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龍
2009年1月7日,上海律師嚴義明分別向國家財政部和發改委提交了信息公開的申請,其內容包括財政預算和決算的信息公開和4萬億元經濟刺激計劃進展情況的公開。嚴律師提出,提前列表公開國家財政決算和預算執行信息,有助于全國人大代表有充足時間閱讀和審議,更好地履行職責,同時,這也是公民的知情權和監督權保障的重要形式。
自從國務院2008年11月份提出刺激經濟的4萬億元投資計劃以來,“4萬億”成為社會各界關注和議論的焦點,尤其是4萬億元投資的具體實施情況,社會各界異常關注。嚴律師的“嚴逼”代表了億萬民眾的呼聲。
近年來,“公民上書”已經成為一個時髦的詞匯。在一些事關全局性的公共問題上,諸如燃油稅改革、廢止收容遣送制度以及政府信息公開等,時??梢姟耙庖姽瘛泵β档纳碛啊6谝恍┕舱咧贫ê蛥f調領域,例如重慶出租車市場管理等問題,“官民直接對話”的場景也屢見報端。
此類事件的出現,對于我們這個具有傳統“臣民文化”的社會而言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體現了公民權利意識的覺醒和強化。然而,對于這些關系著人民切身利益的問題,不僅僅是公民應該關注的問題,更是人大這個國家權力機關和民意機關應當重點關注的問題。正如嚴律師所言,一個人跟政府就某一個政策的落實進行政策博弈的時候,其力量是非常有限的,這就需要引入制度內的法定決策者。面對4萬億元的投資計劃,民眾反響強烈,人大顯然不能旁觀。
誠然,民眾有訴求更多地借助于直接“上書”和“對話”等方式,而不“習慣”于通過人大這個體制內的“橋梁”和政府溝通,這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人大的地位和作用,老百姓尚不甚了解,尚需廣泛宣傳。但不可否認的是,人大目前在反映人民群眾呼聲,解決難點、焦點問題上,離人民群眾的要求的確存在一定差距。民眾寧可相信“上書”的功效,也不愿意訴諸人大。
這些年來,隨著人大制度的發展和完善,否決、質詢、特定問題調查等人大剛性監督的事例時常見諸報端;“明星代表”的直言和“炮轟”,成了每年“兩會”的風景線;一些地方,人大代表聯絡站的建立、代表建議辦理的公開等舉措,則進一步加強了人大代表與選民的聯系。但是,毋庸諱言,在一些熱點、焦點問題上,人大的反應和“出手”往往慢了幾拍。一些地方人大常委會在謀劃今年工作時,還是按部就班,套用以往的工作計劃,對當地政府大手筆的刺激經濟之舉,沒有及時地制定監督計劃。一些地方召開的人代會,人大代表對預算、計劃的審查還是流于形式。所以,民間要求公開“4萬億”的呼聲,對人大而言,其實是一種無形的壓力。它要求人大在高漲的民意面前,以自身的實際行動,監督好人民的“血汗錢”。如果說嚴義明律師要求國家財政部和發改委公開信息是“嚴逼”,那對人大來說,則是一種“倒逼”,它逼著人大在事關國計民生的“4萬億”面前,再也不能“波瀾不驚”“沉默是金”,而要出手迅捷,有力監督。
如何監督好“4萬億”?具體說來,作為人大代表,在人代會前要充分作好調查研究工作,積極收集資料,傾聽選民的意見;在會中,要充分審議預算報告,對一些有異議的地方要敢于直言,提出修改意見。人大常委會可以制定專門的監督計劃,就人大代表和民眾普遍關注的重點工程和項目進行及時監督。換言之,只有各級人大常委會和人大代表挺起了監督的脊梁,切實履行起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權,積極發揮應有的作用,諸如“公民上書”所反映的各類事件才能納入到體制中來并在體制內得到解決。這也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內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