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日來,網絡上最雷人的事件,應首推“艾滋女”事件,其波及面之廣,涉及人數之多,為害之烈,令人震憾。
十月十三日,網絡上名為“德利”的博客里,博主“閆德利”自稱患有艾滋病,曾與二百七十九名男性有過性接觸,并一一公布他們的姓名和電話號碼。這個“閆德利”還大言不慚地說:“我的人生既然爛了,那就要爛出名氣!”網上的點擊,達四十多萬人次。
這真是驚心動魄的大事啊。一個“艾滋女”與二百多名男性有過性接觸,他們又與各自的妻子、女友有過親昵行為,以此類推,這種病毒將擴展到多大的范圍,則不可預測了!
一石擊起千層浪,加上網絡、報紙的推波助瀾,鬧得人心惶惶。與之有關的家庭、單位更是“滿城風雨近重陽”,一片危機四伏。“艾滋女”的故鄉河北容城縣,一剎時成為新聞的“焦點”,縣委宣傳部長王志乾說:“網絡對現代社會影響巨大,我們應該第一時間從思想上重視這些信息。”
作為真實的閆德利,經有關權威醫療部門檢測:抽血,接受HIV抗體檢驗,結果為陰性,也就是說她未患艾滋病。又經立案偵查,于十月二十一日,容城公安局在北京市宣武區某住宅小區,將所謂容城“艾滋女”事件的始作俑者楊某抓獲,并以涉嫌誹謗罪將其刑事拘留!
楊某系北京人,已婚,于去年三月與在京打工的閆德利相識,并同居。今年六月,閆德利提出分手,楊則死皮賴臉不予答應,并百般糾纏,散發他們的私密照片,并配以誹謗文字,然后又以“閆德利”的名義開設博客,偽造“艾滋女”事件及有關惡毒信息。
楊某這樣的卑鄙小人,理應受到輿論的譴責和法律的制裁。他作為一個已有家室的人,再與未婚的閆德利同居,已屬一種道德的淪落,他對原有的家庭造成了巨大的傷害,這是不爭的事實。而當閆德利提出分手,楊某則死纏硬拽,使出種種“下三爛”的手段,這就連一個男人的自尊都喪失殆盡了。更為狠毒的是,冒用女方的名義開設博客,并以“艾滋女”的名義,偽造和公布與之有過性接觸的男性名單及電話號碼,以發泄心頭之恨。
楊某與女友之間的私密照片,屬于他們共同的隱私,任何一方都不能公之于眾,否則就有違最基本的道德水準,也侵犯了另一方的隱私權。同時,即便閆德利真的患有艾滋病,需要的是同情和采取積極的治療措施,擅自公開發布這種信息,無異于雪上加霜,乃是令人發指的殘忍了。何況,閆德利并無此事,那就更為卑劣了,以誹謗、中傷、造謠,顯露了楊某人性中丑惡的一面,為一己之私,欲陷女友于死地。楊某的令人唾棄處,是假造“艾滋女”事件,使這兩百多個男性的家庭以及他們的同事、同學、親人都處在一片驚亂之中,互相指責,彼此猜疑,人人自危,生發出莫名的仇恨與警覺,造成了社會的不安定,破壞了和諧的社會風聲,其罪不容赦。
更值得警惕的,是我們的網絡傳媒,為了贏得更高的點擊率,往往以獵奇求異、嘩眾取寵為手段,一有風吹草動,便全力以赴,不作深入調查,不明辯是非曲直,以訛傳訛,小事化大,假事成真,造成了極不好的影響。在十月十六日,也就是“艾滋女事件發生的第四天,就有多家媒體予以報道;某新聞網的報道,據統計被至少三十余家網站轉載。
網絡的“雙刃劍”作用,不容低估。由此再一次讓人們思考關于網絡實名制、網絡道德等諸多方面的問題。網民必須光明正大,襟懷坦白,行不改名,坐不改姓,敢于對自己的言論負責,而不是提著兩把板斧剪徑偽稱“李逵”的李鬼。而網絡也必須認真對待所謂的突發事件,真實、客觀地進行報道,不夸大,不渲染,不虛構,不炫情。對于那些將對社會造成重大震動的事件,報道和轉載尤需慎重,要站在理性和道德的高度,予以正確的評價和引導。保持社會的安定團結,營造人心的親和氛圍,是我們必須遵循的原則。此外,網絡事件發生了,當地政府也應依權依法積極地介入,公開透明發布信息,采取有力措施防止事態的擴大,讓謠言止于智者,讓虛偽在真實面前現出原形!
但愿網絡再不出現“艾滋女”之類的事件!
聶鑫森: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