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愛靜
[摘要]《看得見風景的房間》作為E·M·福斯特“最美妙的”小說被成功地搬上銀幕。光線與色彩的完美組合展現了一個結局完美的浪漫愛情故事,但其過程并非一帆風順。主人公露西對真愛的萌動、困惑、逃避、掙扎以及解放的情感歷程揭示了當時社會的不同階級之間、文化之間以及社會規范與人性之間的各種矛盾、沖突。本文將透過主人公的自我解放歷程來闡述E·M·福斯特對于當時社會的現實主義批評以及人文主義的社會理想。
[關鍵詞]維多利亞時代;文藝復興;連接;現實主義,人文主義
電影《看得見風景的房間》根據英國20世紀杰出的小說家摩·福斯特早期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由美國著名導演詹姆斯·艾弗里于1985年成功拍攝。本片講述了一位中產階級富家小姐露西·霍尼徹奇與平民出身的小伙子喬治之間的坎坷而美麗的愛情故事。影片成功地再現了小說所體現的豐富細膩的人物塑造、此起彼伏的情節沖突諷刺和幽默的技巧;再加上光與影所締造的如詩如畫的美妙“風景”,使其成為一部非常優秀的經典文學電影,曾榮獲奧斯卡金像獎的八項提名。
本片的背景為20世紀初的英國,即維多利亞時代剛剛落下帷幕的愛德華時代初期。然而這個時代的一切社會狀況還是維多利亞時代后期的延續。維多利亞時代曾經的輝煌造成英國社會無限的驕傲與自滿。到了維多利亞時代末期,各種社會矛盾不斷激化,社會喪失了生機與活力。曾經作為時代文明標志的英國貴族階層的精致、高雅,崇尚禮儀和修養的社會習俗也不斷地刻板、僵化;整個資產階級上流社會呈現出驕傲自大、冷漠狹隘,同時又陳腐虛偽、保守麻木的社會風氣。本片中的青年喬治出生于平民家庭,沒有經歷維多利亞式的貴族教育,但飽讀詩書,其中包括拜倫的作品及其他很多富含自由思想的書籍。然而這位充滿激情、坦率的小伙子似乎與當時陳腐、虛偽、刻板的社會格格不入而四處碰壁,顯得無限的困惑與憂郁。影片中的女主人公,中產階級富家小姐露西也無法擺脫社會沖突帶來的煩惱。露西成長于英國秀美、寧靜的鄉間,父親遺留下來的稱之為“風角”的別墅成為露西和弟弟快樂成長的樂園。然而當時英國社會不斷膨脹的城市文明早已入侵到了鄉村,那份自然的活力與自由被陳腐、刻板的社會習俗包裹著、壓抑著,露西只能在心靈深處的某個角落隱約地感覺到它絲絲的存在。這種理性對感性的壓抑所產生的煩惱正像露西自己所說的那樣,只能在彈鋼琴中找到排遣直到那次不平凡的意大利之行。
影片一開始向觀眾呈現了意大利美麗的城市佛羅倫薩,透過貝爾托利尼旅館中“看得見風景”的房間,人們看到了美麗的阿諾河。福斯特精選此處作為小說開端,不僅僅因為她那如畫般的風景,更是因為佛羅倫薩是意大利乃至整個歐洲文藝復興的發源地,也是文藝復興先驅但丁的家鄉,阿諾河邊的斯人、斯景成為但丁偉大作品《新生》和《神曲》的創作源泉。從那里觀眾能時時感受到濃郁的意大利文藝復興遺留下來的自由、開放的人文主義文化氛圍。福斯特利用這種基調作為鋪墊,與當時英國資產階級沉悶、封閉、僵化的社會氛圍形成鮮明的對比。露西正是在這種迥然不同的氛圍沖擊下,美的直覺、愛的欲望開始萌動,盡管朦朦朧朧,卻是人生重大的轉變的開始。
露西在佛羅倫薩與喬治有過三次重要的會面。第一次即初到佛羅倫薩的貝爾托利尼旅館入住。然而第一次見面并非愉悅而是對露西內心傳統的第一次沖擊和挑戰。露西身邊有一位年長但一直未婚的巴特利特·夏綠蒂表姐作為陪伴和臨時監護。這位表姐有著典型的維多利亞時代貴族的氣質——高貴文雅但卻冷淡、清高,而且有些刻板,對于開放自由的意大利她保持時刻的警惕,甚至有些神經過敏。露西因為沒有得到預期的“看得見風景”的房間而倍感失望,兩人在餐桌上低聲抱怨時,被餐桌上另外兩位英國游客艾默森先生及其兒子喬治察覺。艾默森先生馬上熱情地提出與她們換房間,并且一再堅持。然而這番真誠的好意并未得到接受和感激,按照維多利亞時代的修養和禮節標準,這無疑是一種無禮,甚至冒犯。巴特利特小姐,作為那種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的代表及捍衛者,當即冷淡地給予回絕,并拉著露西匆匆離開餐桌。露西那顆年輕鮮活的心雖然感受到了對方并非“別有用心”的善意,但是在與傳統抗爭的天平上,絲毫顯示不出任何分量。幸好在畢比牧師的調解下,露西如愿地看到了窗外那迷人的風景;第二次見面發生在佛羅倫薩廣場。露西當時獨自欣賞廣場的美景,為一場意外的打架流血事件所驚嚇而暈倒,恰巧喬治經過此處扶住了露西。蘇醒過后的露西對喬治感激之余,就是對自己的出丑和不雅倍感尷尬和自責,請求喬治不要把此事透露給任何人;第三次見面就是本片最浪漫的佛羅倫薩郊外之吻了。露西、巴特利特表姐、埃默森父子、伊格牧師、畢比牧師一行驅車去郊外游玩,半路上意大利馬車夫和戀人之間親密的、無所顧忌的說說笑笑讓露西心生羨慕。殊不知接下來這種浪漫也降臨到她身上。露西在郊外的原野上尋找畢比牧師,無意中在一片大麥田的盡頭發現了沉思的喬治,回過頭的喬治看到了露西,一身潔白衣裙隨風蕩漾在碧波當中,那番飄逸、清新與美麗使得喬治情不自禁地跑上前去深深地吻了露西。可就在此時巴特利特表姐突然出現,驚恐地制止了喬治對露西的“褻瀆與欺侮”,從此加深了對喬治的偏見,決定提前離開意大利這一是非之地,返回英國……”。露西的退避顯示了在以巴特利特表姐為代表的英國傳統的社會規范和意大利及喬治為代表的自由開放的文化之間的較量以前者的勝利而告終,但露西潛意識里蟄伏已久的情感欲望卻被不知不覺地喚醒。
就這樣露西帶著前所未有的驚魂動魄和許多秘密回到了英國,一切似乎又恢復了往日的寧靜。露西接受了來自倫敦貴族塞西爾的求婚,并試圖走向資產階級理想的婚姻。塞西爾,小說中那位被比喻成“哥特式雕像”的人物,在電影中得到了出色的演繹。丹尼爾·戴·路易斯把這位舉止優雅、思想僵化的人物表現得活靈活現,那種夸張、幽默的手法一方面產生讓觀眾忍俊不禁的輕喜劇氛圍,同時也讓觀眾鮮明地感受到作者所要諷刺和批判的社會現實。塞西爾是工業和城市文明的中心——倫敦資產階級貴族階層的代表,有著優越的社會地位和社會關系,受過良好的維多利亞式的貴族教育,對年輕美貌愛彈鋼琴的露西愛慕有加,但他身上也體現了當時資產階級令人無法忍受的典型頑癥。他貌似彬彬儒雅,但高傲不屑,尖酸刻薄、自私狹隘,對露西的母親和弟弟也不例外;他言必稱音樂、藝術與美,但僵化、虛偽、賣弄,與產生藝術美的源泉——生機、自由、激情……總是格格不入,甚至是“煞風景”;他在鄉間樹林里對露西那笨手笨腳、左顧右盼、滑稽的一吻,只能喚起露西對佛羅倫薩郊外那段激情的回憶,同時也成為觀眾記憶中永遠的笑料;塞西爾欣賞、愛慕露西,但骨子里只是自私地把她看做是一幅蒙娜麗莎,不尊重甚至無視她的想法,擅自變更了哈里爵士的房客,導致了露西對艾論姐妹的不信不義……
露西對塞西爾的感覺存在著理性與感性之間的矛盾,
一方面是周圍強大的世俗,另一方面是自己微弱、不敢昭示的內心世界。露西一直在二者之間徘徊,她曾經為了掩蓋自己真實情感,對畢比牧師等很多人撒謊,成了影片中面對自己情感最不真誠也最煩惱的人。喬治的再度出現似乎打破了這一切。由于塞西爾自以為是的安排,埃默森先生成為哈里爵士的新房客,喬治以朋友的身份被弗雷迪邀請至家中。露西、喬治、巴特利特表姐三人的再次見面勾起了意大利之行的尷尬,加上巴特利特表姐把喬治吻露西的秘密透露給作家拉維斯小姐,以至于被寫進小說,而且還被不知情的塞西爾公開、譏諷地朗讀,這使露西感到十分惱火。而喬治不顧露西與塞西爾之間的婚約,伺機親吻露西,這一切讓露西感到了“天下即將大亂”的威脅,因此當著巴特利特表姐的面,堅決地趕走喬治。臨行前喬治真誠地一針見血地揭露了塞西爾那份不適合露西的虛偽的愛,并向露西表達了自己的真愛。此段對白成為本片最經典的對白之一,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面對這位地位懸殊、直來直去、行為不合乎規矩的魯莽小伙子,露西的感情一片胡亂。但對塞西爾,她不再彷徨,
“像換了一個人一樣”借喬治的話勇敢果斷地中止了他們的婚約。對此,塞西爾驚訝、痛苦,但最終還是給出了作者理想的紳士反應:接受了露西的拒絕,而且真誠地感謝露西并對其勇氣表示了稱贊。
露西對悔婚將帶來的巨大壓力自覺無力承受,準備遠赴希臘旅行來逃避世俗的指責,至此,露西的幸福似乎又將無果而終。幸好巴特利特表姐,露西情感波折的始終的見證者,一方面為自己違背諾言、泄露秘密而自慚,另一方面,看到了自己一直蔑視的地位低下的小伙子身上真誠與守信的美德,最終改變了對喬治的偏見,不再阻撓,相反有意安排了埃默森先生與露西之間的那次讓露西潸然淚下的肺腑長談。
露西與喬治實現了觀眾所期盼的最終結合,整個影片給人溫馨的氛圍,巴特利特表姐改變了自己頑固的刻板的偏見,成為作者筆下典型的能夠變化的“圓形人物”;塞西爾是一位從始至終沒有根本改變的“扁形人物”,但也能做出體面的妥協。福斯特作品中看不到水火不容、血腥殘忍的極端對立,即使在深刻地揭露和批判的同時,人們也總能感受到福斯特美好的人文主義社會理想。他反對宗教的桎梏、腐朽規范的束縛和對外侵略,宣揚人性的平等、自由與完善,人際關系的和諧與友好。“在灰色的生命河流的岸邊,愛是惟一花朵”“我們還不如相親相愛、努力工作、盡情歡樂吧。”正是這種超越階級、種族和文化的人文主義情懷成為人類溝通的契合點,露西與喬治的結合成為通往成功的典范。盡管福斯特的思想在當時曾被指責過于理想化,行不通,但對于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磨難,渴望和平與和諧共處的現代人類,福斯特的人文主義理想顯得更具親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