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揚
“接受美學”這一概念是由德國康茨坦斯大學文藝學教授姚斯在1967年提出來的,隨即形成了一股美學思潮,隨著這股思潮不斷發展和風靡全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中國文學藝術的審美觀念。筆者作為一個音樂教育工作者,試圖在本文中反思我們當前的音樂教學,探索接受美學對音樂欣賞教學的啟示,以求構建一種新的更能體現藝術的本質的、更適合時代要求的音樂教育方式。
一、接受美學的主要觀點
接受美學的核心是從受眾出發,從接受出發。一個藝術作品,總會有人欣賞;欣賞者就是接受者。接受美學認為,欣賞者和作品的關系中,欣賞者不但不是被動的接受者,相反,而且還是作品創造的主動參與者。接受者的主體作用,被同時擺放到空前重要的位置上,一部藝術作品,只有與欣賞者發生關系后,才成為真正的作品,由“自在”的存在成為“自為”的存在,欣賞者是作品的最后完成者。
二、接受美學與音樂欣賞
雖然接受美學是以文學的接受為研究重點的,但是接受美學不僅僅涉及到文學。因為一切美、一切藝術都有一個被欣賞者接受的問題,文學與藝術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接受美學的理論奠基人姚斯指出:“在作者、作品和大眾的三角形中,大眾并不是被動的部分,而且不僅僅是作為一種反應,相反,它自身就是歷史的一個能動構成。”一部文學作品的歷史生命如果沒有接受者的積極參與是不可思議的,是由讀者再創造的結果。
音樂欣賞作為一種積極主動的主體性創造活動,必然造成對音樂作品解讀的多解性與對音樂作品批評的多元化。接受美學認為,任何藝術作品的文本都具有不確定性,音樂作品尤其如此,它的意義的實現要靠接受者的感覺與知覺經驗將作品的空白處加以填充。音樂欣賞是欣賞者主體的意識活動,在音樂欣賞的過程中欣賞者不可避免地要把自己的主體意識滲入到欣賞對象中,從而在某些程度上改變著音樂作品文本的面貌。就像費爾巴哈談到音樂時說:“當音調抓住了你的時候,是什么東西抓住了你呢?你在音調里聽到了什么呢?難道聽到的不是你自己的聲音嗎?”形象而生動地道出了接受理論應用于音樂欣賞所得出的結論。
接下來欣賞者的接收過程,也就是對音樂作品的再創造過程是怎樣的呢?一部音樂作品的樂譜、結構、演奏方式雖然是固定的,但是按照波蘭現象學美學家羅曼·英加登的觀點,一部作品所表現的客體層和圖示化方面層等,則帶有虛構的純粹意向性特征,本身是模糊的,難以明晰地說的。至于思想觀念及其他形而上的蘊含,更是混沌朦朧的。因此,一部作品的完成,必須依靠欣賞者去“填空”。在此基礎上德國接受美學理論家伊瑟爾進一步提出,正是由于一部優秀的作品在其意象結構中總是存在著許多“不確定性”和“意義空白”,從而形成一種潛在的“召喚結構”,促使接受者根據自己的人生經驗、審美理想等去確認、補充和豐富。與之相近,德國闡釋學理論家伽達默爾指出:“藝術存在于欣賞者與作品的‘對話之中。所有的欣賞者,都是在這種‘填空與‘對話中完成了對音樂作品的還原與異變。”
在對音樂作品的“填空”與“對話”之后,會產生兩種結果,即對音樂作品的正解與誤解。其中誤解又分成“正誤”與“反誤”兩種情況。正誤是指欣賞者的理解與作者的本意有所抵觸,但是作品本身卻客觀上顯示了欣賞者理解的內涵,是欣賞者的觀點切合實際而令人信服。而反誤則是欣賞者對作品穿鑿附會的認知和評價,無疑將會導致對藝術的損傷乃至粗暴踐踏。
三、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的角色
基于上述接受美學的理論,教育工作者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應該扮演一個怎樣的角色呢?
接受美學的原則認為欣賞者的接受活動受自身歷史條件的限制,也受作品范圍規定,因而不能隨心所欲。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在《發生認識論》中以第一人稱談到:“我所表現的貝多芬是我眼中的貝多芬,是我所理解的貝多芬,是我在貝多芬的精神感悟下創造的貝多芬……”這就說明了“創造”也不是指可以脫離原作者的任意而為。
教師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應該是引導學生接受音樂作品,遠離反誤,而不是束縛學生的思想。我們應該拋棄作者——作品——影響——意義的傳統教學模式,讓學生記憶某部重要作品表現的情感的傳統方法,要首先教會學生識譜,熟悉音樂語言,了解作品的曲式結構和常見的音樂表演形式,然后從產生一部音樂作品的特定文化觀念與文化視野的角度指導學生,使之具備一定的文化藝術修養,全面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和接受能力,并在學生出現對作品的“反誤”的情況下進行糾偏。
接受美學作為一種藝術理論,把接受者這一長期被人忽視的角色放到了重要位置上,也給我們廣大音樂藝術教育者帶來了新的啟示。在接受一種理論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思考它對實踐的重要作用,在教學中不斷探索,力求更好地引導學生走向音樂藝術的殿堂。
(作者單位:北京聯合大學師范學院)
參考文獻:
1.[德]H.R.姚斯、[美]R.C.霍拉勃:《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朱秋華:《西方音樂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
3.李首明:《從接受美學視角審視音樂的再創造活動》原載:《藝術百家》2007年02期
4.馬新國編著:《西方文論選講》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年5月第一版
5.[德]費爾巴哈:《基督教的本質》第一章,榮振華譯,商務印書館,2007年10月
6.[波蘭]羅曼.英加登:《對文學的藝術作品的認識》,陳曉谷 曉末譯,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8年1月
7.[德]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洪漢鼎譯,商務印書館,2007年4月
8.[瑞士]《皮亞杰發生認識論文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