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南 真 司項宇
4月15日,我國用“長征三號丙”火箭成功將第2顆“北斗”導航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次發射受到了國外媒體的廣泛關注。
法新社報道說,這次發射是中國計劃在2015年前發射30多顆“北斗”導航衛星的一部分。文章表示,“北斗”導航系統是中國自主研發的全球定位系統,它能夠隨時隨地向客戶提供定位信息,包括經度、緯度、海拔、速度、時間和通訊等,并將廣泛應用于交通運輸、氣象學、石油勘探、災難預警、通訊和公共安全等領域。法新社評論說,中國的“北斗”導航系統意在抗衡美國的GPS導航系統、歐洲的“伽利略”系統和俄羅斯的“格洛納斯”系統。
美聯社則報道說,2007年4月14日,中國成功發射了第1顆“北斗”導航衛星,在此之前已經發射了4顆“北斗”試驗導航衛星,試驗衛星僅能實現對區域導航功能,即對中國范圍內進行定位服務。中國計劃在2009和2010年共發射10顆此類的第二代“北斗”導航衛星,到2015年實現“北斗”衛星的全球覆蓋。就在中國傳出要在2015年前將“北斗”衛星信號覆蓋全球后,俄新社援引俄羅斯航天署署長佩爾米諾夫的話表示,俄“格洛納斯”全球導航系統衛星總數將于2010年達到24顆(目前在軌衛星總數已達20顆),屆時該系統信號實現“滿員編制”,信號將完全覆蓋全球。
一名中國衛星專家表示,美國GPS導航系統規模太大、造價太高,而且無法同時進行定位和通信;此外僅依賴GPS,很容易受制于人。而中國自主研發的“北斗”導航系統采用主動式衛星導航定位,則能很好地解決上述問題。2015年的“北斗”導航衛星布局完成后,將能夠實現全球衛星定位,為中國衛星導航定位產業的發展建造一個良好的空間基礎設施。▲
環球時報2009-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