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經濟被金融海嘯波及之時,這位被稱為“經營之神”的中國人,其成功經驗之精華尤顯啟發價值。
今年10月15日辭世的臺灣塑料大王王永慶,被世人譽為華人經營之神。
王永慶小學畢業就輟學,從嘉義開米店出發,開過磚廠,做過木材生意,后來從事塑膠發大財,從新臺幣200元的成本發展到資產近3萬億元新臺幣,去年創下營收總額新臺幣1兆9674.38億元、資產總額2光4623.97億元佳績,成為臺灣最賺錢的企業集團。在福布斯雜志公布的2008年全球億萬富翁排行榜上,王永慶以91億5500萬美元排名第178位。
王永慶的創業傳奇,真可謂傾筆難盡,萃取其成功經驗之精華,最經典的是兩條。這兩條對于面臨世界金融海嘯的經營界人士,尤有啟發價值。
經營行業辯證取舍:永立”朝陽”市場潮頭
王永慶書寫經營傳奇,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精于選擇經營行業,他總是辯證地處理取與舍的關系,無論選擇何種行業,標準都是:一定要在最好的時機進入,也一定要在市場飽和前退出。
王永慶1916年出生于臺北茶農家庭。童年成長在極度貧苦和艱辛的境況中。15歲那年小學畢業,先到茶園做雜工,后到臺南嘉義一家小米店當了一年學徒。第二年,王永慶做出人生中第一個重要決定,開米店自己當老板,啟動資金則是父親王長庚向別人借來的200元錢。
16歲的王永慶并不知道自己具備經營才能,他只希望可以賺錢養家。但從他后來的回憶和講述中,儼然已經顯現了一個營銷天才的雛形。由于競爭激烈,他想到了以最貼心的服務勝出。他不定時到客戶家“巡視米缸”,將估計能食用的天數記在冊子上,等到客戶即將用完的時候,即送米再度拜訪。取得許可后,把舊米先倒出來將米缸擦拭干凈,再將新米倒入,然后再把舊米倒在上面。王永慶以服務打響知名度,他的店成為當地業績最好的米店。
幾年下來,米店生意越來越火,王永慶籌辦了一家碾米廠,碾米廠的發展為他快速地實現了個人資本的原始積累。
靠著賣米闖出名號,王永慶引起當時積極籌備工業的臺灣地方官員的重視,鼓勵他加入塑化工業。當時,與他同時獲得政府鼓勵的還有其他企業家,然而,只有王永慶看到這是一個新興的行業,挑戰性大,但未來的成長性很大,他果斷地于1954年籌資創辦臺塑公司,1957年建成投產。靠“堅持兩權徹底分離”的管理制度,臺塑集團發展成為臺灣企業的王中之王,下轄臺灣塑膠公司、南亞塑膠公司、臺灣化學纖維公司等9家公司,在美國還經營著幾家大公司。其資本額在1984年就達45億多美元,年營業額達30億美元,在世界化學工業界居“50強”之列。
此后,王永慶審時度勢,舍棄了茶、米行業,又進軍石化業、環保業和健康產業,一次次地成為開辟朝陽產業的領軍人物。
從茶到米,從塑膠到醫療,王永慶也一步一步走過了91年的歲月,正好是臺灣從農業邁向工商業社會的縮影。
談到自己成功的經歷時,王永慶不止一次地說,取合的學問一直是他在商業和人生上最大的功課。
經營策略避熱就冷:經濟不景氣時投資擴產在商界,王永慶被稱為“經營之神”,這幾乎是人類能想像出的對企業家的最高評價了。而此前,這樣的榮譽只屬于另一位同樣杰出的企業家——日本松下的創始人松下幸之助。他們的共同點在于,同樣是白手起家,更重要的是他們在經營上都具有無人能及的智慧。
松下幸之助在1922年時提出了“改良舊產品、規模生產、降低成本、低價出售”的經營策略,這讓松下一舉成為同行的模仿對象。王永慶在剛創立“臺塑公司”時,也推崇“規模生產,降低成本”的經營策略,這讓他度過了創業最初的困難時期。
然而,與日本的“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相比,中國的“經營之神”王永慶卻有一條超越,那就是越是經濟不景氣的時候,越敢于投資擴產。臺塑創辦后不久,就遇上了全球經濟不景氣周期。有一段時間,全公司一個月才賣出去1噸聚氯乙烯(PVC)。由于臺灣的企業界對他的產品沒有信心,造成了臺塑產品大量積壓滯銷。可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王永慶毅然決定進行第二次擴產。
擴產之后,臺塑的月產量提高到了1200噸,而在產量激增后的直接結果是:臺塑PVC的成本大幅降低.從而在根本上解決了臺塑的銷售問題,使企業步入了快速成長長的通道。
后來,談起這一決策的考慮時,王永慶說:“經濟不景氣的時候,可能是企業投資擴產的最佳時機。因為凡是在經濟低迷的時候,也是考驗企業‘體質的最佳時期。在這樣的‘危難時刻里,只有堅強的企業家與創業者才能生存下來。而在解決了生存問題之后,聰明的企業家就需要做一些有效又有前瞻性的投資計劃,以便獲得先發優勢,化危機為契機。同時,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進行投資擴產所需的建設成本也比較低,擴產又是降低成本的重要方法之一。并且,由于經濟的發展總是遵循一定的周期規律,所以如果在經濟不景氣之際建設一家新的工廠,通過一兩年的建設之后,經濟肯定又會在逐漸恢復中,這樣就正好可以趕上好時機了。”
后來的發展實踐表明,王永慶的這一決策是十分正確的。經過投資擴產,臺塑的經營門類不斷增加,產品內容包括塑膠產品、纖維制品、精密化學工業用品等,涉足電子原材料、重工機械、鋼鐵、發電等事業。在石化工業領域,建立起從原油進口、運輸、冶煉、裂解、加工制造到成品油零售完整的產業鏈。50多年后的今天,臺塑集團已經成為臺灣最大的民營企業集團,資產總額近3萬億新臺幣,并進入全球化學工業的前50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