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同志:
在倫敦20國金融峰會期間,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公布了“避稅天堂”的“黑名單”、“白名單”和“灰名單”。請問劃分“黑”、“白”、“灰”的標準是什么?
北京讀者 程 旭
4月2日,經合組織根據82個國家和地區對國際公認稅收標準的遵守程度,公布了3組名單。所謂“黑名單”、“白名單”、“灰名單”,是媒體對3組名單的形象代稱。
第1組名單為“充分執行了國際公認稅收標準”的40個國家和地區,包括中國、美國等。媒體一般將這份名單稱為“白名單”。
第2組名單為“已承諾但尚未實際貫徹國際公認稅收標準”的38個國家和地區,包括安道爾、摩納哥、瑞士、新加坡等。該名單即“灰名單”。
第3組名單為“沒有對履行國際公認稅收標準做出承諾”的國家,即媒體所稱的“黑名單”,包括哥斯達黎加、馬來西亞、菲律賓和烏拉圭4國。4月7日,在“黑名單”4國做出相關承諾后,經合組織將其轉入“灰名單”。
進入灰名單和黑名單的42個國家和地區,均屬于此前經合組織認定的“避稅天堂”。2000年6月,經合組織公布了判斷避稅天堂的3個稅收標準:一是對金融或其他服務不征收或只在名義上征收所得稅,將本地作為非居民逃避其居住地稅收的場所;二是不能與他國進行稅收情報交換;三是稅收制度與稅收監管缺乏透明度。經合組織認定的避稅天堂最多時曾接近50個。
從經合組織的標準來看,“避稅天堂”并不就是指低稅或不征稅,最主要的是指不與稅收利益國合作,交換稅收情報。倫敦20國金融峰會期間,有國家曾主張將中國香港和澳門地區列入避稅天堂“黑名單”,由于中國的據理力爭而未能得逞。▲(李 凱)
環球時報2009-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