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繼瑞
早在1999年,以“買得起的藝術”為主要銷售對象的廉價藝術品博
早在1999年,以買得起的藝術為主要銷售對象的廉價藝術品博覽會(Affordable Art Fair)就在倫敦誕生。發展至今,倫敦的廉價藝術品博覽會已經擴大到有120家畫廊參展,這從一個側面也反映了海外廉價藝術品一級市場的龐大。在這個廉價藝術品博覽會上,藝術品的價格都在3000英鎊之內,是普通人能夠接受的價格。買家能夠在博覽會上買到油畫、攝影、雕塑、版畫等等各種當代藝術種類。除了早已聲名在外的倫敦廉價藝博會外,紐約、悉尼、墨爾本、阿姆斯特丹等城市也都有大大小小的藝博會或者藝術節。在這些藝博會或藝術節上,參展主體以畫廊為主,以將于2008年6月12日開幕的紐約“買得起藝術博覽會”(The Affordable Art Fair 2008)為例,這個博覽會將吸引來自美國、歐洲、亞洲、南美洲的70家畫廊參加,參展藝術作品形式涵蓋油畫、雕塑、攝影、video、版畫等等,所有作品的價格都在100-10000美金之間,也是名副其實的“買得起的藝術”。
海外的廉價藝術品的交易量驚人,甚至比高價藝術品的交易量還要大的多。但是交易額卻令人汗顏,僅占整個藝術市場交易份額的5.2%左右。不過,在廉價藝術品博覽會上,除了滿足大眾對藝術品的占有欲,享受購買藝術品的樂趣外,也能發現當代藝術的價格洼地,以從低端的市場起步,獲得較好的收益。而事實上廉價藝博會上的某些藝術家確實也因此躥紅。不過,大部分藝術家還是歸于常態。廉價藝博會最主要的目標畢竟還是為了讓藝術走進大眾,而非以投資回報論英雄。購買低端藝術品更重要的還是要喜歡,因為所買藝術品的升值概率并非如想象的那么高。以倫敦廉價藝博會為例,2007年,作品價格在3000英鎊上下浮動的當代藝術家有2500位,其中多半的藝術家在拍賣中從來沒有超過這一價格線。而在這一價格線上成功的藝術家,多是因為他們的廉價藝術品有多種版本和型制。比如日本藝術家村上隆,他既是低價位市場的寵兒,也是高價位市場的標桿。他之所以有廉價藝術品,主要是他有很多復制藝術品,如版畫等。但這類作品與其高價作品是處于兩個截然不同的話語環境之中,少有關聯之處。不過,在廉價藝博會上,買家還可以買到“大”藝術家的“小”作品。比如,被稱為世界上最貴的在世藝術家的杰夫·昆斯,他的不朽之作《懸掛的心》在2007年代拍賣中拍出2100萬美金,但是他的那些多次復制的雕塑作品,比如《氣球狗和小狗》,售價卻不到3000英鎊。擁有一件知名藝術家的作品,有時就如此簡單。
海外買得起的藝術做得有聲有色,國內買得起的藝術也日漸覺醒。已經成功舉辦了三屆的“買得起的藝術節”讓“買得起的藝術”這個概念深入人心;一些畫廊也有意或者被迫開始經營價位比較低廉的藝術品;一些藝博會專門推出了買得起的藝術項目;某些拍賣公司瞄準中低價位的作品進行拍賣。當代藝術生態鏈上的各個環節都開始涉足買得起的藝術。
如今,越來越多的中等收入者開始把購買藝術品作為一種生活方式。藝術品市場也在經歷收藏、投資的發展階段后,作為藝術市場金字塔的底端的、支撐藝術市場持久健康發展的藝術品消費市場正在興起,藝術品開始跨入消費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