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燁
網絡文學作為一個現實的文學存在,已不可阻遏和不可回避。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論及當下文壇‘三分天下的基本格局,即以文學期刊為陣地的傳統文學或主流文學,以出版營銷為依托的圖書運作或市場文學,以網絡信息為平臺的網絡文學或新媒體文學。
無論是從1995年的“水木清華”網站建立BBS算起,還是由隨后的“榕樹下”文學網站的登場亮相算起,依托于互聯網、生成于文化、文學網站的網絡文學,迄今已有10年多的發展歷史了。但是,有關網絡文學發生與發展的整體考察與走勢跟蹤,在文學批評與研究領域里卻難得一見。究其原因,一是具體從事網絡文學的人們比較缺乏宏觀把握與理性梳理的功力,二是主流文學批評領域里的人們又對網絡文學缺乏切實的了解,甚至缺乏應有的熱情。因此,在這樣兩不相顧的情形之下,有關網絡文學的宏觀考察與深度審視,就這樣被擱置起來了。身處主流文壇又長期關注網絡文學的馬季,給我們及時彌補了這個不應有的空缺,他積多年來對于網絡文學的觀察與追蹤,并從主流文學與網絡文學相銜接的視角,撰著了這部《讀屏時代的寫作:網絡文學10年史》(中國工人出版社2007年12月版),向人們報告了網絡文學的生成與發展,現狀與前景,矛盾與問題,把網絡文學作為當代文壇新生板塊的必要性與重要性,都更為清晰而突出地顯豁了出來。
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的異同性與互補性
我覺得最引人注目或很值得稱道的,是作者馬季在這部論著里所表現出來的嚴肅認真的學理態度與雙向交叉的研究視角。他沒有帶著什么既定的看法,也沒有預設什么先驗的立場,只是從一個研究者的身份,旁觀者的角度,去搜集信息,爬梳資訊,在占有比較充分的資料和了解全面的情況之后,再來條分縷析和論述闡說;而他的視角,也選取在了主流文學與網絡文學的交叉點上,多從傳統文學與網絡文學的比較的角度,講其異同性、互補性,這樣的一個姿態和視角,就使得這本論著在述中帶論,論中見史之中,具有了多重的價值與多樣的功用。
其一,它對網絡文學形成過程的追根究底和探頤索隱,使得這部論著首先構成了網絡文學自身發展的忠實紀錄。網絡文學并非一蹴而就,它經歷了一個由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過程。在開首第一章里,作者馬季就給人們詳切描述了它的生成之起始和成長之沿革:它最早是在海外留學生網站和臺灣網絡寫作的影響之下,由一些文學頻道、文學網站逐步演化而來,一些門戶網站的網絡文學評獎,以及一些主流作家的不斷介入,都對其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有力作用;而它自身,又經歷了由“自我游戲”到“大眾參與”的過渡,走過了“蒙面交心”和“自我表現”的階段,又由一撥又一撥的網絡寫手的探索與打造,日漸成為具有自身特點的新興文學形式與文學領域。通過這樣一個具體而微的追溯和以點帶面的敘述,網絡文學頗不尋常的發展歷史便清晰而鮮明地呈現了出來。這樣的一個網絡文學簡史,對于網絡文學領域的人們回顧過去,反思自身,對于網絡文學之外的人們走近網絡文學,了解基本狀況,都很有切實的助益。
網絡文學的內外動因及成長中瓶頸
其二,對于網絡文學的崛起和興盛,從多個角度給出了令人信服的解說。網絡文學的產生不是偶然的,它有著復合性的構成與綜合性的原因。從互聯網的受眾上說,網民們一直成幾何數字的大幅發展,而其中的文學網民也勢必越來越多,他們需要構建屬于他們自己的文學天地;從傳播形式上說,網絡的無疆界性與互動性,使網絡文學傳播迅即而廣大,使它比傳統文學更具影響力與誘惑力;從寫作和寫手的角度說,網絡文學的“無門檻”與“自發性”,既切合了文學創作“我手寫我心”的要義,又比傳統文學具有更大的靈活性與自由度;而網絡文學的文本,因為依托于網絡技術,又具有多媒體演示、超文本鏈接等特點,而這又是傳統文學所無法比擬的。在對這些網絡文學內外動因與成因的挖掘中,網絡文學自身的種種特點一一顯現,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的區別也一目了然。這在根本上也進而表明,網絡文學實際上是科技與文學發展到這個時代的必然產物。從這樣的意義上,也可以說它是應運而生,適時而來。
其三,是作者在論著中,還如實袒露了自己對于網絡文學存在問題的種種思索。網絡文學作為一種新生事物,一個新興板塊,它還處于成長過程之中,行進在完善的路途之中,因而,它自身難免還存在不少的問題,自然還面臨著不小的挑戰,在這一方面,馬季也說長論短,洞若觀火,在論著的許多章節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問題所在。比如,創作題材的相對狹窄,90%的作品都屬于類型化寫作;還有網絡文學在借助傳統出版手段以擴大影響的同時,又面臨一個在遷就和適應傳統出版與傳統文學中失去自身特點的危險;而在創作與批評的不夠平衡上,問題尤其嚴重。這樣一些問題的存在,無一不關乎網絡文學自身的健康發展,委實值得從事網絡文學和關心網絡文學的人們切實加以關注。
網絡文學是新世紀民族文化新的標志形態
在《讀屏時代的寫作:網絡文學10年史》一書之外,近年來的馬季還在一些報刊就網絡文學的發展與現狀,前景與走向等,發表了不少的文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因為對網絡文學的生成與生長有著較為長期的追蹤與比較系統的了解,他的這些意見在眾聲喧嘩之中,就顯得特別的深中肯綮,相當的豁入耳目。
比如,他的《網絡文學的現實意義》(載于《人民日報》2009年4月16日)一文,因為視野的宏闊與眼光的深邃,著意從社會與時代的巨大演變的場景與背景中來觀察網絡文學,把網絡文學看成是“更為廣泛的社會變革的有機部分”,“是民族文化心理變遷所折射出的時代精神,換句話說,網絡文學是新世紀民族文化新的標志形態,”因而由此得出的有關其現實意義的幾點看法,就顯得獨到而全面。他認為網絡文學的現實意義在于:其一,網絡文學的出現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它的時代意義已經不是傳統文學所能替代的,它具有著自己的獨立價值。其二,網絡文學的交互性和超文本特性導致書寫和閱讀方式產生變革,及其全民參與的形式,對提高民族文化素養具有積極意義。其三,作為新的文化產業鏈的開端產品,網絡文學比傳統文學更具可塑性、開放性和延展性。網絡作品——電子收費——書籍——電視劇本——漫畫和動畫——網絡游戲的機制正在逐步建立。其四,傳統文學一直以關注現實生活為己任,而網絡文學側重于對幻想世界的描述。這也是新一代作家面對變化莫測的世界做出的自然反應,比如玄幻小說、歷史架空小說、穿越小說、軍事幻想小說等等。這類小說雖然不夠成熟但具有實驗意義,其中一部分作品還涉及到“我是什么?”、“我在做什么?”、“我往何處去?”等生命本體論的若干問題,潛藏著新的文學發展空間。
網絡文學的缺點與不足是人們所經常談論的,看法也大致接近,但網絡文學的優勢與長處在那里,不同的人們看法相當紛紜,彼此差異也很大。相較之下,馬季在這一方面的看法既很中肯,又自成系統。他在《追求“每個人都能成藝術家”的夢想——盤點走過十年發展歷程的中國新興網絡文學》(載于《新民晚報》2009年5月17日)的文章中,就網絡文學的優長概括如下:一,網絡文學使作家的產生機制發生了變化。網絡作家的知識結構與身份背景千差萬別,他們的創作因此有著別樣的風情與廣闊的視野,對產生新的文學空間有強大的推動作用。二,網絡文學展現了“寫作”與“生存”的新型關系。網絡作家的“生存”體驗對于“寫作”呈現了最直接的意義,他們具有“在生存中寫作”的非功利性;而傳統作家則是“在寫作中生存”,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靠寫作吃飯。網絡文學是對作者發表、出版權的解放,實現了“每個人都能成藝術家”的平民夢想,使文學寫作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網絡文學作為一個現實的文學存在,已不可阻遏和不可回避。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論及當下文壇“三分天下”的基本格局,即以文學期刊為陣地的傳統文學或主流文學,以出版營銷為依托的圖書運作或市場文學,以網絡信息為平臺的網絡文學或新媒體文學。網絡文學“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情形,現在更是毋庸置疑。目前的網絡文學不僅與傳統文學分離、并立,而且還呈現出方興未艾的情形,大有在未來的發展中后來居上的勢頭。但總的來說,有關這一新興文學板塊的狀況與內情,我們因為關注不夠,了解無多,使它在總體上與傳統文學沒有形成必要的互動和良性的互補。正是在這樣的一個意義上,我比較看重馬季有關網絡文學發展的評論著述與研究心得,并希望這只是我們高度關注和加強研討網絡文學的一個前奏與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