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利平
[摘要]電影《高考1977》,以一群插隊到黑龍江農場的上海知青為主人公,再現了這段改變中國命運的歷史。從電影里各個人物命運的演繹,最終表達了恢復高考比高考本身更為偉大這一主題。而這正表明了制度倫理化對一個社會的重要性,就是說一個讓大多數人認可的制度、一個具有人性的制度才是一個好制度,才是一個可以推廣的制度,本文就從這一角度來闡述。
[關鍵詞]制度;制度倫理化;公平
上海電影集團新片《高考1977》,以一群插隊到黑龍江農場的上海知青為主人公,再現了這段改變中國命運的歷史。在那個意義非凡的年份的夏秋之際,高考制度的變革讓在苦中作樂的環境中幾乎麻木的他們看到了希望。從電影對各個人物命運的演繹,最終表達了恢復高考比高考本身要偉大得多的這一主題。剛剛復出的鄧小平力挽狂瀾。強力恢復高考,時不我待地決定在當年年底舉行考試,成就了中外教育史上的一個空前絕后的特例。1977年因為恢復了高考,改變了當年幾百萬以及幾代人的命運,重新開放的高考為無數人生命轉折提供了巨大的歷史契機,將數以十萬計的年輕人從水深火熱的知青生涯中拯救出來。從中可以看出制度公正的意義所在。本文就從這一角度來談談制度的倫理性對于一個社會的重要意義。
一、制度和倫理精神的辯證關系
社會轉型時期一些重大社會現象已不再是道德層面的問題,而是一個制度層面的問題了。鄧小平同志曾經說過:“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這些方面的制度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可以說,解決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制度本身,這就首先需要解決制度公正的問題,也就是制度倫理化的問題。
制度是一系列相互聯系的行為規范的集合,在許多活動領域,人們都可以通過建立制度來約束彼此的行為。因此,制度廣泛存在于人的各種活動領域,例如: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經濟制度等。然而,任何制度的產生都不是偶然的,歸根到底,一定的制度總是由一定的生產力狀況所決定的。但是,生產力并不會自動產生制度,就社會的基本制度而言,一定的生產力水平只是規定了社會形態的基本性質,從而規定了與這一社會形態相適應的社會制度的基本性質。石器時代不可能產生文明的社會制度,同樣,青銅器時代也不可能有民主體制,“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義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但以封建主義為首的社會制度并不是手推磨自然產生的,蒸汽磨也不可能“磨”出一個資本主義制度。從生產力的客觀要求到現實的制度產生,是一個由可能性變為現實性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人的主觀意識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一定的制度并不是人的物質生產活動的自然結果,而必須經過受一定的生產力狀況所制約的人的倫理精神的觀照。所謂倫理精神,是指當下實踐主體對自己所處的各種社會關系所作的“應該如何”的價值判斷和基本的價值取向。倫理精神是時代精神的核心成分,對制度的形成和安排起著重要的制約作用。制度之所以必要,是因為它能使實踐主體避免實踐的隨意性、盲目性和實踐結果的不可預測性,即表達了主體對實踐的過程和結果的“應該如何”的判斷和要求。因此,任何制度都要以一定的價值認識、價值判斷和價值取舍為前提,都要以一定的倫理精神為底蘊。這也就是馬克思所說的人以實踐精神把握世界的方式。要想使人們在一定的實踐基礎上所形成的“應該如此”的精神需求(如公正、平等、人道、秩序)變為實實在在的客觀現實,就必須用制度的形式將這種精神需求實體化和結構化。
二、倫理與制度結合的內在基礎
制度與倫理原本就有著親緣關系,起源上同根同源,內容上相互滲透,功能上相互支撐,特點相異而又義理相通。正因為如此,才使得基本倫理觀念得以充當制度的道德基礎,也才使得一部分倫理規范得以納入制度體系。它們的內在基礎可以從以下兩方面來看:第一,倫理與制度具有內在同質性,這就決定了制度有可能介入道德領域,并對人們的道德行為加以強制性規范,使社會結構日趨穩定。這種同質性具體表現為:第一,制度和倫理有其發生發展的共同基礎。馬克思經常從認識論的角度表述制度的本質,認為制度只不過是服從人類理性的自然規律和社會規律,是人的行為本身必備的規律,制度不應是主觀觀念和權力意志的任意構造,而是客觀事實的綜合表現。制度的本質及其內在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以制度形式確認和反映社會物質生活的真實內容和發展規律。倫理也是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首先是經濟條件決定的。具體地說,人對自身和他人行為進行道德評價,目的在于判別行為的善惡。在現實社會中,善惡并非抽象的原則,而是依據人們的利益來確定的。“‘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而利益取決于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首先是人們在一定生產體系中的地位,即人們生存的經濟關系和經濟條件。因此倫理雖然是和利益直接發生聯系,利益的能否實現制約著人的道德情感,但是從根本上說,倫理和制度一樣,它的存在和發展狀況只能是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真實內容和發展規律的反映。第二,倫理與制度的本質作用相同。倫理和制度作為同一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采取何種手段或表現形式,歸根到底,二者共同發揮著調整人們行為、規范社會關系和社會生活的作用。這一相同的本質作用決定了二者在具體內容上的一致性。道德所反對或許可的,制度往往亦相應地禁止或許可。從形式上看,制度規范是一種強制性的規范,倫理規范則是非強制性,非制度化的,但就實質內容而言,二者都是社會規范文化的主體,都是適應人類社會生活而產生的,對維系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通過二者的設定,社會關系和社會活動會朝著人類所需要的價值方向發展。
第二,制度與倫理具有相容性,即相互滲透。相互滲透的含義有二:一是指制度中滲透的善惡評判性;二是指倫理具有制度性。制度原來沒有什么善惡評判,它只是隨著人類的進化而出現的一種社會控制活動。但由于倫理道德作為人類社會中一種特殊的理性生活,幾乎和人類歷史一樣久遠,這就使得制度這種社會控制活動從一出現就滲透著善惡評判性。因此,道德這一不同于自然科學知識的行動智慧,在人類行為中既實行著自己的準則體系,又使制度的倫理性在實踐中有了更為深刻的存在。這在我國歷史上有充分的佐證。中國倫理歷來與政治融為一體,在傳統社會中發揮著巨大的潛在力量,政治手段往往就是倫理手段,制度規范往往就是道德規范。仁義禮智信,究竟是政治、是道德還是文化?它歷經千年而積淀為一種民族的傳統道德文化,在中國傳統社會中發揮著極強的社會整合作用。中國文化亦被稱為政治倫理型文化。
倫理的制度性是指道德存在于社會基本結構并通行于社會制度如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法律制度當中。道德具有制度性由來已久,如孟子所言的“仁政”,這“仁政”
便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倫理體系的核心。在漫長的農業社會里,制度性的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雖然有其特有的適用對象和范圍,其絕大多數卻要么是與人們日常的道德原則和規范直接相重疊,要么其基本精神是直接相同的。“三綱五常”“忠孝節義”,既是人們日常生活的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同時也是社會政治制度的精神核心,是貫穿于全部的政治制度、政府組織機構以及政治活動中的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
三、制度倫理化的社會意義
制度的倫理化是指倫理化了的制度,亦指制度的合倫理性,合道德性,它是人們從既定制度的本質規定和運作框架中引出道德價值和道德規范,或者把倫理道德作為一個尺度和標準對一定制度做道德評判,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研究社會問題的基本方法。
影片中孫海英扮演的農場革委會主任老遲,是個沒文化的大老粗,他講組織原則、講黨性、講立場。老遲因為擁有公章而成為一個位于權力巔峰的人,一枚公章,它是組織與權力的象征,在那個年代,一切個人命運都取決于這枚公章,一個人的生老病死、穿衣吃飯,每一個與活著相關的細節都必須蓋上相當于組織認可的公章。離開了公章,一個人就如同被剝奪了生的權力。對于農場知青來說,他不是別的什么,而是掌握知青生殺大權的上帝。當然老遲最后轉變了,從一個鐵石心腸的工農干部,變成了一個“肩起命運的閘門,將年輕人放到光明中去”的勇敢的父親。是什么使他發生了如此大的改變呢?是被打成歷史反革命的陳甫德,一個為女兒不惜以身犯險,為了女兒高考可以私刻公章,冒充國家干部的父親和以強子為代表的一幫渴望改變命運的青年改變了老遲。當然更重要的是老遲心底的那份善良改變了他。
從老遲前后思想瞬間巨大的轉變,可以折射出制度倫理化的社會意義。因為一個制度是否能體現大多數人的需要,要看它是否能夠引導人們認同自己的行為。由此可以看出制度倫理化可以有效應對制度設計的挑戰,當前,制度設計面臨著重大挑戰:一方面,我國當前政治體制大大滯后于經濟發展,制度的設計如何適應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其必要條件就是必須進行倫理的考量;另一方面,政治領域中權力腐敗現象有愈演愈烈的趨勢,實踐證明,教育引導不是萬能的,靠法律約束也是不夠的。現實迫使我們從更本源的問題上來思考問題,這就是制度和體制問題。制度是影響現代社會和現代人生存的重要資源,是支配現代社會的根本而又優先的力量。但不論是從人類社會的發展來看,還是就我國現狀來說,制度化并不一定就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有些制度能引導社會向善,有些制度可能是無濟于事,有些制度甚至是脅迫人們從惡。制度的雙刃劍作用表明,制度在設置、安排以及運行過程中必須進行倫理考量,而制度設計的邏輯起點要建立在倫理的基礎之上,從而使制度具有道德的合理性和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