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特約記者 羅山愛
為解救被索馬里海盜扣押的美國船長菲利普斯,4月12日,美國海軍海豹突擊隊發起強攻,成功解救人質,擊斃了3名海盜。而就在兩天前,法國海軍也用同樣方法救出4名人質,可惜仍有一名人質在交火中被打死。法美連續使用武力解救人質震懾了索馬里海盜。雖然不少人擔心可能引發海盜的惡性報復,但突擊隊員們的出色身手還是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
美軍“第11特遣隊”在行動
據美國《華盛頓時報》披露,解救菲利普斯的英雄來自美海軍海豹突擊隊中神秘的“第11特遣隊”,它是在“9·11”事件后建立的,常被秘密地運到前線,擔負起特殊任務,曾長期負責追捕本·拉登及“基地”組織關鍵人物的活動。他們平時很少露面,一旦需要“就能像子彈一樣飛過去”。在伊拉克戰爭中,“第11特遣隊”曾成功地鎖定“基地”組織頭目扎卡維,并利用高靈敏度傳感器引導戰斗機將扎卡維的藏身之所夷為平地。
“第11特遣隊”行動時喜歡用有伸縮槍托的M-4卡賓槍,它被許多士兵稱為“理想化的M16”,相對于過長的M16制式步槍而言,它更適合在狹小空間里實施火力壓制。考慮到人質安全,“第11特遣隊”不太喜歡用傳統槍械,而對非致命性武器十分依賴。有消息稱,在此次解救行動中,“第11特遣隊”可能使用了弩射麻醉箭和音響震撼彈,效果頗為理想。該部隊不僅繼承海豹突擊隊精湛的水下作業能力,還從美陸軍第160特戰團學會直升機滲透和夜間機動技巧,并從美中央情報局學會如何協調海外社會關系,稱得上“全功能突擊隊”。
各國如何訓練突擊隊員
在解救人質的行動中,突擊隊被認為是“核武器”,它只能是在各種非暴力營救手段均失效的情況下才能使用。目前,各主要軍事大國均成立了專門的人質救援隊,他們的組織結構大同小異,一般以班級規模的戰術突擊組(TAG)為基本單位,訓練重點在各種輕武器的射擊訓練。突擊隊員在實施各種滲透及突擊后,面對火力強大的恐怖分子時,本能的反應將決定任務的成功與否。因此,各國突擊隊員每天花在射擊訓練上的時間通常都超過10小時,目的就是使突擊隊員對各種武器操作自如,并成為執行反恐怖任務時的第二本能。值得一提的是,英國、澳大利亞、挪威等擁有大量海上石油鉆井平臺的國家,為防止恐怖分子劫持平臺工人,還紛紛組建了外海設施突擊隊(OAT),這類部隊一般從海軍蛙人部隊吸收成員,平時再結合大量跳傘及直升機垂降等訓練,一旦有事,就能從劫持者絕想不到的地方下手。
在解救人質的戰術設計上,美歐俄諸國突擊隊各有特色。美國“第11特遣隊”著力強調裝備優勢,在解救菲利普斯船長之前,美軍艦首先將海盜劫持的快艇圍住,搭載有“第11特遣隊”的直升機不停地在海盜頭頂盤旋,以形成威懾效果,而突擊隊員則利用“長笛”(一種功能獨特的遠程聽音器)捕捉海盜對話。而在進攻時,“第11特遣隊”更樂意在近乎無光的情況下行動,既能隱蔽行蹤,又能發揮自身夜視裝備優良的特長。而在歐洲享有盛譽的德國KSK特種突擊隊則將談判專家放在與突擊隊員同樣重要的位置上,在KSK特種部隊的選拔中,情商和口才也是重要指標。正在亞丁灣執行反海盜任務的德國“呂貝克”號護衛艦上,15名突擊隊員中居然有3名談判專家,他們的信念是“最好誰都不要冒險”。相形之下,俄突擊隊的戰術目標設定是營救盡可能多的人質,而非美歐所強調的“全部”。這也導致2002年發生的莫斯科軸承廠文化宮劫持事件中,軍方使用失能性麻醉氣體造成數十名人質死亡。
人質安全是首要考慮
在各國突擊隊的行動原則上,保護生命都是第一選擇。在生命面前,其他秩序、目標、任務、指示均是次要的。就世界范圍來看,單個劫持者劫持人質解救成功的幾率高得多,此類解救行動中,談判專家起到重要作用。但在面對劫持團伙時,解救人質行動往往受到諸多因素制約,在1995年6月發生的俄羅斯布瓊諾夫斯克人質事件中,車臣匪首巴薩耶夫竟然通過電視直播了解到俄特種兵的行動安排,進而通過殘害人質來逼俄政府讓步。
另外,由于恐怖分子火力不斷提升,各國不得不將軍事突擊隊越來越多地投入到反恐行動。為了應對兵力不足的情況,美英法德等國也開始將越來越多的反恐警察納入軍事訓練的行列中,從而產生出“重火力戰警”。而在一些第三世界國家,則往往直接讓軍隊特種兵去執行解救人質一類的危險任務。▲
環球時報2009-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