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系列峰會被數千名泰國示威者攪黃,連總理也差點被反對派抓住,首都曼谷和周邊五個府進入緊急狀態……在相對平靜了幾個月后,泰國政局再陷動蕩。類似的場景曾近年來也相繼在印度尼西亞、韓國、馬來西亞、巴基斯坦等多個亞洲國家上演。這種弱勢政府現象,給中國的亞洲外交提出了新挑戰。
亞洲一些國家的政府越來越處于弱勢,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由于亞洲多數國家的現代化進程時間比較短,社會化、民主化、法制化建設都不成熟,公民意識也不普及,在向公民社會轉變時,社會極易出現分裂,很難形成多數派。執政黨在面對其他利益集團組成的反對派時,都可能顯得有些弱勢。
其次,這與一些亞洲國家以往的“弱社會,強政府”模式不無關系。政府強大的功能,曾經深入亞洲社會的方方面面,這種模式幫助亞洲取得了經濟發展的奇跡,但在遭遇經濟危機的時候,民眾往往容易將矛頭指向政策的制定者,甚至激發針對政府的騷亂。更重要的是,信息傳播的加速又擴大了社會矛盾的效應,使得原本就缺乏社會矛盾緩解機制和渠道的多個亞洲國家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
此外,亞洲民主化進程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民眾對政府的耐心,很多民眾期望政府能在短時期內改變他們的處境。這就造成了一種現象:即使以高支持率上臺的政府,很可能因為某項政策的失誤,迅速失去民意支持,甚至引發政府更迭。在上述因素的綜合作用下,亞洲一些國家的“弱社會,強政府”模式逐漸向“強社會,弱政府”轉變。
政府弱勢給亞洲政治帶來的最直接影響是,政府頻繁更迭很難保證政策的連續性,亞洲政局因此將有可能長期處于不穩定狀態。而且,由于政治亂局往往伴隨著暴力,可能會對社會、經濟的發展,甚至周邊國家的安定,造成更為嚴重的破壞。。
從目前來看,一些亞洲國家政府的頻繁更迭,并沒有引起這些國家對華政策的大幅轉變,對華關系也沒有成為這些國家內部爭斗的主要話題。這一點要比俄羅斯面對的情況好得多。一些俄羅斯的周邊國家在政府更迭后,對俄政策往往會發生一百八十度大轉彎,在“親俄”和“反俄”之間輪回。這無疑惡化了俄羅斯的外交環境。中國周邊之所以沒有出現這種狀況,與中國奉行的“睦鄰友好”,“不干涉他國內政”等外交原則是分不開的。
弱勢政府最明顯的表現是,政府往往會更多地受制于民意。這是我們在思考亞洲戰略時必須重視的問題。周邊國家與中國存在著千絲萬縷的利益糾葛,盡管主流是相互依存,但也有很多矛盾。有些國家與中國存在領土爭議;有些國家仍對中國存有戒心;還有一些國家的民眾中原本就有排華情緒。一旦這些問題成為民意關注的焦點,尤其是在政府處于弱勢的時候,其負面影響就會更大,因此,不能排除亞洲一些國家民間會出現反華、厭華、排華的可能性。
亞洲“弱政府國家”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將成為中國亞洲政策的考驗。中國需要在學會與弱勢政府打交道的同時,更多地加強與這些國家民眾的交往,加強對鄰國社會變化的研究,通過加強與民眾的交往來發展與對象國的關系。有了這個基礎,就不怕因弱勢政府而導致對華政策的多變。▲
環球時報2009-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