闕葦明
小橋、流水、石街、木廊、深巷、老宅。
當年《似水年華》流經烏鎮的時候,讓人們熟知了這個寧靜唯美的江南古鎮。那些幽深潮濕的巷子、古樸斑駁的老宅,連著遲暮的老人,就那樣深刻地印在了腦子里,雕刻成一種印象,一種模式——老宅的模式,以至于多年后,每每提到老宅,就想到烏鎮,就像人們一提大院,就想到喬家;一說起古城,就想到平遙。

其實老宅,不僅僅在烏鎮。城古,便多老宅,那些老宅包藏在城市最深處的街巷里。那里有這座城市最古老的靈魂,最悠遠的寧靜,也有歲月沉積下的最真實的熱鬧。說不上時代的四合院,黑漆大門,雕花的懸梁木,古樸的紅漆對聯,方勝的影壁……一切都老得安詳老得瓷實。斑駁的門、蕭索的柱、殘缺的墻、歪斜的木梯,都是歷史長河里沉淀下來的流沙,帶著一股濃濃的被歲月遺忘的氣息,但它們更代表著另一種老宅人所體會不到的原始、自然,以及回歸。或許,這也正是近來已然被人們所遺忘的老宅又重新煥發出生命力的部分原因所在。
老宅里有什么?鄉土建筑、倫理教化、人文氤氳還是山水情懷?老宅人不知,卻自然有人明白。老宅的古樸、寧靜、悠遠、蕭索甚至斑駁,和久居都市的人們對原始、自然回歸的渴望,構成了一些絕好的商機,也讓老宅得到了新生。
老宅旅游——熱門商機
老宅如何體現出價值?挖掘旅游資源是大家都能想到的。
厭倦了都市的吵鬧與喧囂,疲憊于工作生活的雙重壓力,人們開始期待一方寧靜清閑的地方得以暫時放松心身,緩解壓力。看慣了被刻意修飾的人文景觀、略顯作秀的亭臺樓閣,古樸、自然而寧靜的老宅便成為都市人的首選。
不論是平遙、鳳凰、還是烏鎮、西塘,老宅都是它們最為主要和不可缺少的構成元素,徜徉在青瓦老屋間,無需目的,只是靜靜感受著那份從老宅以及土壤、空氣中散發出的清雅香氣,感悟其中平和寧靜、從容不迫的精神節律,沿途目睹很多妙美的名字,讀起來唇齒留香,所有的不愉快都飛到了九霄云外。古老陳舊的宅院,一時讓人有種時代上的混沌感,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那個原始自然的年代。
很多古城,靠著那些古老的宅子做足了文章,原滋原味的古居老宅、城墻樓閣、街道路巷,加上特有的歷史文化底蘊,便可大作一番文章,申報歷史文化名城。于是這些宅子,便陶醉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沉淀了一顆又一顆浮躁的心。
老宅房產——新興潮流
古代傳說,有巢氏時代,構木為巢。
這是說,在我國遠古的有巢氏時代,為了避蟲蛇猛獸的侵害,人們像鳥一樣,在樹上建造棲身之所。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在于人的活動有目的性,表現在住所上,就是有目的地選擇適宜人居住的環境,古代稱之為“風水”。那么由此來看,“構木為巢”該是最早的風水思想發端了。風水源于中國,是中國傳統神秘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古人在實踐中不斷體驗、不斷總結,造就了中國的風水國術幾千年長盛不衰。
隨著歷史的車輪輾過,人類文明不斷地進步著。到了現代,社會的高度發展漸漸沖突了人們在房屋上對于風水的要求,長此以往,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門挨著門的居住狀況也讓這種思想慢慢淡出了人們的生活。
然而,萬物都是輪回的。
如今,這種風水國術又回到了人們的生活當中,在眾多商家把古代風水與現代建筑的完美結合拿來大做文章、大獲利益的時候,人們不禁又想起了那些被人們遺忘了許久的老宅來……
被“風水”思想浸泡過的老宅,自當是一塊寶地,不管是從其朝向,還是居住氣候來說,大都最佳。當陽光透過窗欞打到屋里古色古香的八仙桌上的時候,略帶陳舊的氣息絕對足以讓人產生時空轉變的錯覺,安逸舒適。石墻,雕梁,宅門,廊柱,馬燈,又都流露出詩書耕讀遺風,帶著濃濃的文化氣息。沒準,隨便走進一座古宅,就是一個名人故居。
古宅的房屋在建構時,一般都要充分考慮兩個方面,一是牢固,二是防盜,再者就是防水。這就又涉及到中國博大精深的建筑藝術,我們不得不佩服古宅建筑技術的高超和技藝的精湛,在沒有任何現代儀器和機械的情況下,能將宅院建得華麗大氣、精致牢固。或許,這也正是在歷經了歲月的沉淀、風雨的摧殘之后,眾多現代建筑都悄然退世而古宅們卻都仍昂首挺立的原因所在吧。
中國風水國術與古代建筑藝術的結合,讓古宅的生命力與實用性得到極致的展現,加上其特有的文化藝術魅力,其價值在被人遺忘久遠之后的如今被挖掘了出來。老宅房產,便成了如今的一個新興潮流。
濃厚的人文氣息,絕佳的風水,舒適的氣候,堅固的房架結構……對于住房條件要求越來越高的現代人來說,這的確是不錯的選擇了,更別說還能自由體會這種特有的遺風古蘊。若是能將古宅進行一下裝修,在不失原來風格的情況下,添進現代的生活設施,古與今的結合,更是讓古宅錦上添花。
當然,除了居住,古宅也還有其他的用處,比如用來開店,辦餐館、咖啡廳等等,這種不錯的創意投資,也越來越被商家所看好。
城市有古宅,鄉村也有古宅,而這些寶貴的歷史遺產,如何被人們像城里的古宅一般利用起來,讓其獲得新生,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老宅居住——自然回歸
還記得《似水年華》里,那些充滿著厚重歷史氣息的宅子中,年輕的長大了,飛走了;只剩下老年人還固執、孤獨地住在老宅里。這是一個特定的時代所造成的現象,人口涌往大都市,去尋找發展的天空。
而若干年后的今天,當他們回首,看重的卻還是這些寧靜的老宅。生命轉了一圈,回到了原點。不論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而人們內心深處所期待所懷念的,還是這種繁華處的落寞,寧靜處的和樂。老宅就像記憶深處的一盞燈,老宅中的一切一切,有他們生命中無法割舍的情結……于是他們又紛紛回來了,將陳舊的老宅修繕一翻,恬靜地回歸自然、安享晚年。初秋時分,晌午的晴天里,快樂的鳥兒駐足在高大的梧桐樹上歌唱。老宅的主人拄了杖坐在樹蔭下曬太陽,老婦人戴著花鏡,摟著簸籮做針線,老貓趴在花的蔭涼里呼嚕嚕地睡大覺。秋風一吹,喚起人無盡的玄思妙想。那場景可任人杜撰一個又一個人生故事,羨煞了旁人,也羨煞了想到老宅居住的城里人,于是他們不惜花重金去買一棟老宅,來獲得這種原始的安定。
老宅像“珍珠”一樣散落著,雖然殘垣光影中透著的一些“花容月貌”,和遠逝的記憶不太協調,但卻讓更多人看到了它們的存在。或許它們是幸運的,正是那種迎面撲來的古意,迤邐而來的歷史氣息,讓它們在風風雨雨中沉寂若干年后,終于在人們的商業眼光中獲得了新生。
或許,這也正順應了人的本性——自然。
(作者單位:武漢市第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