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赫景文 ●張永亮
坐落在美國華盛頓附近阿靈頓鎮上的那個龐然大物,在其誕生68年后的今天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行政建筑。它就是美國國防部———五角大樓。230多萬平方米的占地面積相當于6個美國國會大廈;8700萬美元的耗資在當時絕對是天文數字,這些都曾令很多美國人懷疑五角大樓是不是太大了?但這樣的擔憂在日后始終沒有成為問題。在美國“必須主導世界霸權”思維的指引下,五角大樓走上了一條權力越來越大、花錢越來越多、染指范圍越來越廣的不歸路。與此同時,野心勃勃的五角大樓被美國國務院指責“偷偷摸摸地搶奪地盤”,被美國的對手怒斥“干著與它權力不相稱的事”,甚至被美國批評家稱做是進行著“軍國主義的豪賭”。
穿著軍靴的美國“外交官”
上個月,美國國會舉行了一場聽證會,主旨是討論五角大樓是否將美國的外交政策“軍事化”了。國會眾議院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伯曼在聽證會上說,五角大樓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戰爭后獲得了在這兩個國家直接規劃、出資以及執行戰后重建項目的巨大權力,現在,美軍又開始要求在其他國家也享有類似權力。美國最近正在爭論軍方大規模介入傳統上本該由外交等文職人員機構執行的任務,是否有利于美國推行外交政策。在這方面已被五角大樓嚴重奪權的美國國際開發署(隸屬于國務院)前官員克里斯蒂森在聽證會上說,在伊拉克政策上,國務院幾乎成了為五角大樓提供各種專業人員支持的“全方位合同商”,五角大樓只有在需要城市規劃專家、博物館管理員或旅游促銷專家時才會找到國務院,而國務院基本上不參加任何政策制定或財政撥款。克里斯蒂森說,雖然國務院對此很有意見,但如果他們想和五角大樓競爭,“國務院和國際開發署每次都會輸”。
五角大樓的優勢的確非常明顯。4月3日,美國國會通過了2010年度政府財政預算,在3.55萬億美元破紀錄的預算中,五角大樓分到了6711億美元,占整個美國聯邦政府總預算的18.9%,主理外交事務的國務院預算額僅為523億美元,不足五角大樓的1/10,而國務院、商務部、財政部三大部門的預算加起來才占聯邦政府預算的2.47%。《名利場》雜志稱,前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曾對國務院官員說:“我們浪費的錢比你們得到的撥款都多。”除了預算,五角大樓還擁有人力資源優勢。克里斯蒂森舉例說,連總部還沒有確定設在哪里的美軍非洲司令部,預編總部雇員有1300人,而國務院的非洲事務局只有100人。
“既無錢又無人”的國務院不得不在外交行動中依賴五角大樓的配合,并逐步被其“蠶食”地盤。其實美國人并非現在才注意到五角大樓在外交領域的擴張。去年8月,美國國會也曾舉行聽證會專門討論“美國外交政策悄然軍事化”的問題。美國媒體稱,就是在那次聽證會上,人們才知道美國向反恐盟友提供各類軍事和發展資金竟然都是通過五角大樓來完成的,當時的參議院外交關系委員會主席、現任美國副總統拜登在會上質疑說,“美國政府文職部門的一些職能和權力被轉移到了國防部”。
五角大樓權力無限膨脹引起了美國各界的質疑。《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稱,“如今在海外執行公共外交任務的美國外交官都穿著軍靴,越來越多的軍人出現在應對海外公共輿論的前線”。文章認為,這種趨勢“非常危險”,因為把美國軍人而不是文職人員放在全球交流的第一線,只會削弱、歪曲和破壞美國的外交努力。布什卸任前,有美國媒體稱,五角大樓在布什任內有如“脫了韁的野馬”,這是布什留下的最大負面遺產。《華盛頓郵報》則毫不可氣地批評五角大樓“到處展示肌肉”,并稱是該制止五角大樓“偷偷摸摸擴張權力”的時候了。甚至連五角大樓的“頭兒”———國防部長蓋茨也對外交政策“軍事化”可能在國際社會引發反彈表示擔憂,在他看來,美國的外交領導人應該是“穿著禮服的大使或是在國務院七樓辦公的高級外交人員”。
常常制造事端干預外交
五角大樓不僅具有干預外交的超強能力,甚至可以通過制造事端來主導外交,并常常因此惹出麻煩。一家香港媒體日前評論說,最令白宮頭痛的就是五角大樓,因為它仍然在世界上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與奧巴馬政府大唱反調。奧巴馬在伊朗新年發表了準備多時的友好視頻講話后,美國軍方卻在這個敏感時刻突然高調公布駐伊美軍擊落伊朗無人駕駛飛機的消息,難怪伊朗政府對奧巴馬的講話第一反應是,“伊朗不會只聽奧巴馬的講話,更主要是看美國的具體行動”。
上個月,美國監測船“無瑕”號在南海與中國船只的沖突,也被美國媒體視為軍方與國務院不同調的一個信號。美國《華盛頓觀察》說,事發前一周,美中剛恢復中斷了幾個月的軍事交流,一周后五角大樓就“主動”揭露此次對峙事件,目的是向奧巴馬政府敲響警鐘,提醒其不要忘記中國在海洋上的“崛起”。還有媒體透露說,在南海“對峙”期間,五角大樓甚至不屑啟用美國國務院爭取下來的“中美軍事熱線”,五角大樓就是希望在此敏感時刻通過制造事端來影響外交政策。
前國務卿鮑威爾的幕僚長威爾克森曾對《名利場》雜志披露說,在2001年中美撞機事件發生后,鮑威爾主持與中方的斡旋,而五角大樓卻下令凍結與中國軍方的溝通。在中美意見分歧最大的對臺軍售問題上,已故的前美國在臺協會理事主席伍德曾透露,通常是軍方已經確定軍售的決定和項目之后,才會通知國務院,而不是如美國法律規定的那樣,五角大樓須聽從國務院的建議。
五角大樓對美國外交政策的影響早已超越了它的職能。冷戰結束后,美國國會要求由五角大樓主筆的各種防務報告均成為美國制定國家安全及外交政策重點的重要依據,其中包括1994年開始的《核勢態評估》、1996年開始的《四年防務評估》以及上世紀90年代末期開始的《中國軍力報告》等。但美國國務院目前仍沒有任何關于外交政策布局的年度或中長期報告。“9·11”之后,五角大樓成為主張美國入侵伊拉克的最主要支持者,并至今主導著美國對伊拉克及阿富汗政策。當時,前防長拉姆斯菲爾德有關“老歐洲”不支持伊戰還有“新歐洲”支持的一句話,致使美國與德法等歐洲大國關系驟冷,而五角大樓則獨立于國務院框架之外,“自費”開發與中美洲及東歐等國的關系,組建駐守伊拉克的“國際聯軍”。伊戰前,俄羅斯曾與伊拉克簽署經濟合作協議,結果被拉姆斯菲爾德譴責為是在同“邪惡軸心”國家開展合作。對此,俄羅斯外交部毫不客氣地反駁說,“這不是五角大樓第一次代表美國和外國企業發表如此不符合其使命的言論了,我們不知道究竟是誰給了它這樣的權力?!”
對美國人而言,五角大樓是一種象征
翻看美國的歷史會發現,戰爭、軍事與美國政治似乎有極為密切的關系。自建國以來,美國歷史發展的每個關鍵時刻幾乎都是由戰爭決定去向的:通過獨立戰爭、南北戰爭獲得美國南部和西部土地以及歐洲國家在中美洲和亞洲的殖民地;通過二戰奠定美國的超級大國地位。從冷戰到反恐戰爭的20年內,美國只有6年沒有參與任何戰爭,其中3年還是大選年。而自杜魯門總統至今的12位“戰后”美國總統中,10位有從軍經驗,其中9位曾在二戰期間服役。經歷過二戰的政治精英給美國政治中加入大量的“武力思維”,包括強調國家安全、武力威懾、控制海上通道、大力發展軍工產業等。
龐大的五角大樓就是二戰的產物。美國著名軍事記者史蒂夫·沃吉爾在兩年前出版的《五角大樓史》一書中回顧了那段歷史。二戰期間,美國決定修建一座新的國防部大樓,當建造計劃出臺后,其規模之大、預算之高嚇住了所有人,要知道,在美國傳統中,政府機構向來是越小越好。是1941年“珍珠港事件”的爆發促使修建五角大樓的計劃得以迅速批準。16個月后,五角大樓就以神奇的速度竣工了,而建成后的五角大樓比當初設計的規模還要大,花費還要高,是英國國防部辦公樓、德國國防大廈和日本總參謀部大樓造價總和的4倍多。沃吉爾說,對于五角大樓戰后“顯得太大”的擔憂在現實中從來沒有真正成為問題,隨著戰爭的進展,美國人的“帝國野心”逐漸形成,傳統的“孤立主義”思想逐步讓位于希望在全世界推廣民主和自由的“國際主義”思想,“對美國人而言,五角大樓更像是一種象征,它標志著美國新世界觀的形成”。
沃吉爾所說的“世界觀”是美國至今歷任領導人“治理世界的理想”,也因為其中蘊藏的巨大利益而慢慢發展成為被世人所詬病的“軍事凱恩斯主義”。1950年,杜魯門總統簽署了國家安全委員會68號機密文件,里面寫道:美國經濟生產過剩,長期高額軍費開支可以刺激經濟。根據這份報告,美國將船舵轉向了建立大規模軍工產業,以對抗蘇聯的軍事力量,并避免再次出現經濟恐慌。這種“軍事凱恩斯主義”被一直延續到今天。在分析人士看來,這是因為美國軍隊內外因此編織起了一張既得利益的巨大網絡,五角大樓、軍工企業、部分國會議員和國防科研機構組成了一個龐大的利益集團。西班牙《世界報》曾說,軍隊是美國的特權階層,美軍每年從私營企業采購價值1500億美元的商品和勞務;除了五角大樓67.1萬名文職人員和140萬美軍官兵外,還有150萬美國人直接服務于軍方機構,也就是說,美國總人口中的2.3%為五角大樓做事。甚至于許多美國退役軍人活躍在政府的各個部門,在許多人看來也是很自然的現象。比如前美國副總統切尼在老布什政府任期結束時卸下防長職務后曾擔任軍火巨頭哈利伯頓公司的高層職位;而持有聯合防務公司一大筆股份的卡萊爾集團的董事會成員則包括前總統老布什和前國務卿貝克;奧巴馬不久前任命的五角大樓二號人物威廉·林恩曾是美國著名軍火商雷神公司副總裁。
對此,美國學者查默斯·約翰遜日前撰文稱,美國立足于不現實的意識形態,不斷增加軍費開支,正引發嚴重的悲劇,對美國來說,相信“軍事凱恩斯主義”無異于“慢性自殺”。查默斯認為,“美國把一切都賭在了軍國主義上,而在其他所有方面放棄了自己應盡的責任”。《基督教科學箴言報》稱,面對各界的強烈不滿,五角大樓正在嘗試展現其“柔和的一面”———3月,國防部長蓋茨推薦一名更加注重人道主義和外交努力而不是喜歡展示強硬力量的將軍出任歐洲司令部司令。五角大樓的這一舉動被《華盛頓周刊》稱為是對美國外交“巧實力”主張的響應。不過,這種轉變趨勢并不能得到所有人的信任。德國馬歇爾基金主任斯泰爾穆勒警告說,希望這次新任命不要只是“一次裝點門面的行動”。▲
環球時報2009-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