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人物
字數:1248
頁碼:1P
原標題:飛行員回憶1999閱兵:閱兵的事我再也不干了
1999年10月1日,包括轟炸機、殲擊機、強擊機、空中加油機、直升機在內的17種機型132架戰機,在7分鐘內以75.637公里的空中總長度序列通過天安門上空,成為我軍閱兵史上最經典和激動人心的瞬間之一。
這其中就包括第七梯隊長機鄭群良,時任空軍某師師長。十年前,他所率領的新型國產先進戰斗機梯隊由兩種機型、24架飛機組成,長達7公里,是整個空中飛行梯隊中出動飛機最多、編隊最大、也是訓練難度最大的。
他索性把氣象表扔進廢紙簍
閱兵前幾天,氣象部門送來一周氣象預報,鄭群良卻扔進廢紙簍。其實他不是不相信氣象臺,而是做好遭遇最惡劣氣象的準備。
氣象條件對飛行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它不能選擇。因為從1960年至1998年,10月1日這一天北京只有30%的可飛天氣。
1999年9月30日,大閱兵前最后一天下午,突然下起了淅淅瀝瀝的小雨。鄭群良幾乎一夜未睡,直到后半夜雨終于停了,他長舒了一口氣。
10月1日6時,遵化機場云底高800米,大家都很高興,感到云下集合沒有問題。沒想到,8時,偵察氣象的飛機卻又傳來消息:云底高350米,云頂高2500米,云下能見度不足3公里。
望著北邊山頂翻卷而來的低云,大家表情凝重,沒有一個人說話。起飛時間在一秒一秒逼近。
9時前,他必須上報最后的決心。此時,作為梯隊長機,鄭群良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一年來的艱苦訓練,使他對梯隊的技術水平和心理素質很有底數,加上全體飛行員士氣高漲,紛紛要求全體出動,越來越堅定了他的信心。
終于,他果斷地下達最后的命令:“全體梯隊出動!”
他故意謊報了飛行高度
10年過去了,鄭群良對當天的細節仍然記得非常清楚,時間都準確到秒。
他回憶,10時48分13秒,他帶領梯隊起飛。53分53秒,梯隊全部穿出云層,高度3000米。
航線下方一直到天安門上空,云層很厚,他貼著云皮,尋找下降時機。終于見到云層松動,他立即下令保持好隊形準備下降。
當天規定長機的高度是450米。當5中隊長機詢問高度時,鄭群良立即意識到他還沒出云,馬上下降到400米。當經過通州上空,指揮員詢問位置高度時,他第一次說了假話:450米!
50秒后,他看見了人民英雄紀念碑。壓抑住激動,他緊緊穩住桿舵和油門,GPS上顯示的時間,他永遠銘記于心。
11時10分13秒。
第七梯隊米秒不差,通過人民英雄紀念碑上空。
眼角的余光里,鄭群良看到天安門廣場上一片紅色的海洋。那個瞬間,從此成為永恒的記憶。
他曾說“閱兵的事我再也不干了”
多年前,乒乓名將鄧亞萍在世乒賽奪冠歸來,在首都機場接受記者采訪時,淚流滿面,只說了一句:太難太難了。
鄭群良說,他當時特別能理解鄧亞萍的那種心情。受閱飛機落地時,面對如潮的掌聲,他忍不住熱淚盈眶。
閱兵歸建時,鄭群良對送行的空軍首長開玩笑說,閱兵的事,他以后再也不干了,因為壓力太大了!
首長追問:真的嗎?
鄭群良笑了。他心里真正想的是:“如果還有下一次參加閱兵飛行的機會,我一定不會放過。”
(《解放軍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