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海紅
近年來,青少年沉溺于網絡的現象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媒體報道的事例不勝枚舉。如何看待這些現象?責任在誰?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前不久,北京軍區總醫院成癮醫學中心陶然主任研究制訂的《網絡成癮臨床診斷與治療標準》通過論證,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
為了更詳細、具體地了解“網絡成癮”,筆者于近日走訪了該標準的制訂者陶然主任,就人們普遍關心的熱點和疑點問題請陶然教授給予詳細解答。
問:將網絡成癮納入精神疾病分類有何依據?目前精神疾病分類的國際標準(ICD-10)、美國標準(DSM—IV)、中國標準(CCMD-3)中有沒有網絡成癮的分類?如何評價你們制定的《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的意義?今后是否可以將網絡成癮稱為精神疾病?要把網絡成癮列入國家或國際標準還需要做哪些工作?
答: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規定,疾病的概念要同時具備以下兩條:①給自己或他人帶來痛苦;②社會功能(學習、工作及社交)受損。而“精神疾病”的特征表現是個體在情緒、認知、行為等方面的改變,并伴有痛苦體驗和(或)功能損害。網絡成癮的患者在情緒、認知、行為方面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偏差,尤其體現在行為方面,表現為一種不可遏止的、過度的持續性上網行為,并導致個體社會功能受損,故應將“網絡成癮”納入精神疾病范疇。
網絡成癮是近幾年新出現的精神疾病,屬于行為成癮的一種。目前不論是國際疾病分類標準(ICD-10)、美國精神疾病診斷統計分冊(DSM-Ⅳ),還是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CMD-3)中,都尚無網絡成癮的分類。但我們制定這個標準并不是標新立異。應當說,《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的出臺,符合循證醫學的要求,有嚴格的科學依據和臨床價值,可操作性較強。我們相信,這個標準會逐漸得到大家的認可,并逐步完善的。
《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的制定,為規范網絡成癮的診斷、治療、預防及進一步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礎。有助于人們認識和了解網絡成癮,同時對本病的預防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能夠讓更多人意識到網絡成癮的危害,接受正確的指導和及時的矯治。
問:網絡成癮都有哪些臨床表現?
答:網絡成癮是指個體反復過度使用網絡,導致社會功能受損的一種精神障礙,表現為對網絡的再度使用產生強烈的欲望,停止或減少使用時出現戒斷反應。患者可同時伴有精神和軀體癥狀。
網絡成癮的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對網絡的渴求和沖動。不論是出于任何原因使用網絡,幾乎所有的患者都會對網絡存在很強的渴求和強烈的欲望,而這也是網絡成癮形成的一個必要條件。對于網絡成癮者尤其是青少年,往往不愿意承認自己“渴望使用網絡”、“離不開網絡”等事實,甚至有些患者否認自己“常常想上網”的事實,這是成癮者一個共性的臨床表現?;颊叱3谀X海中想像與上網或網絡相關的事件或情境,如果剛剛離開網絡,則上述感覺不一定顯現得很強烈;一旦有幾日甚至幾小時沒有上網,則其對網絡的渴求和需要程度就會逐漸加重,內心有逐漸增強的上網沖動,期待著上網,并希望馬上就能實現;期間網絡成癮者還會在內心計劃著上網的時間、上網后做什么等,而且當他們想到這些事情的時候,會很興奮、緊張。此時的他們會對生活中其他事情毫不在意,只專注于自己和上網的問題。如果不能馬上上網,患者會出現緊張焦慮情緒,而且會逐漸增強;一旦獲得了上網的機會,上述緊張焦慮會迅速得到緩解;若此時限制或阻止他們的上網行為,患者會出現一些沖動、過激的行為等,即戒斷反應。
2戒斷反應:不同個體的戒斷反應可以呈現不同的程度,戒斷反應出現于連續上網時間較長,而且每日都花費大量時間上網的個體。當患者一次上網結束后,間隔一段時間,如幾小時或一天,再次出現想去上網的欲望。當突然減少既往一貫的上網時間或根本無法上網時,患者的緊張焦慮情緒會加重,戒斷反應也相繼出現。網絡成癮患者的戒斷反應,較常見的是焦慮,表現為坐立不安、煩躁、易激惹、做事注意力不集中,并出現睡眠障礙等。無法上網的時間越長,患者對網絡使用的欲望越強。而且往往不惜任何手段以達到上網的目的。阻止患者上網的大多是患者的家人或朋友,通?;颊咦畛醪⒉粫姓J自己要去上網,或者會對自己上網的時間作出口頭限制和保證。但在多次超出患者自己預計的上網時間后,大部分家屬都不會再準許其去上網。在協商無效的情況下,為能夠上網,患者可能出現和家人爭執,嚴重者甚至出現沖動、攻擊、毀物行為。還有一部分患者會選擇與網絡類似的媒介,如電視、掌上游戲機等,來緩解自己的戒斷反應。戒斷反應的出現加劇了患者對網絡的渴求程度,患者常常為了避免戒斷反應的再度發生而更加沉迷于網絡,難于脫離。戒斷反應通常在其出現最初2天內最重,1周后癥狀有所緩解。
3耐受性:對正常人來說,每天花費幾個小時上網,會覺得疲憊,甚至身體不適,而網絡成癮患者則不會有這種疲勞感。相反,他們能夠從使用網絡的過程中體會到強烈的愉悅和滿足感,這種感覺吸引著患者不斷增加上網的時間,不斷投入上網的精力?;颊咧饾u感覺上網時間變得愈發“短暫”,會不自覺的延長自己的上網時間,以達到滿足感,即網絡成癮的耐受性表現。隨著上網時間的延長,患者對網絡使用逐漸失去了自控能力,駐足于網絡的時間也增多,可以由最初的幾天上網一次發展到每日上網幾個小時,最終需要連續幾日都待在網絡上,從而忽略了個人的正常生活、飲食睡眠等。
4時間難以控制。如上所述,網絡成癮在發生、發展階段,患者使用網絡的時間呈增加趨勢。事實上,網絡成癮患者對上網時間的失控不止于此。在上網的最初階段,大部分患者會對自己的上網時間加以限定,并能夠按時下網;步入網絡成癮后,部分患者還是會試圖對自己上網時間限制和約束,但他們很難做到或根本做不到。隨著網絡成癮的發展,他們便不再去控制自己上網的時間,因為控制也是惘然,只會徒增自己的挫敗感。
5減少或放棄了從前的興趣、娛樂及其他重要的活動。由于患者將過多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了網絡之中,無暇顧及其他的事情;同時,患者感覺做其他事情不能從中體會到和上網一樣的成就和滿足感,從而步入一個惡性循環。其他活動從事的越少,便越是失去其興致,包括必要的人際交往。家屬會說,“他其他什么都不做,一天只上網……”對于網絡成癮者而言,對網絡的依賴往往呈漸進式發展。他們從開始對網絡的興趣好奇,到使用或渴求使用網絡,有部分個體上網行為會日漸成為一種固定的行為模式,甚至日常行為均局限在網絡上,一旦減少或脫離上網就會出現明顯的戒斷
反應。
6為緩解不良情緒而使用網絡。不論出于什么原因,在網絡成癮的發病過程中,不良情緒的影響都是一個關鍵的因素。患者通常會選擇上網來排解自己焦慮、抑郁的情緒狀態(雖然這對大部分患者來說恰恰是加重其成癮的方式)。對一部分患者來說,不良生活事件是引發網絡成癮的因素之一;而對于發病與負性生活事件沒有明確關系的患者,負性情緒也是導致病情加重的重要因素。應該說,不良情緒與網絡成癮相互影響。家人和朋友的反對、學習和工作的失敗、自己和別人的差距等,這些現實問題都會加重不良情緒,促使患者更多的通過網絡來逃避和發泄。
7患者會對自己的家人或朋友隱瞞上網的真實時間和沉迷于網絡的程度。幾乎很少有患者能夠主動承認自己沉迷于網絡,尤其是青少年人群。當他們因過度上網而頻頻受到家人或朋友的批評和反對時,更加劇了其內心的挫敗感,所以絕大部分患者都會隱瞞自己上網的真實時間和內容。
8網絡的危害意識在其內心逐漸減弱,發展到無視家人和朋友的任何勸告?;颊邽槟軌蛏暇W和延長上網時間而想盡一切辦法,包括說謊、曠課、曠工、偷拿家人的錢財等。
9在家人的眼里,患者變得冷漠、無情,喪失了對自身及他人的責任感。此時的患者完全不考慮網絡給其自身帶來的諸多不良影響,終日沉迷于網絡,甚至將睡眠、飲食都拋之度外。
問:網絡成癮作為一種精神疾病。是否會導致其他軀體癥狀?
答:長期沉迷于網絡,患者會忽視自己生活中其他的事情,包括飲食和睡眠。尤其是對于長期在網吧上網的患者,并發軀體疾病的比率相對較高。
1睡眠飲食不規律,生物節律紊亂?;颊哌B續上網十幾個小時甚至幾十個小時,期間不思飲食或僅僅攝入少量必須的食物,便又再度投入到網絡之中。對于長時間上網的患者,十幾個小時不進飲食是較為常見的。長期下來,患者會出現食欲減退、胃腸蠕動減弱。同時,由于長期保持坐姿,會出現消化不良、胃腸功能障礙、營養不良,以及疲乏無力、心慌胸悶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癥狀。此外,由于操作電腦時總是保持相對固定的姿勢,長此以往,部分患者會出現重力性脂肪組織分布異常,產生肥胖癥。
2不論是在線玩游戲或者聊天。患者都需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注視電腦屏幕。因長時間保持這種狀態,患者眨眼次數減少,會引起視疲勞、眼部干澀、脹痛、視物模糊、視力下降等,少數患者甚至會出現視屏暈厥現象。所謂視頻暈厥,即患者因長時間注視電腦屏幕,當體位改變時(部分患者可以在毫無原因情況下)出現一過性黑朦,同時可伴有惡心、嘔吐。
3關節疾病。長期操作電腦。由于鍵盤和鼠標有一定的高度,手腕就必須背屈一定角度。這使腕部長時間處于壓迫狀態,壓迫了腕管中的正中神經,使神經傳導被阻斷,同時血液供應受阻,造成手掌的感覺與運動發生障礙及腕關節綜合征。所謂腕關節綜合征,是由于從手臂通往手指的神經——正中神經,在腕部受到壓迫所導致的“癥候群”。表現為手掌、手指、手腕、前臂和手肘僵直、酸痛、不適,部分患者疼痛可以遷延到胳膊、上背、肩部和脖子。正中神經受壓后,受正中神經所“指揮”的三個手指(拇指、食指、中指)會產生疼痛和感覺麻木,發麻的感覺在睡眠中和剛睡醒時較多發生,疼痛的情形在晚上會變得更嚴重,有時甚至會影響睡眠。受其支配的手部小肌肉萎縮,出現“爪形手”(小指和無名指不能伸直),拇指不能對掌,拇指與食指對指無力,手指不能分開與并攏,患者握力和手部各部位的協同工作能力降低。此外。受波及較明顯的關節還包括頸椎關節,患者可出現頸椎病、頸肩疼痛,部分嚴重的患者可出現偏頭痛。
4其他軀體疾病。電腦屏幕的輻射已經成為一種隱形污染。長期受到電腦輻射,會出現機體免疫力下降,并增加誘發過敏性疾病(如哮喘)及癲癇的風險。
問:網絡成癮的精神癥狀是否與環境有關?有哪些特點?
答:對于“網絡成癮”的精神癥狀,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說明:
1與網絡環境相關:因長期處在網絡的虛幻世界之中(尤其是網絡游戲),大部分患者對現實世界處于一種適應不良狀態,促使他們將更多的時間投入于網絡,而不愿意回到現實生活之中。長此以往,致使患者現實檢驗功能受損,不能從網絡的“虛擬刺激場面”和“高等級身份”中完全脫離出來,部分患者可出現自信心膨脹、自我評價過高等情緒高漲反應,并產生許多不切實際的想法;同樣,在游戲中屢屢失敗的情景和死亡場面,也會對患者帶來很大影響,引起恐懼、害怕的情緒體驗,甚至常常擔心有不好的事情發生;等。但上述情況的產生都是基于網絡,患者一旦脫離網絡,便會快速消失。對于大部分網絡成癮者來說,即便出現上述癥狀,也不會消減其對網絡的渴求,相反,其戒斷反應出現的程度也較重。部分嚴重的患者,因長期(幾個月甚至幾年)將自己融入網絡游戲或網上其他活動中,幾乎完全與現實隔離,可導致短暫的現實解體甚至出現妄想。極少部分患者表示自己在上網過久之后,感覺像生活在夢中一樣,周圍的世界好像都不真實了。但此癥狀持續時間較短。也有患者長期使用網絡后,被網絡內容和情景所影響,將現實世界和網絡世界相似場面的人物角色相混淆,感覺別人會對自己不利甚至會傷害自己。上述癥狀通常都是一過性短暫出現。
2與現實環境相關:幾乎所有的家人朋友都會對患者過度使用網絡進行頻繁的反對和批評,致使患者很煩躁,對現實生活產生嚴重的無用感和無法融入感,產生并加重患者的悲觀、沮喪、對未來失去希望等低落情緒,嚴重者甚至出現攻擊、毀物行為。但上述癥狀并不會減少患者使用網絡的行為,相反,患者往往會通過更長時間的上網來緩解上述不良情緒,在戒斷期也容易出現較明顯的抑郁情緒。
以上所說的精神癥狀通常具備以下特點:(1)出現于過度沉迷網絡之后,持續時間較短,隨著網癮的戒除而相繼減少或消失;(2)癥狀內容與患者接觸的網絡內容緊密相關,癥狀的變異/化受網絡內容和患者人格特點的影響;(3)癥狀的出現不會減少患者使用網絡的行為,卻恰恰體現了網絡成癮已達到較為嚴重的程度。
問:你們在《診斷標準》中還提出了一個網絡過度使用的概念,這個概念的意義是什么?它和網絡成癮有什么不同?
答:網絡過度使用是網絡成癮的前驅階段。在臨床工作中我們發現,許多患者在發展成為網絡成癮之前,都經歷了網絡過度使用的過程,或者說,網絡過度使用是步入網絡成癮前的一個高?;蚺R界階段。
提出“過度使用”這一概念,旨在強調其危害性。網絡過度使用,是指個體使用網絡的時間超出了正常的限度,并相繼導致一系列不良后果。
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使用網絡的目的不是為了自己的工作或學習,或不利于自己的工作或學習。過度使用網絡的個體通常在網絡上從事與學習或工作相關不大或不相關的事情,如打網絡游戲、網絡上聊天或瀏覽黃色網站等。
2使用網絡的時間超出正常限度。有的病人利用每日工作或學習空余時間上網,有的病人利用周末休息的時間上網?;颊唠m然并非天天上網,但其一次連續上網的時間可能會更長,總體上網時間也存在延長的趨勢。不論怎樣,網絡過度使用的患者都會將過多的精力投入到網絡之中,而無暇于其他事情。包括自己的學習、工作,與家人、朋友的外出活動,自己從前喜歡或習慣于從事的娛樂或興趣愛好,等,都因過度上網而減少。
3不顧危害性。當上網時間占用了過多的空余時間,患者一方面會有繼續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的趨勢,另一方面大部分患者也能夠意識到,自己“上網”的這種不良狀態已經影響到做其他事情的時間和精力,會有控制自己上網時間的想法,但往往起到的效果并不理想。所以在家人的眼里,患者上網的狀態并無明顯改善,仍無視過度使用網絡帶來的危害。
4導致不良后果。因將過多的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網絡活動之中,相應的會減少對其他活動,包括學習、工作的興致和投入的精力,如減少外出娛樂活動,減少自己從前的興趣愛好,減少與人交往的機會,等。同時,在學習和工作中注意力不集中、易疲憊、困倦、無精打采、效率下降,嚴重者曠課、曠工。因此,網絡過度使用的患者通常會遭到家人頻繁的指責和批評,甚至為此與家人發生沖突。
青少年患者中不乏存在原本就對自己的工作和學習興致不高,希望能在網絡中體會愉悅和刺激的患者,這些青少年更容易發展為網絡成癮。
患者過度使用網絡的行為雖然在程度上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偏差,但是不論出于什么原因,當他們停止這種過度使用的狀態時,并不會出現明顯的不適和情緒反應,即我們所說的戒斷反應。否則應考慮為網絡成癮。
問:對網絡成癮如何進行分類和分期?怎樣診斷網絡成癮?
答:根據個體使用網絡的主要目的及內容差別,可將網絡成癮分為五個類型:網絡游戲成癮、網絡色情成癮、網絡關系成癮、網絡信息成癮、網絡交易成癮,其中以網絡游戲成癮居多。
對于網絡成癮的診斷,主要從4個方面來進行限定。
第一、癥狀標準:長期、反復使用網絡,而且使用網絡的目的不是為了學習和工作,或不利于自己的學習和工作,并符合如下要求:(1)對網絡的使用有強烈的渴求或沖動感,常常在腦海中想著與上網或網絡相關的事件或情境,如果一段時間未上網,內心會有逐漸增強的上網沖動,期待著上網,迫切希望馬上就能實現。(2)減少或停止上網時會出現周身不適、煩躁、易激惹、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礙等戒斷反應。上述戒斷反應可通過使用其他類似的電子媒介(如電視、掌上游戲機等)來緩解。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癥狀不是由軀體疾病所致,也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礙來解釋。(3)下述5條中至少符合1條:a為達到滿足感而不斷增加使用網絡的時間和投入的程度,需不斷增加上網的時間和頻率,以達到原來的滿足狀態;b使用網絡的開始、結束及持續時間難以控制,經多次努力后均未成功;c固執的使用網絡而不顧其明顯的危害性后果,即使知道網絡使用的危害仍難以停止;d因使用網絡而減少或放棄了其他的興趣、娛樂或社交活動;e將使用網絡作為一種逃避問題或緩解不良情緒的途徑。
第二、嚴重程度標準:日常生活和社會功能受損(如社交、學習或工作能力下降)。
第三、病程標準:平均“每日非工作學習目的”連續使用網絡時間達到或超過6小時,且符合癥狀標準已達到或超過3個月。
第四、排除標準:應排除由心境障礙及其他精神障礙所繼發的持續上網行為。
問:網絡成癮的危害是什么?和其他精神、心理疾病有何關系?是否和一些常見的心身疾病或軀體疾病(如高血壓、頸椎病等)也有關?
答:網絡成癮嚴重影響到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社會功能,還會導致許多深層次的社會問題,如精神疾病、自殺、犯罪等,直接影響到家庭幸福和社會和諧。網絡成癮的危害主要包括如下三個方面。
1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長時間使用網絡會導致機體生物節律紊亂,免疫力下降,植物神經功能障礙,及眼部的一些疾患,而且還會增加出現其他軀體疾病的風險,如過敏性疾病、頸椎病、腰椎疾病、肌肉勞損、肥胖癥等。不良的網絡環境模糊了患者對于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的區別,尤其是青少年正處于人生觀、世界觀發展的關鍵階段,如果受到過多網絡不健康內容的影響,一方面會引發青少年出現不健康人格的傾向,逐漸形成并固化為不良行為模式,變得經常說謊,不服從家長、老師的要求,違反學校紀律,出現反復逃學、打群架等問題另一方面會難以融入和適應現實世界,變得害怕與人交往,回避社交活動,甚至導致社交恐怖癥等。
此外,網絡成癮一個較為嚴重的問題便是其導致的其他精神行為問題,二者共同存在,相互影響。存在這些問題的網絡成癮患者治療難度大,復發幾率高。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品行障礙、焦慮障礙、心境障礙都是網絡成癮常見的共患疾病。同時,原本就有這些疾病的患者,患網絡成癮的風險也有所增加。上面提及的幾種精神障礙中,除了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之外,都有可能在網絡成癮的基礎上繼發出現。人格障礙也是網絡成癮所致的一類精神疾病。
2導致社會功能受損:影響正常學習、工作、人際交往。調查表明,在休學及輟學的大學生中,因網絡成癮所導致的占80%。網絡成癮還嚴重影響家庭和社會關系的穩定,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有網絡成癮的少年患者約400萬,其中94.5%的患者對父母有敵意。
3導致犯罪。據調查,70%的少年犯因為受到網絡中色情、暴力等內容的影響而誘發盜竊、搶劫、強奸,甚至殺人等嚴重的犯罪行為。
問:網絡成癮的流行病學特點是什么?通俗的講,目前的人群發病率有多高?哪些人易患網絡成癮?
答:網絡成癮可發生于不同性別、年齡、社會背景、受教育程度的個體。由于診斷標準、研究方法及研究對象的人群種類不同,網絡成癮的“患病率”文獻報道差異較大,但通常認為在6%~14%,大體呈如下特點網絡成癮者多見于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成癮者的社會經濟地位較低。與非網癮群體相比,網絡成癮者的上網目的更傾向于娛樂性。同時,網絡成癮者更偏重于玩網絡游戲,而非網癮者更偏重于借助網絡獲取信息。網絡成癮現象在全國普遍存在,雖然各地區間的差異較大,但整體分布與地理位置和經濟因素無明顯關聯。
網絡成癮患者主要集中于青少年人群的原因,是因為現實環境對其發病及病情進展均起到重要的作用。對于那些本身處在不良家庭環境和群體環境、伙伴關系不佳、性格內向的個體,及既往存在精神心理問題的個體,不論在發病程度上還是疾病的預后,都要比單純的網絡成癮患者來得復雜和嚴重,患網絡成癮的風險也相對增高。
問:網絡成癮的原因是什么?有沒有個體易患性?有沒有一些社會因素?能否給予具體介紹?
答:網絡成癮現象的產生是網絡使用者與網絡及社會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這三者之間相互影響,互為因果。不可否認,極具吸引力的網絡環境為個體提供了便捷、平等、理想、時尚而又豐富多彩的世界,這需要我們對網絡信息的良莠加以區分,對網絡的使用加以節制。另一方面,個體因素對于網絡成癮的發生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包括個體生物學因素和心理因素。網絡成癮者往往具有某些特殊的人格傾向,如依賴、害羞、抑郁、孤獨、低自尊、缺乏成就動機、尋找外界認可、害怕被拒絕等;同時,對現實的不滿與逃避、對網絡世界的好奇和從眾心理,以及個體原有的精神和行為障礙,等,都增加了個體出現網絡成癮的風險。導致網絡成癮發生的第三個關鍵因素是環境因素,包括家庭環境、學校及社會環境。家庭矛盾、家庭暴力、單親家庭、家庭功能不良、親子關系差、不良的父母教養方式等,與網絡成癮的發生關系密切。同時,學校及社會對學生的單一評價體系,也促使青少年選擇網絡作為逃避問題和壓力的方式。
問:在你們制定的《網絡成癮臨床診斷標準》中,將平均每天連續使用網絡時間達到或超過6小時,且此癥狀已經達到或超過3個月,定為網絡成癮的標準。請問這有何依據?是否一旦達到這個標準就可以確定為網絡成癮?
答:我們對408例網絡成癮患者的平均上網時間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網絡成癮患者每天連續上網時間為9.3±3.2小時,取其下限及整數6小時。結合專家意見,我們確定了每天非工作學習目的連續上網≥6小時、符合癥狀標準≥3個月為病程標準。但因為工作或學習而上網時間超過6小時,不能說是網絡成癮。這一結果與美國的一項研究結果也非常相近。但是病程標準只是診斷網絡成癮的一個方面,還要結合癥狀標準、嚴重程度標準和排除標準,才能對網絡成癮的診斷給出全面而準確的界定。
問:網絡成癮如何治療?你們在治療中有何經驗和體會?
答:網絡成癮是由個體、家庭及社會環境綜合因素所導致的,因而,在臨床實踐中需應用系統的、科學的、全方位的綜合干預模式,即醫學、心理、教育、軍訓及社會體驗“五位一體”治療模式,以達到消除癥狀、減少復發、完善人格、恢復社會功能的治療目標。對于網絡過度使用的患者,根據不同的癥狀表現,治療措施同網絡成癮基本相同。在治療中,遵循個性化、分階段和全方位的治療原則,幫助網絡成癮患者消除癥狀、減少復發、完善人格,盡快恢復其社會功能。
臨床實踐中,我們發現大部分網絡成癮患者集中在青少年,往往缺乏求治動機甚至抵觸治療。所以我們整合了多種心理治療技術,針對青少年人群的特點,以藝術心理治療為主,激發患者的求助動機,逐漸糾正錯誤的認知。
家庭環境對青少年的心理成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針對目前許多家長在教育過程中容易出現的誤區,我們還開展了“家長課堂”,為家長提供一個培養孩子的良好平臺,同時也大大降低了患者出院后的復發率。
問:網絡成癮如何預防?你們對預防網絡成癮有何建議?
答:希望從青少年個體的心理特征、與家長的互動方式、在學校的適應能力以及社區的成長環境四方面進行調整,針對網絡成癮的高危人群,建立“個體—家庭—學校—社區”四級多層面預防體系,以達到科學預防的目的。
在個人預防方面:青春期在心理發展過程中通常被稱為暴風時期或狂飆時期。在此時期,青少年應及時覺察自我,積極進行自我調整,可有效預防網絡成癮,有利于心理健康發展。
家庭和學校、社區預防方面:父母應加強與青少年的溝通,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形成正確的家庭教養方式,-強化父母的親職功能。學校和老師應以合理的方式正確引導學生,構建多元化、心理化教育體系,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搭建學校預防層次。還要通過社區平臺,有效改善青少年的成長環境,重塑青少年的網絡世界,與青少年在現代技術平臺上有效溝通和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