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李春明 本報特約記者 崔明軒 本報記者 屠麗美
臺灣《中國時報》13日援引消息人士的話稱,兩岸針對臺灣參與世界衛生大會(WHA)的協商已接近尾聲,雙方達成高度共識,若一切順利,最快4月底、5月初臺灣就會收到世衛組織秘書處的邀請函,正式邀請臺灣代表以觀察員身份參加。《聯合晚報》也稱,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和國臺辦主任王毅就臺灣參與國際社會,如WHA等議題獲得具體結論。島內評論稱,馬當局上任近一年,“外交休兵”和參與國際組織目標等都面臨“大體檢”,相較過去叩關12次都鎩羽而歸,如果這次終能開啟國際空間之門,無疑是前所未有的大突破。但也有大陸專家指出,即使兩岸通過溝通達成一致意見,臺灣今年5月以觀察員身份參與世衛大會也不太可能。
協商集中在三大議題
《中國時報》的報道稱,在兩岸互探底線后,有關世衛大會的協商進展順利,已形成高度共識,但雙方約定保密,有默契地“暫時秘而不宣”。
兩岸協商的議題主要集中在三大方面,一是有無附帶條件的問題。報道稱,兩岸此前已通過管道先行交換意見,當時大陸同意臺灣以觀察員身份參與世衛5月大會,但附帶“逐年參與審查”的條件;至于名稱,“中華臺北”奧委會模式是可行的方式。島內高層認為,“逐年參與”不是臺灣理想的與會方式,況且島內民意也會有不同看法,“大陸方面顧慮臺灣的反彈,可望不再堅持‘逐年參與的前提條件,雙方達成高度共識,對于會引發爭議的部分絕口不提”。二是與會方式,包括世衛大會秘書處主動邀請、大陸提案邀請及其他會員提案邀請3種,都必須通過兩岸正式磋商決定。臺灣傾向采取“多邊提案”,即不接受大陸單獨邀請,因這種方式會被質疑“矮化主權”,而是希望以接受其他會員邀請方式與會,不但可和其他會員建立交情,也為日后繼續參與世衛大會奠定厚實基礎。但大陸對此模式有顧慮,因為過去“都是臺灣邦交國高調地以主權國家名義邀請臺灣參加”。三是其他細節,包括座位安排,“衛生署長”葉金川可望率隊出席,被安排在觀察員專區。不過隨團專家是否都坐在觀察員專區,仍要再協商討論。
據了解,世界衛生大會目前有6個觀察員,包括梵蒂岡、巴勒斯坦、馬耳他騎士團以及國際紅十字會等。觀察員由于不是全權會員,不享有表決權。
被看做兩岸關系重要指標
馬英九上臺后一改民進黨時期的做法,提出兩岸“外交休兵”,用務實方式爭取國際空間。今年3月,馬英九公開表示,臺灣能否以觀察員身份參與5月的世衛大會,是各界觀測兩岸關系發展的重要指標,“至于名稱,最優先是中華民國;如果做不到,臺灣是可以接受的;再做不到,中華臺北也可以接受”。臺媒披露兩岸達成高度共識后,“衛生署”異常低調,13日只發表簡短聲明稱,“爭取順利參與今年的WHA大會是我們努力的方向”。民進黨批評稱,臺灣參與國際組織竟然要先和對岸協商,這對臺灣“主權”傷害很大,是“請鬼拿藥單”;而國民黨則認為,此舉如果成真,對臺灣而言將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也不必擔心未來幾年不會受到邀請。
《中國時報》認為,臺灣參與世衛大會一事,不但是國際關注的焦點,更影響兩岸未來的互動。如果此事破局,大陸仍堅持采取“逐年參與”的控管機制,“撻伐馬政府傾中的聲浪勢必傾瀉而出,兩岸關系將受到嚴重沖擊,馬政府的外交及兩岸政策,也會面臨被迫調整的壓力。相對地,若臺灣果真能以觀察員身份出席大會,內部質疑馬政府過于傾中的壓力也可望獲得緩解”。文章還分析稱,如果臺灣不是由其他會員提案獲得觀察員身份,而是通過世衛組織干事長發函邀請,“這種方式雖然也有前例,但總是不比大會正式決議通過來得名正言順、理直氣壯,也難平息內部所謂‘看大陸臉面、‘食嗟來食的質疑;對臺灣而言,還是不完美的遺憾”。前“外交部長”蔣孝嚴撰文稱,在臺海局勢和緩的氛圍下,大陸去年年底發表了“胡六條”,對臺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一事表示“可通過務實協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據此,兩岸總算有可能對臺灣參與WHA這項極其敏感的議題展開正式協商,此協商開啟,即有突破性意涵”。文章還反駁說,有人稱臺灣如果接受北京所設的“逐年參與”條件,就是接受對岸的施舍,“殊不知教廷也是由世衛組織干事長逐年邀請以觀察員身份與會,也從未聞有任何國家認為教廷是在仰人鼻息,接受所謂的嗟來食”。
臺灣仍有資格不符問題
大陸社科院臺灣研究所研究員王建民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離世衛大會開會只有一個多月時間了,我方雖沒有最新表態,但兩岸達成共識的可能性很大,臺灣以觀察員身份參與世衛大會的可能性也很大。此前大陸對此就謹慎樂觀,目前大的方向應該都解決了,只剩技術性問題有待雙方溝通解決。
不過,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海協會理事陳孔立此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根據世衛組織現有規章,臺灣仍有資格不符的問題。他認為,臺灣與會的困難不在“名義”,而在“資格”。除國際組織外,世衛大會現有3個觀察員巴勒斯坦、梵蒂岡及馬耳他騎士團,都因無力承擔世衛組織會員義務(繳納會費),而只能成為觀察員。陳孔立說,臺灣希望以“中華臺北”的名義參加,而“中華臺北”既非國際組織,也不是主權國家,與世衛組織的資格規定不符,因此即使兩岸達成一致意見,讓臺灣以“中華臺北”名義成為觀察員,仍將涉及世衛組織的修法問題,5月以此身份參與世衛大會不太可能。他強調,今年臺灣參與世衛大會的最佳方式,應是由世衛組織干事長提出邀請,臺灣只是與會者,而不是觀察員。▲
環球時報2009-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