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殿斌
在我國改革開放進程中,有一項特殊的“進口”任務,它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貢獻力量,這就是引進國外智力工作。

2008年10月17日,溫家寶總理在接受美國《科學》雜志主編艾伯茨專訪時深情地說:“在對外開放中,引進智力資源、引進科技人才是最為重要的。”而國家外國專家局就是中國政府具體負責這項“最為重要”工作的行政部門。
2006年9月底,季允石由河北省長調任人事部副部長、國家外國專家局局長,成為這個“最為重要”工作部門的新“掌門人”。
日月輪回,兩度春秋。這位在江蘇、河北兩個大省擔任過多年省長,被稱為“實干型”的高級領導干部,在新的崗位上,同樣引來了許多人的關注,留下了令人稱道的佳績。
體貼“國寶”:為外國專家建中國的家
“愛潑斯坦、沙博理、寒春、伊莎白……”,季允石如數家珍般說著一個個外國老專家的名字,講起自己與這些外國老專家的不解之緣。
20世紀30年代開始,在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戰爭年代及新中國成立后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崢嶸歲月里,一批外國友人為追求正義,支援中國人民的解放和建設事業,來華與中國人民同甘共苦,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2005年去世的愛潑斯坦先生,他于1938年在香港參加宋慶齡創建的保衛中國同盟,從事國際宣傳工作,為廣泛爭取國際人士對中國進步事業的了解和援助做出了艱巨的努力。美國專家陽早、寒春夫婦當年越過戰火前往延安參加中國革命,解放后在中國農業機械化科學研究院工作,在奶牛品質改良和養牛機械化方面均取得了顯著成績。還有日本老專家土肥種子、馬來西亞老專家馬丁等等。這些“國寶級”的外國老專家中,有的在新中國成立后就加入了中國國籍。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當年風華正茂的熱血青年,如今到了耄耋之年,有的已與世長辭,現還健在的有11位。幾十年來,國家外國專家局一直在積極做好各項服務,使這些外國老專家在中國安度晚年。
為來華工作的外國老專家服務,是國家外國專家局的職責之一。當然,不僅僅是老專家,新中國成立之后,我國的各行各業都邀請了外國專家到中國來進行指導,國家外國專家局既當牽線的“紅娘”,又要全力做好服務工作。
季允石介紹,國家對這些專家非常關心和重視。每年國慶,總理都要邀請他們參加國慶招待會;春節前,總理還與他們舉行專門的座談會,并一起吃年夜飯。2005年4月17日,在愛潑斯坦90歲壽辰前夕,胡錦濤來到這位外國老專家家中,同他及家人熱情握手,表示問候,并送上插滿鮮艷花朵的花籃,祝愛潑斯坦生日快樂,健康長壽。胡錦濤動情地說,你和一批老專家對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作出的重要貢獻,我們永遠不會忘記。
季允石說,國家外國專家局,要進一步完善外國專家工作準入、居留、國民待遇和權益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法規,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激勵更多的外國專家來華,為他們在華工作和生活創造良好的環境,使各級外國專家局真正成為“外國專家之家”。
傾心工作:“請進來,派出去”
2008年9月29日,溫家寶總理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親切會見了榮獲本年度中國政府“友誼獎”的50名外國專家以及他們的眷屬。溫總理說,中國的發展和進步,凝結著成千上萬名外國專家的智慧和勞動。
2006至2008年,季允石擔任國家外國專家局局長以來,已經連續三年主持“友誼獎”隆重的頒獎儀式,見證了中國引進國外智力工作的成就和發展。
“友誼獎”是中國政府對外國專家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所做出的突出成績和奉獻精神的感謝和表彰。該獎項每年評選一次,年平約產生獲獎者50名,逢五逢十國慶年為100名。從1991年設立到目前,已有來自58個國家的共999名外國專家獲此殊榮。
外國專家局的主要工作是什么?季允石概括為六個字,就是“請進來,派出去”。而這六個字卻包含了極其豐富的內涵。
早在革命戰爭年代,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就熱忱吸納外國專家和國際友人參加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白求恩、柯隸華、路易·艾黎、愛潑斯坦、馬海德、陽早、寒春等就是他們中的杰出代表。

上世紀50年代,中國曾聘請了大量的前蘇聯和東歐國家的專家,吸引了眾多海外華僑華人專家,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并派遣大批學生到前蘇聯和東歐國家留學。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引智事業進入全面開創、積極推進的新時期。1983年7月8日,鄧小平同志發表了著名的“七·八”談話,指出“要利用外國智力”。從此,引智事業進入了蓬勃發展的階段。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對引進國外智力作出一系列重要概括和論述,有力地推動了新時期引智理論創新和實踐發展。
多年來,在引進國外智力工作中,無論是教科文衛類專家還是經濟技術類專家,都對中國的建設發展作出了非常大的貢獻。
日本專家平松守彥多次到中國各地傳授日本“一村一品”先進經驗,接收中國技術、管理人員到日本研修學習,并派專家來華進行指導。如今,由他倡導的“一村一品”項目已經成為各地農民致富的重要項目。
5年前,美國高盛銀行全球前總裁兼首席運營官桑頓辭去職務,放棄高薪到清華大學當一名年薪1美元的客座教授,令世界金融界大為震動。目前,他主要負責“全球領導力”課程,已經成為清華大學最受歡迎和最有影響力的課程之一。
2005年初,德國專家威斯德作為西門子公司代表派駐唐山,任鐵路動車組項目德方總負責人,頻繁往返于中德兩國之間,保證了項目順利實施;經過3年的努力,使得國產化時速350公里車型進入了批量生產階段,其國產化率超過70%。
請進來的同時,還積極派出去。多年來,我國每年都選派各類人才出國(境)培訓。如2003年,國家外國專家局和教育部在財政部的積極支持下,啟動了“高校領導海外培訓項目”,分期選派全國100多所高校的領導到美國、英國等國家的一流大學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開拓他們的國際視野,增強他們的戰略思維能力,提高他們的管理水平。
季允石上任后,積極貫徹黨中央提出的人才強國戰略,認真踐行“自主培養開發人才和引進海外人才并重”的戰略思想。在短短兩年多的時間里,季允石領導國家外專局連續推出了一系列“請進來,派出去”的新舉措,為中國的引進國外智力工作拉開了新的序幕。
善于思考:推動創新與發展
在多年領導工作的實踐中,季允石養成了善于運用理論、善于學習思考、善于總結經驗的習慣。他深知,在新的形勢下,用正確的理論指導工作,對于領導機關和領導干部極其重要。
他上任國家外國專家局局長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致力于積極抓好“用科學理論武裝隊伍”。他提出全國引智系統開展所有的工作,都應該用科學的理論來武裝,都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理論先行,才更有助于把握正確的方向。
在季允石的推動下,2008年6月16日,全國引智系統引進國外智力戰略與方法專題研討班在國家行政學院隆重開班。來自全國各省區市外專局長作為學員參加研討班學習。
開幕式上,季允石作了題為《關于新時期引智理論創新與實踐發展》的主題報告,對改革開放30周年,特別是鄧小平《利用外國智力和擴大對外開放》重要談話發表25周年以來引進國外智力的理論創新與實踐發展作了全面深刻的總結,對新時期引智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并擬定了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探索、實踐的重要課題。
“可以說,一部改革開放史,也是一部引智發展史。”季允石認為,新時期積極引進國外智力,是順應世界發展大勢的必然選擇,立足中國國情的客觀要求,借鑒人類一切文明成果的有效途徑,參與國際人才競爭的現實需要。

季允石將改革開放30年來引智工作的經驗概括為“四個必須”: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圍繞經濟建設中心,服務改革開放大局;必須堅決貫徹“以我為主,按需引進,突出重點,講求實效”和“以我為主、為我所用、更有成效”的方針,發揮市場在配置國際人才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必須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找準引智工作的突破口,不斷創新工作模式;必須增強全局觀念,協調各方,加強協同,密切配合,形成引智工作合力。
季允石在用科學理論武裝隊伍,大力推動引智創新和發展的同時,還特別注重加強機關自身建設,抓緊建章立制,研究制定工作規劃。在他的組織領導下,國家外國專家局出臺了一系列指導工作的規范性文件,如2008年1月制定印發了《引進國外智力服務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分類指導意見》。他還親自主持編寫了“引進國外智力工作‘十一五規劃”。
回顧以往:“引智”成就令人振奮
季允石欣喜地告訴記者,改革開放3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國家外國專家局開展引進國外智力工作,取得了令人振奮的成就。
首先是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做好引智工作。比如,從政策、項目和資金等方面向東北老工業基地等傾斜,集中支持重大基礎設施建設,裝備制造業技術升級及資源城市轉型等方面的引智項目。
在為西部大開發和新疆地區發展服務方面,支持清潔能源、退耕還林、退牧還草、風沙治理等生態工程建設,加大了對發展特色經濟、優勢產業的引智支持力度,圍繞新疆人才隊伍建設和新疆經濟社會發展的急需,大力開展了人才培養和引進工作。同時加強了對中部地區崛起和東部地區率先發展的智力支持。
在工業領域,圍繞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優先支持裝備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國有大型企業、軟件、集成電路及相關產業等,推動一批關鍵技術實現重大突破,形成了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
在社會領域引智方面,大力支持現代服務業發展,聘請外國醫療、衛生、金融、保險、法律、公共安全、社會保障和危機管理等方面專家,運用現代經營方式及信息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服務業。
為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國家外專局實施了“海外智力西進工程”,借鑒發達國家開發經濟欠發達地區的經驗,促進西部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治理、特色產業發展和旅游資源開發。黨的十六大以來5年中,西部地區共聘請海外專家逾15萬人次,派出培訓3萬多人次。
同時,國家外國專家局還把服務“三農”作為重中之重,堅持為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服務。
季允石介紹說,目前,我國國際人才交流與合作呈現新局面。政府機構和民間組織的國際人才交流空前活躍,僅國家外國專家局就與399家國(境)外人才機構建立了經常性的交流機制;建立了中國國際人才市場及分市場24家。
他認為,近年來的引智工作,為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把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繼續推向前進,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保證。
展望未來:“引智”事業任重道遠
2008年11月28日,以“融全球智力,促共同發展”為主題,以“國際化、高端化、專業化、精品化、市場化”為目標的2008年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在深圳開幕。季允石在會上說,“中國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繁榮穩定也離不開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需要不斷吸收和借鑒世界各國的科技成果,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培養創新型國家所需要的各類人才。”他表示,中國政府將進一步加大引智力度,為國際人才提供高效優質服務。

加速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進程,推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和平發展,全社會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但是,我國人才總量相對不足,結構不夠合理,創新能力亟待提高,特別是高層次和領軍人才嚴重缺乏,人才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對引進海外人才和智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季允石明確提出了下一步引智工作要在九個方面取得新突破、新進展: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國外智力支持,促進自主創新能力提高;圍繞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拓展引智空間,充分利用國際人才資源;切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引進國外農業先進實用技術管理經驗;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借鑒國外成功方法和先進經驗;繼續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創建引智工作新格局;全面深化改革、拓展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廣泛開展國際人才交流;積極參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增加對社會建設引智資源供給;服務建設和諧世界,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一切文明成果;支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全面推進,大力提供海外人才和智力保障。
季允石深深感到,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引智事業前景廣闊、大有作為,引智工作使命光榮、責任重大。他堅定地表示,要帶領引智系統全體同志齊心協力、開拓進取,求真務實、扎實工作,不負重托、不辱使命,不斷推進新時期引智事業的發展創新。
為官之道:“先動腿,再動嘴”
季允石上世紀60年代末從山東大學物理專業畢業,整個70年代,他都是在工廠里度過的,從工人干起,當過廠長。1980年,就任江蘇省蘇州市第二輕工業局副局長一職,正式開啟他的政壇生涯,那一年他35歲。此后,從團省委書記到市委書記,從江蘇省省長到河北省省長,再到國家外國專家局局長,在不同的崗位上盡職盡責,經受著實踐、歷史、人民的檢驗。
季允石坦陳,28年的為官歷程絕非一帆風順,而自己也從來沒有想過只當“太平官”。他回顧,每到一個新崗位,都面臨不小的挑戰,很多都屬于改革開放進程中深層次的矛盾或體制轉化問題。每當面臨新困難,他最堅信的一個字就是實事求是的“實”,就是說實話、辦實事、鼓實勁、求實效。
在多年的領導工作實踐中,季允石摸索出了“實”的最好經驗:“先動腿、再動嘴”,就是親臨一線把實際情況搞清楚,經過深入思考,理清思路,再做決策,發布指令。
在連云港擔任市委書記的5年,季允石跑遍每一個鄉鎮。當上江蘇省省長后他的足跡遍布江蘇所有的市縣。而2002年12月18日到任河北省政府時,他用兩個星期日夜兼程跑遍了比江蘇面積大一倍的河北。從任代省長到來年1月召開河北省人代會僅有的20天時間里,為提交一份切合實際的政府工作報告,他白天視察,晚上趕路,邊寫報告,邊征求意見,最后硬是跑遍河北的11個地級市,提前完成了工作報告。
到了國家外國專家局,季允石同樣把了解實際情況當成首要任務。他上任后不久,在深圳舉行了全國外國專家局長工作座談會。短短幾日,他把會議之外的時間排得滿滿的,逐一聽取每個省區市外專局長的意見,很快就將全國引智系統情況了然于胸。在這之后的兩年時間里,他不辭辛勞,風塵仆仆,利用各種機會深入實地,詳細考察工作,為制定工作規劃和決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能有機會為國家和百姓做事,是自己一生最大的光榮”。季允石正在為人才強國戰略、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傾盡全力招“才”進“寶”——引進海外智力和人才。歷史將會記住他堅毅而忙碌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