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楊楊
欄目:方法
字數:783
頁碼:0.5P
人們對于不同來源、不同時間的收入分置不同的心理賬戶的現象普遍存在。出租車司機應該算得上是自由職業者,他們可以隨意安排每天的工作時間。但是他們的生意受天氣影響比較大:天晴的時候,大多數人愿意在外面多走走或騎車或乘公交車,出租車的生意就一般,經常到晚上很晚收工才能賺到足夠的錢。但是在雨天,出租車生意特別好,經常是你“有錢也坐不到”,最好的情況下司機半天就能凈賺500元。如果你是一名出租車司機,你是該在晴天多工作一點呢,還是在雨天多工作一點呢?
學過經濟學的人應該知道,最有效率的做法就是在晴天生意不好的時候早點收工,在雨天則多工作幾個小時,因為在相同的工作時間里,雨天要比晴天賺得更多。實際上,為了保證每個月能有了一筆大致固定的收人,出租車司機往往會給自己定一個日收入計劃,比如每天要賺到500元才能回家休息。因此晴天生意不好的時候,他們工作的時間過長,通常要做到很晚才能揣著計劃收入回家。而在雨天生意好的時候,他們又很快就賺到500元過早地回家去了。
其實出租車司機也知道,雨天多工作一個小時就可以讓晴天少工作兩個小時,可就是人為設置的心理賬戶在作祟,使得今天的工資和明天的工資似乎不可以互補或是替代。從這個問題中我們可以引申出關于工作效率的一個道理:人的工作狀態是有周期的,有時候興致好效率也高,就像出租車司機的雨天,工作一個小時就能出很多活兒,而有些時候狀態不佳,好比出租車司機的晴天,工作效率低。如果我們的工作沒有嚴格的時間限制,或者我們正在忙碌的項目離最后期限還有一段時間,我們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狀態來調整工作時間,而不必給自己定一個日工作量。如果精神狀態好,那就趁著這股勁頭多干一點,如果感覺沒勁乏味,那就先休息會兒,回頭再來干。雖然這樣看起來有些不夠有計劃性,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完全按照每日定量的計劃行事在效率上并不一定是最優的。
(《光彩》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