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4月12日文章,原題:亞洲各國加強經貿聯系,大陸迫使臺灣靠邊站 只看高雄港內層層疊放的集裝箱和龐大貨船,似乎并不存在什么問題。但是,這個曾經是世界上最繁忙港口之一的地方正處于急速衰落中。據該港統計,作為10年前排名世界前三的高雄港,如今已跌出世界十大港口行列,僅排名第12。這并非因為高雄港不在增長,而是因為中國大陸的港口增長速度要快得多。
“最近10年大陸興建了幾個新港口,每年以40%的速度增長”,高雄港務局局長謝明輝說,“而我們港口的年增長率只有4%左右。這是發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高雄港的衰落預示著臺灣正面臨更為嚴重的問題:在大陸迅速崛起期間,臺灣的經濟只能靠邊站。
臺灣正焦慮地看著亞洲各國在降低關稅、簽署貿易協定和在地區性會議上侃侃而談。在大陸與東盟商定創建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區并從明年起取消大部分商品關稅時,臺灣被摒除在外。大陸近日宣布為東盟設立100億美元的基礎設施合作投資基金并向東盟提供150億美元的貸款以幫助后者渡過經濟難關時,臺灣再次被排除在外。
許多臺灣民眾因此對他們的經濟前景深感憂慮。大多數臺灣人則希望本島經濟命運將越來越依賴大陸經濟。在他們看來,爭論的焦點并不在于是否與大陸經濟融為一體,而是該以何種方式融合。“每個人都希望確認臺灣沒有被邊緣化”,臺灣經濟研究所一位負責人說,“但我們就如何實現這一目標意見不一。”
臺灣領導人認為促進與大陸的經貿往來是解決方案。去年兩岸簽署了通航和開放旅游的協議,使高雄港和臺灣其他港口與大陸的各個港口建立更為緊密的關系。一項兩岸貿易協定的簽署也在推動中,臺灣當局認為這種協議將使臺灣的GDP增加1.4%。但反對黨正為此大呼小叫。氣候溫潤的高雄港似乎遠離爭論漩渦。該港口和臺灣運輸企業已變得更為實際,“如果你贏不了他們,就參與到他們的策略中來吧”。在謝明輝看來,與大陸合作———而非競爭才能有助于這個曾經非常興旺的港口。謝希望將大陸的制造能力與高雄港仍在后勤、港口基礎設施和高附加值業務等方面所具有的優勢結合起來。他認為兩岸貿易協定也將帶來好處,“希望兩岸的發展勢頭越來越好”,謝說,“這對兩岸人民、運輸企業和商業來說都是好事”。▲(作者喬納森·亞當斯,王會聰譯)
環球時報2009-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