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娟
[摘要]電影作為一面影像之鏡記錄著中國電影文化的發展。電影創作的主體和創作本體,舉凡成功者無不彰顯了獨特的民族精神,具有豐厚的民族文化內涵,從而贏得電影創作的客體——觀眾的喜愛與喝彩。綜觀百年中國電影,其優秀者莫不洋溢著我們的民族精神和它在新時代條件下的發展創新。人們對于電影的接受,無論就其作者或作品,無論就其內容或形式,依然投射著中國電影的民族特性而得到觀眾的認可,其中有著內在的規律可循。本文著重從民族性的特征和演變來探討,同時也對中國電影在全球化、數字化、產業化大背景下發展的路徑進行思考。
[關鍵詞]中國電影;民族性,特征;文化
在20世紀,藝術的發展樣式呈現為多樣化。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藝術的最高使命是為大眾服務。其中發展最快的要數電影和電視的影視藝術了。在電影電視還沒出現之前,中國古代早已有了影視的雛形,如中國古代的燈影、皮影、木偶戲、中國古典戲劇繪畫等都為影視藝術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回顧百年中國電影,中國電影在改革開放后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成就,20世紀80年代,中國電影開始逐漸走向世界電影評獎舞臺,其中有《紅高粱》《香魂女》獲柏林電影節金熊獎,《秋菊打官司》獲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霸王別姬》獲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芙蓉鎮》獲卜羅維-發利電影節大獎,《老井》獲東京電影節大獎等等。這些作品都蘊涵著豐厚的民族文化內涵,從根本上贏得作為電影創作的客體的觀眾的喜愛,給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一、中國現代電影的民族性特征
電影民族性特征在不同的國家、不同民族所處的不同時代,總是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其普遍性的原則只有通過各個民族國家的電影發展實踐予以實現。電影的民族性不等同于民族性、民族特色或者民族主義。它不是以過分強調自己的民族身份、國別身份和意識形態為主,而是在尊重民族文化自主性的前提下,更強調利用好東方文化背景與題材資源進行創作。中國電影必須以吸收外來東西為前提結合自身發展。外來的進步文化元素,只有與一個民族本來的文化傳統相融合,才能完成創新的轉化,才能真正吸收外來文化的優秀成分。從影視心理方面來看,越富有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的題材內容就越容易引起國際電影界的興趣,越能更好地標示出自己的位置。所以說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越具有國際性。有人認為我們的傳統文化是消極的,是與現代因素完全對立的文化,這種觀點是錯誤的。電影的現代化并非經由全面否定傳統來進行,傳統因素在參與電影現代化創新同時也在更新著傳統本身,否則中國的電影發展就不能走向真正的現代化。我們在明白自己的優勢的前提下,如何借鑒好萊塢現代、日益先鋒的電影語言為己服務,將中國電影打造成凸顯出中華民族獨特的地域色彩、風俗習慣、審美理念等方面東方品格,是提出中國電影民族性的真正涵義。但從未來發展的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沒有國際性,因為“民族化”一旦被抬高或強調到一個極致的高度,也就失去了“化”本該具備的吸收、借鑒和再發展的民族潛力,而變身為局限自身的桎梏,最終走向世界性的反面——狹隘性。電影民族性應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即充分反映民族的人格價值意識、體現民族的道德觀念、展現民族的審美經驗。
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期著名電影理論家路海波在《電影“民族化”質疑》中曾作如下評述:
“有人認為:‘電影民族化就是在作品中大量使用方言;有人則認為:‘電影民族化就是創造符合中國人民欣賞習慣的藝術方式;也有人認為:‘電影民族化就是繼承和發揚古代美學傳統;還有人認為:‘電影民族化的核心是民族性,即作品要充滿民族精神等。”當然也有人認為:
“電影民族化”就是“洋為中用”,就是“吸收兼并外來的東西。”在1980年《文藝研究》主持召開的“電影美學問題討論會”上,著名電影人徐莊談到:
“民族化不是要求每個影片都去表現該民族固有的一成不變的東西,而是作為一個目標,一個藝術發展的道路而提出來的。”這種觀點表明了中國電影人的一種新的電影觀念,一種創作理念,具有鮮明的理論方針色彩。
電影民族性與電影自身創作有關,其與富有民族審美趣味的藝術形式、反映民族精神的思想內容、形式與內容的民族統一相融合。電影民族性要考慮一個民族對文學藝術的修養、欣賞習慣和趣味愛好,應該符合中國人民的風俗習慣、文化傳統和心理狀態。電影評論家李少白曾在《電影藝術》上刊發《電影民族化再認識》一文,對“電影民族化”做出了總緒性的歸納:“所謂‘電影民族化就是有分析有批判地繼承、借鑒中外古今的藝術傳統和藝術經驗,在認真進行生活考察和素材積累的基礎上,努力創造具有自己民族特色或民族性特征的電影藝術的過程。”
二、中國電影的民族性特征演變
在百年電影的歷史中,中國民族電影走過了一條艱辛但充滿輝煌記憶的道路。從民國時期在內外憂患背景下發展的民族電影,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在社會主義革命政治背景下創造的紅色電影時代。從新時期改革開放的潮流中誕生的以現實主義復蘇為主題的多元化電影思潮,到20世紀90年代后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特殊性相一致的“主旋律”與“市場化”的雙重奏。中國百年電影經歷了拓荒期、探索期、發展期、停滯期、復蘇期和繁榮期幾個階段。不同的社會歷史背景、文化思想觀念及思想特質的差異,形成了幾代影人各具特色的藝術美學特征和藝術成就,其民族性的特色卻是一脈相承的,他們一方面繼承傳統文化的精華,從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中尋求滋養和哺育,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另一方面又能迅速地吸取、借鑒當代世界電影的先進經驗技術,洋為中用,兼容并蓄,大大地豐富了其電影的表現形式。
中國是東方文化的大國,中國文化傳統的高度及所達到的深度,令西方人嘆為觀止。中國文化在整個東亞社會的文化巨人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中國電影文化傳統作為電影文化的巔峰,在中國電影的發展中,是一片尚待開發的沃土。所以中國電影文化具有其他國家所不具備的潛價值。中國電影最為引人之處,在于無論發展路途如何艱難、經歷了什么潮流變化,但它深厚的文化主線未能中斷,它的根基始終沒有變化,也就是說中國電影的民族文化脈絡和現實主義基本方向至今依然鮮明閃光。20世紀30年代是中國電影史上第一個黃金時代,在這個時代中產生了一大批無愧于生活的優秀影片,開啟了中國電影的革命現實主義傳統。這時期的電影創作者廣泛學習,勇于探索、力避褊狹,這些經驗為中國的電影事業的發展留下了寶貴的歷史遺產。在接下來“文化大革命”結束的1978年,北京電影學院恢復招生。當陳凱歌、張藝謀、田壯壯、張軍釗、吳子牛等人陸續出現令人瞠目的作品時,人們感覺到了一股新勢力,把他們統稱為第五代導演。他們明顯地受到了人類文化學、民俗學等文化的影響,出現了《一個和八個》《黃土地》《紅高粱》《霸王別姬》《秋菊打官司》《盜馬賊》《活著》等影片。這些影片縮短了對電
影藝術性和商業性、民族性與世界性的距離。使他們更進一步了解中國的民族文化。這一代影人用其獨特風格的多元化的生命美學,以真誠的創作態度開創著中國電影新的發展方向。通過各代影人的不懈努力,使世界看到了不斷強大的中國,電影藝術也成為世界文化中的—個重要組成部分。
20世紀90年代中國電影所面對的背景決定了發展形態的特別之處。中國處于改革開放的后期,電影體制改革更加深化,電影作為產業的性質得到中央的確認。主流、商業、藝術三種性質影片的差別愈來愈小,界限更加模糊,并逐漸趨向于融合。由于改革開放和時代發展而帶來的電影市場的層次性更加清晰,拍片的市場目標性更加明確,由節日大片進一步擴展到國際大片,藝術探索片也逐漸移步于市場和主流意識領域。有序的中國電影市場態勢正在形成。
三、中國現代電影民族性特征的發展現狀
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變遷,電影觀眾的審美取向無疑也在變化,各國文化背景日趨呈現多元化。中國電影面對強勢文化的沖擊,新時期中國電影的民族化道路在哪里?如何探尋出一條獨特的中國電影發展之路?這都是我們面臨的嚴峻問題。
電影的世界性與民族性是共性和個性的辯證統一,他們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包含。共性寓于個性之中,個性在具體的內容和形式上反映共性。在不斷的磨礪、碰撞中,中西文化歷經了隔閡、排斥及隨后長時間的矛盾、對抗,逐漸趨向了解、和解,最終達成辯證統一。中國電影摸索著屬于自己的發展方向,以廣泛吸納兼收西方先進藝術與民族傳統精華相結合,實現對傳統文化和外來藝術的超越,給電影事業帶來了嶄新的理念和豐富的資源。
電影的世界性是以國家和民族的現代化為存在載體的,沒有民族性的世界性是空泛和抽象的。而不同國家和民族在電影道路上的探索,都在不同意義上豐富和發展著世界性的內涵。當從中國電影百年的發展歷程上審視電影民族性,中國電影在和中西文化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研究上存在不足。此外,關于電影民族性的創作的方法、形式、語言等具體問題以及對藝術創作思想等根本性問題研究上的不足。這種理論研究的局限,使得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電影探索缺乏對藝術本質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過于形式和缺乏語言創新。
盡管中國電影還存在著種種讓人不如意的問題,但在中國加入WTO以后,在好萊塢電影的強勢包圍下,中國電影不僅沒有像以前許多人所擔憂的那樣陷入垂死的邊緣,反而煥發了新的生機。其中《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霸王別姬》等影片20世紀90年代初在國際電影節脫穎而出。在20世紀90年代后,中國電影在作品中逐漸尋求一種不同于官方歷史的民間記憶,逐漸尋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位置,其中包括戛納、柏林、奧斯卡等的獎杯上都多少鐫刻有中國電影的名字。中國電影的風格種類越來越多,而且還有自己的大投資、大制作、大營銷、大市場的商業大片與好萊塢電影在本土市場上的較量。中國電影在民族文化的滋養下開始成為國際電影的后起之秀。
中國民族電影在多元文化背景中,更注重鄉土化、民俗化、歷史距離化,表現出對社會大眾群體的關注和思考,得到了西方的認可。中共中央召開電影工作會議,做出了《多出優秀作品,繁榮電影事業》的報告,更加優化了電影事業發展的環境。中國電影不僅不會消亡,反而會在機遇和挑戰中,有更大的發展。中國電影以其獨特的形式遵循中國傳統倫理秩序、道德品格,追求散文化敘述、散點透視、詩化風格乃至對“意境”美進行開掘的影片。如《那山、那人、那狗》《我的父親母親》等營造出了東方民族獨特的藝術風格。
因此,中國電影在好萊塢電影沖擊下,并不會立刻失寵,相反還會更加凸顯自己的特征。我們應該繼承自己的文化傳統,與國際傳播空間更多地交流,維護文化的多樣性,建立一個活潑健康、生機勃勃的文化產業。中國電影結合自身的特點,與時代一起創造了獨特的歷史特征,創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電影,將走出國門更好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