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圓
一、故事:現實“照進”夢想
一條艱辛的“天梯之路”,一所幸福的“云上學堂”,一對山村教師夫妻感動了中國。電影《云上學堂》根據“2008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李桂林、陸建芬夫婦真實事跡改編而成。
影片《云上學堂》講述的是彝族年輕的代課教師李玉林為兌現自己的承諾,攀著“天梯”來到懸崖上的二坪村,讓這里傳出了朗朗的讀書聲。第二年,李玉林把妻子和孩子也接上山來,感動中國的人物事跡已經被社會各界有所了解,那么編導者為什么仍然會把這樣生活原型的生活素材進行藝術加工而搬上銀幕?這里又寄托著編導者和大眾怎樣的夢想?
通常而言,人們將電影視為藝術之夢,它可以讓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實現的愿望、無法獲得的滿足暫時得以實現和獲取。腳踏實地生活著的每個人都有自己曾經飛揚的夢想,但實現夢想的過程卻可能很曲折很艱辛,因此會或放棄或改變。漸漸地,在平淡無奇的生活中,很多人的夢想不再翱翔,但那些可以喚起人們夢想的故事卻不斷地被編織,故事可以為人們在熟悉的社會情境或類型中采取虛擬的行動,提供釋放的背景,觸發實效的行為。
《云上學堂》從人物的心靈出發,在簡單質樸的生活方式中體現出人與人之間的親情、友愛,人與自然之間的依存與和諧,影片展示出來的不僅僅是李玉林、陸清芬夫婦的內心世界,更是一種能夠代表當代中國人不畏艱險、積極樂觀、頑強奮進的精神力量,藝術地表現了當代中國人在艱難的生存條件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云上學堂》將真實的故事以藝術手法浪漫化,將普通人的經歷傳奇化,將生活中的普通人物點染得英雄主義色彩更加濃烈。片中的李玉林有著自己的夢想,從開始簡單地為了兌現自己和岳母許下的成為一名正式教師的諾言,深化到扎根懸崖上的二坪村,為那里建起一所學校,引領二坪村的村民和孩子走出文盲的蒙昧狀況。這個過程是李玉林帶著觀眾實現夢想的過程——隨著影片故事的發展,李玉林的夢想在觀眾的注視和共鳴中,一步一步化為現實。
二、意蘊:守望精神家園
如果說電影《云上學堂》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夢想可以成真”的榜樣力量,那么影片還指涉心靈漂泊的現代人需要重鑄精神家園的主旨。
影片情節從李玉林娶妻生子開始,以多年后他坐著火車歸家與親人團圓為止,這個過程是他個人兌現承諾的過程,也是他建立家庭并扎根二坪村,在此傳播知識與文化的過程。十幾年人生歷程濃縮在影片中,只能攫取最典型最有代表性的事件,李玉林夫婦的小家,一直在為二坪村的大家無私奉獻著。不可否認,當下觀眾對電影觀賞的娛樂性訴求十分強烈,對電影的教育功能有本能的排斥,這需要新的經過更有效隱喻性轉換的意識形態話語方式,才能達到主旋律影像傳播的落實與接受。所以,觀眾沒有在影片中更多地看到大山深處村莊的蒙昧,這里反而更像一處世外桃源,村民淳樸熱情,甚至片中角色木留方被關押在監獄的父親只是因困苦的生活條件下,爭水械斗而犯法——這是人物臺詞講述的,觀眾只看到這個伏法之人見到孩子長大而百感交集的淚水。
《云上學堂》重拾犧牲與奉獻的主題,其內在核心是構成犧牲奉獻與英雄敘事結合的模式,這在某一層面上呈示了人們對于物欲橫流現實的一種反撥。李玉林夫婦是當代的平民英雄,他們的精神被賦予了一種獨特的現實意義。編導者將這一切都表現得很生活很真實,影片中的李玉林夫婦不是被神化了的英雄,他們在面對“云上學堂”時也曾畏難過、想放棄過——妻子陸清芬在給學生們上課時自己的孩子沒有人照顧,一度情緒爆發打算負氣下山離開,重病女孩的一番話和丈夫沉默的理解,使她回心轉意,從而真實地表現了片中人物為實現夢想而付出的代價。這不是張揚著所謂的精英意識,而是贊美扎根于生活的一種真誠的知識分子精神。
由于市場的壓力和商業社會的物欲橫流,現在“泛娛樂化”已經成為一種趨勢,甚至已經遮蔽了很多嚴肅的社會問題。人們可以看到,不僅娛樂圈充斥著娛樂,甚至社會問題的表述也娛樂化了。沒有娛樂似乎不行,但只有娛樂也是不行的。在很多娛樂片占據市場的同時,更需要具有現實意義與豐富精神內涵的影片來守望人們的精神家園,這一點,影片《云上學堂》做到了。
三、視角:宏大敘事中的背影
影片《云上學堂》里,有一個場面令人印象深刻:李玉林面對空谷群山彈奏起久久沒有被奏響的腳踏風琴,《國歌》回蕩在大山中藍天下。這與澳大利亞影片《鋼琴課》海邊彈琴的鏡頭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場戲是片中最能夠體現導演浪漫主義風格的精神段落。李玉林面對群山彈奏《國歌》的背影,也可以是中國的任何一個教師,任何一個公民,這場華彩段落將普通山村教師奉獻中隱含著的強國之夢呈于人前,并將奉獻的對象由四川山區村民轉換為民族、國家所認同的精神。這種創作理念直接影響著作品的質地,如同影片雖然時間跨度有十幾年,但沒有清晰的時間坐標,觀眾可以在不同演員扮演的山區孩子木留方的成長中,感受到時間的流逝。還有,影片中的故事發生在彝族人居住區,演員卻沒有講當地的方言而說的是普通話,這也是一種泛化的敘事方式。
導演孫沙是一位有著自己獨特藝術追求的創作者,他創作的目光往往集中到了默默奉獻的普通人身上,細膩抒情唯美,如他導演的作品《九香》《喜蓮》《巧鳳》等,那些獨立自強的人物亮色令人過目難忘。《云上學堂》作為建國六十周年的獻禮片,具有豐富的文化意味。獻禮片是中國電影獨有的一道文化景觀,它根植于國家主流意識形態,是不同歷史時期特定文化氛圍的產物。作為重點推介的表現革命歷史和現實生活的主流電影,都不應該缺少對應現實意識形態的話語方式。和平年代,仍有英雄,仍然需要精神的家園,所以我們看到了日常圖景可以轉換為宏大敘事——李玉林指揮村民合誦“小九九”便是典型的一例。從這個意義上說,影片《云上學堂》的拍攝,也是一種精神上的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