舊維持微利的狀態。”
這位中國第三大財險公司少帥,在談及近來的財險市場變化時,更多依據的是行業周期變化的脈動。
與壽險經營遵循的利率周期不同,財險行業的盈虧,更大程度上受核保周期起落波及。巨災與監管收口后,困擾中國財產險行業多年的核保趨于寬松、保險費率下跌、核保利潤減少等核保周期下行跡象,幾乎已開始全面反轉。更低的手續費、更高的費率與更嚴格核保條件,在2009年一季度初現曙光。
任匯川將這一核保周期重返上行之路,歸結為保監會“70號文”、市場主體原因、巨災與資本市場損失、再保反推與外部資本供需條件五大原因的合力作用。
上海車險激增暖意
在較傳統渠道優惠15%的特批費率感召下,至2008年底,平安財險的電話車險業務已占該公司車險業務保費近一成。然而,平安“八五折”的電話車險,一直以來卻難以撼動上海、深圳等價格戰激烈的市場。
但2009年初,任匯川發現,上海等地的車險電銷數量“奇快”上升。
“從某種意義上講,某一地域電銷車險的情況,是該地市場競爭規范程度的試金石。”任表示。
個中邏輯不難理解。當上海灘的競爭對手紛紛以更低的費率、更高的手續費向當地車險黃牛們“放水”時。消費者在傳統渠道便可拿到比電銷這一直銷渠道更低的報價,后者自然無人問津。而今上海電話車險的復蘇,顯然是市場實際車險成交費率已向恢復到“八五折”甚至更高的水平的風向標。
任匯川提供的另一數據顯示,2009年一季度平安產險車險承保的件均保費是2699元,較一年前提高了153元。
其他財產險領域的費率也在小幅回升。2009年一季度,平安承保的企財險平均費率為0.57‰,而在市場競爭白熱化的2007年,這一數字為0.58‰。
非車險領域,曾經最令財產險公司頭痛的是大型商業風險項目的招標——不斷被殺低的成交費率讓承保者深感“雞肋”。
然而,在近期的電站、高速公路等大項目招標中,任匯川發現,“大家沒那么玩命了。今年大家的‘底線’都在提高”。
費率的企穩意味著市場經營情況的好轉,按中國保監會最新的統計數據,2009年一季度,全國產險業務同比減虧45.2億元,產險公司利潤預計總體扭虧為盈。全季產險綜合成本率106%,同比下降11%。
70號文沖擊波
在任匯川看來,這次財產險市場重新企穩過程中,“70號文”為代表的監管政策鐵腕作用首當其沖。
“‘70號文’要求費率的報行合一、數據真實性與償付能力監管。”這在任眼中均是有的放矢,“市場競爭情況好轉,保費充足率便會提高;見費出單的要求,使公司應收保費下降,減少了資金在途成本與損失;數據的真實性,則使以往從費用或‘賠案’中擠出的手續費難于支付,隱性競爭成本下降。”
“償付能力的監管是有效遏制市場不規范的核心。”任匯川認為,對市場真正產生威懾力的,是當前行為監管向償付能力監管的轉變。
2008年秋,“70號文”在雪災、地震、暴雨三次大災及資本市場急速跳水后頒布執行。任匯川認為,這一看似偶然性的時點,反而在其后成為市場主體經營思路轉變的一致動力。
“巨災與資本市場的雙重損失,使得原來承保利潤差、靠投資吃飯的市場主體,幻想破滅。”任表示。
他認為,償付能力硬約束下,財險公司主動調整是促進市場秩序好轉的另一大動力。
過去數年,層出不窮的市場黑馬曾在不同時間成為市場費率的沖擊者。從安邦到中華聯合,再到國壽財險,低費率換市場的接力棒一直被這些第二集團的公司主導。
然而,如今昔日的黑馬卻顯得格外蹣跚。中國保監會披露的數據顯示,2009年前兩個月,盡管全行業依舊維持了11.56%的保費增長,但除國壽財險外,其他第二集團公司的增速卻在1位數或負增長,如2008年保費規模第4位、第6位、第10位和第12位的中華聯合、天安、安邦與都邦分別同比負增長3.65%、21.51%、61.77%和17.54%。
任表示,在業務增長造成的資本金需求增加與償付能力的硬約束之下,潛在的市場沖擊者,也只得在追求盈利且滿足承保與償付能力要求的前提下,執行更低的手續費、更高的費率和更嚴格的核保條件。
資本供需變局下的硬約束
2000年~2005年,大量外部資本站在保險業“門口”,任匯川認為,正是資本供過于求,導致競爭市場主體對業務放低要求,從而引發上述黑馬的出現。
而近年來,因價格戰而導致對盈利的擠壓,已使不少外部資本望而卻步。即便是第一集團已上市的三家公司——人保回歸A股計劃、中國太保登陸H股計劃、中國平安的再融資計劃——補充資本金的訴求,都在資本市場的急劇變化下難以實現。
繼2008年4月人保集團發行78.08億元次級債后,其上市公司中國財險近期又提出80億元發債計劃,這已是人保系近3年來的第三次大規模舉債。而平安產險則繼2008年底獲得集團10億元增資之后,于近日再度發行了20億元次級債。
巨頭接連舉債的目的只有一個,補齊承保業務快速增長下帶來的償付能力缺口。中國平安2008年年報披露,由于資本市場縮水,平安產險2008年末的償付能力充足率已由前一年的181.6%降至153.3%。任匯川表示,平安產險近日發行的20億元次級債已全部用于提升公司的償付能力,至3月末,公司償付能力充足率已回歸至180%以上的較高水平。
除卻前述70號文沖擊、保險主體策略主動調整、巨災與資本市場供需變化以及公司經營自身的資本桎梏外,任匯川認為,作為保險公司的外部財務支持者,再保險市場近來的變化也成為國內財產險公司“謹小慎微”,核保周期重返上行的理由。
“發生在2008年的中國三大巨災成為再保險商加價的借口。”他說。
首先是再保容量方面,由于中國市場價格惡戰下造就連年虧損,再保巨頭不但在其組合中減少了對中國市場的分配,也基于以往的利潤損失,在新合約中對利潤提高了要求。此外,金融風暴發生后,許多再保險巨頭資產受損,自身的承保能力也較以往有所下降。
再保條件方面,不但同等條件合同免賠額有所提升,分保手續費有所降低,再保險商更普遍要求國內直保公司將以往的固定手續費合同變為浮動手續費合同。后者的意義在于,國內直保商最終的賠付比例超過雙方約定的限額時,再保商將減少約定支付的分保手續費比例。這無疑將倒逼國內產險公司規范經營。
不過,任匯川指出,由于平安產險的掙已賺自留保費占總保費70%左右,再保合約變動對其影響不大。任還透露,繼2008年三大巨災之后,平安在新的再保合同中繼續購買了地震超賠,同時還多買了一些洪水的超賠。
中國平安年報顯示,平安產險在2008年的三大巨災中累計已決賠付8.60億元,但扣除攤回分保部分的賠款支出為7.54億元(含未決賠款準備金),即再僳商對三大巨災的買單額超過1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