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巖
中國人民解放軍1955年評授軍銜的工作完成以后,總干部部于1956年2月1日向中央軍委寫出《評銜工作總結》報告,所附“評銜工作總結各種統計表”之“已評定軍銜的婦女干部職務與軍銜級別對照統計表”顯示,在全軍軍事行政和技術干部中,女性被授予準尉以上軍銜者只有4665名,占當時準尉以上該類授銜人數的0.817%。這個比例極低,可用“寥若晨星”來形容。在這4000多名女性軍官中,包括:校官43名,其中大校1名、上校1名、中校7名、少校34名;尉官3874名,其中大尉143名、上尉283名、中尉797名、少尉2651名;準尉748名。

解放軍第一位女將軍李貞少將,屬于政治軍官,不歸總干部部管轄,故未包括在上述統計數字之內。不過,政治軍官中授銜的女性比例,較軍事行政和技術軍官更低,因為一般的政治軍官按當時政策的規定,是不在授銜范圍之列的,假如把政治軍官計算進去,全軍女性授銜的比例還會降低。
是什么原因造成1955年女性軍官獲得軍銜稱號者寥若晨星的呢?據筆者考察,這種現象不是一時間偶然出現的,而是20世紀50年代全軍評授軍銜前,在解放軍內部所發生的一系列情況以及受蘇聯紅軍的影響而形成的。
1∶22——兩個歷史時期解放軍女將軍的數量差距
1988年新軍銜制實施后的第一個“三八”婦女節,聶力等5位新一代女將軍集體拜訪了第一次授銜時獲得少將軍銜的李貞。我們從“新老女將軍,兩代軍中花”的歡聚中,可以看到解放軍女性軍官在榮獲軍銜稱號問題上的今昔差別:李貞是解放軍1955年至1965年首次實行軍銜制10年期間涌現出來的唯一一位女性將軍;聶力等5人是1988年新軍銜制實施后的首批女將軍,到1998年新軍銜制實行后的10年中,解放軍女性將軍已經達到22人。1∶22的大幅度比差,說明兩次軍銜制在女性軍官授銜政策上存在著較大差異。為使讀者對兩次女性授銜政策上的差別有個感性認識,特將比例數中兩代女將軍的名單予以開列。
李 貞:1908年生,1927年參加革命,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時任解放軍防空軍政治部干部部部長。
聶力:1930年生,1960年參軍,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1993年7月晉升為中將軍銜。1988年時任國防科工委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
廖文海:1934年生,1950年參軍,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時任解放軍總醫院副院長(后任院長)。
胡斐佩:1930年生,1950年參軍,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時任解放軍洛陽外國語學院副院長。
吳曉恒:1932年生,1950年參軍,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時任解放軍第一軍醫大學副校長。
李希楷:1932年生,1950年參軍,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將軍銜。時任解放軍第三軍醫大學副校長。
趙織雯:1935年生,1951年參軍,1990年7月由大校晉升為少將軍銜。時任解放軍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
彭鋼:1938年生,1959年參軍,1991年6月由大校晉升為少將軍銜。時任總政紀檢部部長、軍委紀委副書記。
喬佩娟:1932年生,1947年參加革命工作,1991年6月由大校晉升為少將軍銜。時任解放軍藝術學院政委。
賀捷生:1935年生,1950年參軍,1992年7月由大校晉升為少將軍銜。時任軍事科學院百科部副部長(后任部長)。
鄧先群:1935年生,1959年參軍,1993年7月由大校晉升為少將軍銜。時任總政治部群工部副部長(后任部長)。
王曉棠:1934年生,1952年參軍,1993年7月由大校晉升為少將軍銜。時任八一電影制片廠廠長。
鐘玉征:1930年生,1950年參軍,1993年7月由專業技術大校晉升為專業技術少將軍銜。時任解放軍防化指揮工程學院教授。
晁福寰:1942年生,1965年參軍,1994年7月被授予少將軍銜。時任軍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
姜天寶:1944年生,1974年參軍,1994年7月由專業技術大校晉升為專業技術少將軍銜。時任沈陽軍區政治部八一體工大隊女子籃球隊主教練。
邵 華:1938年生,1966年北京大學畢業,1995年由大校晉升為少將軍銜。時任軍事科學院百科部副部長。
王淑蘭:1942年生,1996年7月被授予少將軍銜。現任軍事醫學科學院科技部部長。
楊俊生:1943年生,1961年參軍,1996年7月由大校晉升為少將警銜。時任武警科技開發部主任。
邱愛慈:1941年生,1964年參加工作,1997年由專業技術大校晉升為專業技術少將軍銜。時任總裝備部西北核技術研究所總工程師。
朱鳳蓉:1942年生,1968年參軍,1997年由專業技術大校晉升為專業技術少將軍銜。時任解放軍核試驗基地工程師。
王曉鐘:1967年參加工作,1971年參軍,1997年由大校晉升為少將軍銜。時任解放軍總醫院副院長。
謝彬:1943年生,1998年由大校晉升為少將軍銜。現任總后勤部政治部副主任。
徐莉莉:1952年生,1964年參軍,1998年由海軍大校晉升為海軍少將軍銜。時任海軍后勤部政委。
統計數字是歷史的記錄,它見證了不同歷史時期的不同政策。兩個10年間所誕生的兩組數額懸殊的女將軍,表明解放軍中新一代女軍官比老一代女軍官要幸運得多。我們在為新一代軍中女性慶幸的同時,拂去歷史的塵埃,看看半個多世紀前造成軍內授銜女軍官稀缺的原因到底是怎么回事吧。
由下而上出現的“讓女人走開”現象
有位軍事家說:“戰爭從未讓女兵走開,現代戰爭越來越多地給予女兵青睞與微笑。”中國人民解放軍從建軍開始,到1952年3月全軍建立等級制度以前,在任職使用和評定級別待遇等方面,男女平等。在全軍十幾萬名女性軍人中,有5萬多人被評定為副排級以上干部級別。但是,從1952年下半年開始,情況逐漸發生了變化。1952年7月11日,總政治部在《關于整編中婦女干部處理的辦法》中指出:“在此次整編中,有些地區和單位由于編制緊縮,組織變動,將婦女干部大批調出,未獲得妥善處理,因而使婦女干部情緒波動很大。”這表明,此時婦女干部在軍隊的某些地區和單位中出現了大批量的“下崗”問題。
這時,總政治部的態度還是一如既往,認為“此事確應引起注意”,要求全軍正確對待婦女干部的培養和使用問題。強調,“我軍婦女干部與新參軍的女知識分子為數甚大,且不少的已得到相當鍛煉和改造,并具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因此必須對其培養與教育,在整編中分配以適當工作或學習,使其各得其所”。總政治部在文件中,鄭重地提出保留婦女干部的五項具體辦法,要求全軍“研究執行”。
然而,在中央軍委于1953年1月發出《關于實施軍銜制度準備工作的指示》后,總政治部的態度逐漸發生了變化。1953年6月2日,總政治部在《關于今后部隊婦女同志工作問題解釋要點》中指出:“為著適應部隊正規化現代化建設的要求,在執行新編制后,婦女同志除適應于軍隊工作的仍留在部隊工作外,凡不適宜于軍隊工作的將有計劃有步驟地轉至地方工作或學習,少數既不適宜于軍隊工作又不能轉業就學者,則將復員或按家屬待遇。”
總政治部在文件中認為,女同志不適合大量留隊工作的主要原因是“現代化國防軍建設”。文件說:“在正規訓練中,軍事生活緊張,工作和紀律要求嚴格。一切部隊人員并要根據部隊任務的需要隨時調動,特別是今后的戰爭是機械化的戰爭,是各兵種協同作戰,在遂行戰斗中與工作上所要求的速度和準確性與過去是不同的,戰爭將是異常緊張和猛烈的,非有健強的身體,是不能擔負現代戰爭的嚴重任務。而一般的婦女同志,由于生理、生育等方面的關系,使其難于適應軍隊的這些嚴格要求,已經不應該再勉強大量留在部隊。”文件特別針對廣大婦女干部想不通的情緒說,這“不是對婦女同志有任何歧視思想或不平等待遇,而且正是愛護和照顧女同志”。
總政治部的文件聯系到軍銜制問題時說:“有的婦女同志關心軍銜……實行軍銜制度,是軍隊正規化現代化建設的一項重要措施,其基本目的在于嚴格軍隊紀律,鼓勵干部上進,加強軍隊的戰斗力,不能看成是對參加革命斗爭的一種報酬。”文件為了淡化女同志對軍銜問題的關注,有意回避了軍銜在榮譽方面的功能。

總政治部上述文件頒發之后,中央軍委和相關部門接著又下發了幾份有關文件,對女同志離開部隊的問題接連進行補充部署。計有:1953年7月10日,中央軍委《關于處理婦女同志轉業及調整婦女同志工作的補充指示》;9月3日,中央軍委《對于在執行〈關于處理婦女同志轉業及調整婦女同志工作的補充指示〉中的幾個具體問題的答復》;11月28日,總政治部、總干部部、總后勤部《復示華東軍區關于部隊婦女同志入地方學校的幾個具體問題》等。
中央軍委在7月10日的《補充指示》中,還規定了“處理婦女同志的分工問題”,政治干部由政治部門負責處理,軍事行政技術干部由干部部門負責處理,班以下婦女人員由軍務部門負責處理。并規定三部門實行“聯合辦公”制度,“解決處理中的問題”,實際上等于成立了“處理婦女工作人員辦公室”。
以上這些情況說明,在解放軍正式授銜前夕,“讓女人走開”的現象即已開始由下而上地出現,并非是1955年授銜時才突然發生的事情。
正式頒布限制女同志留隊和授銜范圍的決定
1955年1月,國防部發布《關于處理和留用婦女工作人員的決定》,用十分強硬、沒有任何商量余地的語氣,甚至不顧內容前后重復而反復強調的筆法,硬性規定了婦女工作人員“脫軍裝”和“不授銜”的問題。其內容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
一、作戰部隊除醫務人員外,其他崗位一個婦女都不能留用。《決定》規定:“軍、師及以下機關、部隊,除師屬衛生營外,不論何種職務,一律不得留用婦女工作人員。”
二、省軍區系統和后方機關的婦女一般改為職員。《決定》規定,“省軍區及其以上的機關和后方機關,只在下列各種職務內可酌情留用婦女工作人員”,但“一般應作為工薪制職員”。
1.醫院和衛生機關的醫務人員;
2.各軍事、技術、業務學校的專科教授、教員;
3.各技術部門的工程師、技師、技術員;
4.文工團的演員,廣播收音員,翻譯,專業性的會計,統計、繪圖、測繪人員,文件掌理員及檔案、圖書、文印、打字人員。
三、留用的婦女干部中只有五種職務可以授銜。《決定》對留用婦女干部中的授銜問題,作了這樣的規定:“只對擔任醫院正副院長、軍醫、助理軍醫或工程師、技師職務的婦女工作人員,在實行軍銜制時,可授予軍銜。”
四、對五類婦女工作人員規定了嚴厲的處理辦法。《決定》規定:
(一)除師屬衛生營外的軍、師及其以下的機關部隊中,“不論擔任何種職務的婦女工作人員,應一律調離部隊,分別按轉業或復員處理,并限于1955年6月底以前處理完畢”,“期限滿后未處理完者停發薪金”。
(二)在省軍區及其以上機關和后方機關擔任上述職務,“因工作需要不能調離者,應一律改為工薪制職員,其工薪標準另行規定”。
(三)未擔任編制內職務或因病休養的女同志,“均應作復員處理,并限于1955年3月底以前處理完畢”。

(四)雖擔任編制內職務但不在上述任職規定范圍內工作的女同志,“均應作轉業或復員處理,并限于1955年底以前處理完畢……1955年12月31日止仍未處理完畢者,一律停止供給”。
(五)應當復員而無家可歸的女同志,1955年3月底以前尚未處理完畢者,“可暫由軍隊按老戰士標準供給,但至遲應于1955年底以前處理完畢”。
五、關閉了各部隊自行招收女性入伍的大門。《決定》規定,“今后非經軍委批準,任何部隊、機關、學校,不得再吸收婦女同志到軍隊服務”。
婦女干部授銜政策的最初制定和兩次修訂
總干部部根據最高決策層關于“1955年在全軍實行軍銜制度”的決定,于1955年1月12日公布了解放軍《評定軍銜的工作計劃》。根據《計劃》的安排,1955年1月至4月,中央軍委和總干部部頒發了三份文件,在每份文件中都無一例外地涉及到婦女干部的軍銜問題。
1月23日,中央軍委頒布《關于評定軍銜工作的指示》。《指示》第三條第五款為婦女干部授銜規定的條文:“婦女干部,在軍隊編制序列內擔任醫院正、副院長,軍醫,助理軍醫或工程師、技師職務者,授予軍銜。”
2月19日,總干部部頒發《關于軍銜獎勵工作的幾個問題的補充規定》。下達此《補充規定》的背景是,各單位在執行軍委1月23日《指示》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具體問題,經總干部部向軍委請示同意,對各單位提出的一些問題作了進一步的明確。其中對婦女授銜政策作了一些調整:一是曾任醫院正、副院長等可授銜的五種職務,“后因工作需要改任技術行政領導工作,如衛生部門的處長、科長、助理員,醫院之科主任、門診所長”;二是“其他技術部門,具有技師業務水平的技術員,目前工作稱職者”,亦可授予其軍銜。
4月1日,總干部部再次頒發《關于評定軍銜工作中若干具體問題的補充規定》。根據各單位提出的問題,將婦女干部授銜的范圍第二次作了適當擴大,《規定》列了可擴大授銜范圍的人員為五種,其中第一種是重復了2月19日的規定,其余四種是:
一、軍醫人員中的門診所長、醫院科主任、護士長、司藥和各技術業務部門中具有技師業務水平的技術員;
二、與軍醫人員職務相類似的獸醫人員,如獸醫、助理獸醫等;
三、曾經專業學校畢業,現任專門技術性職務,如雷達學校畢業之雷達技術員,測繪學校畢業之制圖員、計算員,炮兵技術學校畢業之檢驗員和任技術工作之助理員,以及由地方各高等學校畢業在部隊任各種專業的技術員;
四、我軍各專業學校已參軍評級的教員、助教,和經各專業學校訓練畢業,分配任助教和研究員者。
總干部部重新頒布婦女干部的授銜規定
1955年初,在中央軍委和總干部部對婦女干部授銜政策前后作出三次規定后,各單位在軍銜的評定當中還是不斷提出問題,在10月1日全軍開始授銜前夕,總干部部經請示軍委批準,于9月6日重新頒發了《關于婦女干部評定授予軍銜問題的規定》。從領導機關對同一個問題反復下達“規定”可以看出,當時婦女干部的授銜問題,確已成為比較棘手且上上下下都很關注的焦點之一。
《規定》說,“關于婦女干部評定、授予軍銜問題,自總干部部1955年4月《關于評定軍銜工作中若干具體問題的補充規定》發下后,各部又提出一些具體職務,請示是否評定授予軍銜……經請示軍委同意,作如下規定”,并說明,“以往有關規定與本規定有抵觸者,均按本規定執行”。
一、現任醫院正、副院長,軍醫、助理軍醫,獸醫、助理獸醫,司藥、藥物檢驗員,工程師、技師等職務,或原任上述職務,后因工作需要改任技術行政領導工作(如在衛生部門或其他技術部門任處長、科長、助理員等職務)者,均評定、授予其現役軍銜;如改任非技術性的行政職務者,則均不授予軍銜。
二、凡經大學和相當大學之專科學校畢業(或雖未畢業,但現有學術水平與已畢業者相等),現任我軍各專業技術學校教員、助教者(如兵器、機制圖和高級物理、化學、數學等教員、助教),如政治純潔,適合在軍隊長期工作,并已參軍和評級又符合授予軍銜條件者,均評定授予軍銜;若未參軍或參軍未評級者和在其他各院、校、預校、文化速中擔任物理、化學、數學教員、助教者,均不授予軍銜,仍為工薪制職員。
三、凡經大學和相當大學之專科學校畢業(或具有同等學術水平者),現在我軍擔任編制軍銜范圍內專門技術性軍官職務者,如各專業的研究員,技術員,助理員等,若政治純潔,適合在軍隊長期工作,并已參軍和評級又符合授予軍銜條件者,目前均可評定授予軍銜(各業務部門應注意逐漸調整以男同志接任上述職務),如擔任非技術性或一般技術性職務者,則不授予軍銜。
四、除任上述二、三兩條所列職務,并需經過大學、專科畢業(或具有同等學術水平)者,可授予她們軍銜外,對任較易培養的一般性技術職務(如測繪局的女制圖員,軍械部的駐廠女檢驗員),且不需要有大學、專科畢業的學術水平者,均不予評定、授予其軍官軍銜,向她們進行教育,說服其改為工薪制職員。因如授予她們軍官軍銜,不僅面大、數量多,且影響尚在部隊和已轉業的經過長期革命斗爭鍛煉的婦女干部。只授予她們而不授經過長期革命斗爭的婦女干部,顯然不夠合理。
五、凡現已改為工薪制職員者,雖尚符合上述授銜條件,也不必再予評定、授予軍銜,以免反復動員,增加工作中的困難。
以上就是人民解放軍1955年女性軍銜“少得可憐”局面形成的基本過程、基本原因。即:從1952年部隊整編始,到1955年9月總干部部頒發《關于婦女干部評定授予軍銜問題的規定》終,決定了全軍10多萬名女官兵去留和授不授軍銜的命運。《彭德懷傳》第27章中說,“實行軍銜制的過程中,對彭德懷不滿意的,是一部分婦女工作人員,30多年以后,仍有人悻悻然”。“悻悻然”者,當然是上述被限令在一定時間內轉業、復員、當家屬、改工薪制職員的數萬名女同志。1959年廬山會議后,這些女性中的很多人,把1955年女同志被調離問題與“批彭”聯系起來,要求“落實政策”。按照中央軍委的決定,從1960年開始,有些紅軍時期入伍的女同志陸續被收回部隊,分配了軍官職務的,授予軍銜;不能工作的,恢復軍隊級別,由軍隊按離休干部供養。然而,抗日戰爭以后入伍,為軍隊建設同樣貢獻了力量的更多女同志,只能是遺憾地與軍隊永久地說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