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佳
時間流轉過十年,由英特爾全力打造的IDF,已經責無旁貸的作為全球信息技術領域內最具影響力的交流平臺之一,被賦予了越來越復雜的期待。
近幾個月,洪力頻繁穿梭于不同的辦公室之間,幾乎馬不停蹄。只要電話鈴一響,他立即會停下手邊的事情,開始專注于電話內容——不管他是在吃飯、開會或者和客戶交談。作為英特爾中國區產品總監,有著十年IDF(英特爾信息技術峰會)參與經驗的洪力早已經習慣了這樣的工作節奏。
在英特爾位處北京CBD核心區的嘉里中心辦公樓里,最近這樣忙碌的人遠不只洪力一個。IDF項目辦公室的燈光日以繼夜通明,英特爾及其形形色色的合作伙伴的員工經常會碰到一起,談論著新的產品或者計劃,當然,他們的核心議題還是IDF。
IDF來了。中國信息技術產業鏈的上下游似乎都在傳遞著這樣一個訊息,各路廠商都睜大了眼睛、豎起了耳朵準備在這場峰會上捕捉到一些事關自身發展的新技術、新理念,又或者是趁各自的合作伙伴和媒體都在現場的機會,努力表現一番,以爭取到更多機會。
已有十年歷史的IDF就好像英特爾搭建的魔力舞臺,所有的登者都能得到一個裝著魔法的盒子,盒子里道具各異,但打開盒子的咒語不約而同,那就是“技術創新”。

英特爾商業模式給其穿上了一雙名為“創新”的紅舞鞋。作為整個產業鏈的上游以及信息技術的引擎之一,英特爾需要收集來自產業鏈的需求,并通過最新的技術和產品趨勢來啟發整個產業環境的新陳代謝。
不創新,唯有死。技術在紅舞鞋的帶動下不停地旋轉、跳躍,也在不停地譜寫新規則、創造新模式。
硅谷精神的中國式演繹
似乎從誕生伊始,英特爾的胸前就掛上了象征著硅谷精神的企業名片。英特爾并非第一家始于硅谷的半導體公司,真正的引領者是英特爾的“母體”——仙童半導體公司,從仙童走出了英特爾的創始人、集成電路的發明者羅伯特·諾伊斯,摩爾定理的提出者戈登·摩爾和以偏執狂著稱于世的安迪·格魯夫。
對技術創新的偏執追求讓集成于芯片上的晶體管的數量變遷成了摩爾定律的真實寫照,也催生了英特爾身上創新的血液,英特爾已經習慣于創新,或者說,習慣于冒險。
但僅僅是半導體產業的突破還不足以帶動這個產業鏈向前發展,離開硬件依托的處理器只不過是一個布滿晶體管的硅片而已,技術進步必須進入到產業鏈條的每一個神經末梢才能真正讓鏈條活起來。這意味著作為產業鏈上游的半導體公司技術發展必須早一步、快一步,并有義務把最新的技術帶到中下游,刺激整個產業鏈的創新力和技術熱情。
1981年,要不是IBM采用了英特爾8086處理器開啟了PC時代,英特爾的發展或許沒有這么快。
英特爾需要合作伙伴的支撐,產業鏈上下游的合力才能推動信息技術的飛躍。1997年,貝瑞特接下了格魯夫傳遞的接力棒成為了英特爾第四任總裁,英特爾公司在開啟貝瑞特時代的同時也開啟了IDF(Intel Developer Forum)——直譯為英特爾開發者論壇。
這場開啟于美國舊金山的技術峰會最先面對的只是針對英特爾處理器的開發者,但在1999~JE式移師中國之后,IDF似乎又肩負起了塑造本土信息技術生態圈的使命,中國因素不斷地被揉人,IDF也被起了個更有使命感的中國名字“英特爾信息技術峰會”。

恐怕英特爾自己都沒有想到這個以技術為導向的論壇在今天能形成如此規模。回憶起IDF剛剛登陸中國時的場景,“那時的主會場就相當于如今專題演講的分會場那么大?!庇⑻貭栔袊鴧^產品總監洪力對記者感慨。
創新與開放這種硅谷精神的內核成為了IDF在中國最好的注腳?!拔疫€在回憶這十年的經歷,讓我印象最深的是IDF的變化,跟英特爾一貫倡導的創新密切結合在一起——以前IDF是一年一次,后來變成一年兩次:春節和秋季,我們都要有所創新、有所改進或者改變,IDF在中國發展的十年,一直在沿著創新的思路走。”坐在記者面前的英特爾投資亞太區市場經理李咪咪這樣回憶說。
李咪咪曾任英特爾中國區IDF項目經理,有多年的IDF管理經驗。“我們從公司主導思想到具體團隊都是這么一個方向——把IDF不斷打造成當地IT行業交流、展示、互相認識,互相交友的平臺?!?/p>
也正是在這個平臺上,英特爾漸漸從技術創新布道者逐漸演變成了產業進步推動者,IDF不再只是英特爾領銜主演,而“生”、“旦”、“凈”、“末”、“丑”——不同行業的合作伙伴、研發機構、高校等——紛紛在IDF上齊亮相。從這個角度看,IDF十年的演變幾乎也是中國信息產業十年發展史的縮影。
技術創新舞步
英特爾的商業模式是理解這個半導體巨人的鑰匙。作為處理器廠商,只有不斷開發出性能更強、計算效果更出眾的產品才能激發消費者更換PC、企業更換服務器的動機,只有與外圍以及軟件廠商的通力合作才能更好的實現處理器的價值。因此,只有技術創新才能讓整個產業鏈都能不斷向前,這是英特爾的使命,也可以說是宿命——IDF不只是一個市場推廣活動,而且也應成為英特爾長期戰略的一部分。
在歷史上,中國信息技術產業的創新節奏一直比世界慢半拍。奔騰III問世的時候,英特爾甚至還曾為中國的消費能力困惑過。但當聯想“萬元奔騰”推向市場后,時任英特爾CEO的格魯夫敏銳地認識到,中國要成為一個PC產業真正的大市場了,英特爾在中國的市場必須要借助本地OEM廠商的力量才能成功。
從1996年開始,中國成為了英特爾的戰略重心,英特爾在中國信息技術產業起步之初就認識到中國對于公司全球戰略的意義,并調整其中國戰略以推動自身的全球戰略。格魯夫曾在聯想電腦百萬臺下線時向中國承諾:只要美國休斯敦有的東西,中國也要第一時間有——當時英特爾最主要的商業伙伴康柏電腦的總部就在休斯敦。
IDF被引入中國就是英特爾兌現承諾的第一步。1999年又恰逢英特爾發展史上的又一個節點,時任CEO的貝瑞特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把英特爾從PC行業的中心打造成未來互聯網經濟的中心。中國作為信息技術腹地和市場的作用開始凸顯,英特爾全球最重要的技術布道和宣講舞臺IDF適時降落北京。
那一年,IDF向與會者描繪了未來十億臺個人電腦、千萬臺服務器連入互聯網后如何創造上萬億美元電子商務交易額等等宏大、美妙、令人熱血沸騰的愿景,也就在那一年前后,搜狐、新浪、網易、騰訊等互聯網公司相繼成立,并開始勾畫自己的輪廓。國內首屆IDF剛好恰如其分的為這股來勢洶洶、氣勢磅礴的互聯網浪潮推波助瀾。
互聯網泡沫的破滅對于英特爾和整個信息技術產來來說其實并不是一件壞事。英特爾一連串漂亮的動作到今天都有良好的借鑒意義:接連推出15款針對不同領域的奔騰III處理器,啟動“賽揚”戰略,攻堅中下游市場;以60億美元的代價收購了12家互聯網和通訊公司,英特爾投資向
350家公司投資近80億美元;取消了英特爾家用電器部門、流媒體部門和電子商務部門等非核心業務。2000年的IDF,主題是“為因特網經濟設計方案”,英特爾的行動方案的確行之有效。
在經濟低谷時刻加大對技術的投入似乎已成了英特爾應對危機的不二手段。面對眼下的危機,英特爾又一次站到了前面,今年IDF的主題被定位為“聚信與共,創贏未來”,英特爾深刻的意識到產業鏈必須粘合起來,加大對技術的投入才能“創贏未來”。
危機總要過去,蕭條之下企業需要技術武裝起來,當市場回暖、經濟復蘇之際,企業要有相應的產品去服務于市場?!霸绞墙洕凸?,越要堅持技術創新,堅持對未來的投資”英特爾中國區總裁楊敘在其最近的一篇博客中寫到,“2009年,英特爾將加深對中國本地自主創新的支持,和合作伙伴一道探尋產業創新機會,一起做大做強。”
英特爾已經做好了危機后的技術儲備。產品方面,迅馳2處理器技術、功耗不足5W的凌動處理器、基于全新Nehalem微架構的酷睿i7以及六核處理器至強7400給英特爾及其合作伙伴注入了新的活力;在研發方面,追加了對英特爾中國的投資、英特爾CTO賈斯汀于去年11月提出的浸入式互聯網技術也取得了初步成功;凌動處理器全面深入嵌入式領域;采用32納米制程工藝生產的產品將在今年面市;另外據透露,英特爾今年還將給MID賦予通訊功能……在2008年IDF上所公演的種種“情景”眼下都陸續變成了“現實”,凌動處理器還引發了上網本的狂潮,給疲軟的全球PC市場注入了一記強心劑。
2009年,當3G真正商用以后,英特爾將如何攜產業鏈上下游開拓市場、應對危機則成為了今年IDF的主要看點。
下一塊蛋糕
回過頭來看,或許2008年的IDF是英特爾對原有創新模式的巨大顛覆。在那次IDF上,英特爾正式將移動互聯網設備(MID)確立為一個新的產品類別,凌動處理器正式進入英特爾家譜。這款功耗不足5W的處理器采用了當時最新的45納米制程工藝,而且也巧妙的規避了摩爾定律的一些局限。當技術創新轉身為應用創新,英特爾為移動便攜設備描繪了一個美妙的未來,而在IDF背后,嶄新的新藍海逐將呈現。
但是,凌動處理器的本土化過程并非一帆風順。據透露,國內上網本的市場份額還不到全球的10%,英特爾需要打造中國本土的IT生態圈?!叭蚪洕C,也是中國轉變增長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的機遇期,我們IT產業應積極參與其中,一方面是促進工業化與信息化的融合,促進傳統制造業的增值與升級,另一方面則要為農村信息化扮演一個推動的角色?!睏顢⒌脑捊o了中國IT產業鏈上下游新的希望。
農村是中國IT產業的下一個市場,金融危機無疑加快了國家對這一市場的信息化洗禮?!靶畔⒓夹g在農村經濟振興中扮演什么角色,電腦下鄉長遠意義在什么地方,怎樣做才能更好更完善”是英特爾思考的問題,也是中國信息技術產業思考的問題。英特爾能做的首先是調動自身資源,把產業鏈上下游的力量凝聚起來,共同探討發展方向,第二利用技術進步搭建農村信息服務網絡,推動農村內部產業鏈的形成。把上下游都吸引過來的IDF無疑給了中國信息技術產業和英特爾合力解題的機會?!癐DF目的是要跟產業鏈把餅作大,不是說在(市場)中間搶一塊。”就連成天與產品打交道的洪力也并不那么偏重產品導向。
楊敘的話更好的說明了英特爾在中國舉辦IDF的初衷——“英特爾把在中國建立一個更大、更完善的IT產業鏈和生態圈,看作自己的成功基礎”,“全球有1200個公司參加我們的技術峰會,探討的話題中超過50%與英特爾無關,英特爾技術峰會也不再只是英特爾技術的技術峰會,是一個產業共同尋求創新、共同探索的舞臺”,這種合作也使中國用戶、中國IT產業與英特爾三方取得了共贏的效果。
可以說,今年IDF“聚信與共”的主題就是為了給產業鏈上下游鼓舞士氣。政府4萬億的投資力度、國家發展農村經濟的策略、本土信息技術發展的勢態給英特爾傳遞了美好的希望:這些獨特的中國元素和英特爾的資源結合起來將迎來信息技術在廣袤農村的蘇醒。
如果一手做好了前沿性創新的技術儲備,另一手拉緊產業鏈深入到充滿希望的農村市場,中國的信息技術產業將會在危機中更富生命力,這個“冬天”也將成為中國實現信息技術全面發展的催化劑。那么。“創贏未來”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貝瑞特在今年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指出:一個良性的經濟競爭體系包括:智慧型人才(受良好教育)、聰明的創意(研發投入)、培育推動創新投資的良好環境(政府的稅收政策、知識產權保護,風險投資等等)。中國擁有一大批專注于基礎研究的信息人才、企業還有學校對研發的投入越來越大、政府正在通過各種手段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體中不能忽視的力量,也將成為全球信息產業鏈上必不可少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