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教育部就社會關注度高、影響教育改革發展全局的20個重大問題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近日,著名教育家、武漢大學前校長劉道玉在《徹底整頓高等教育十意見書》中呼吁對高等教育進行一次徹底整頓。
劉道玉充分肯定了高等教育近年取得的長足進步。他說,中國高等教育在數量上取得了進步,教育經費有所增加,辦學條件也有改善。但是,片面追求高速度,也帶來了一系列嚴重的問題,如教學質量嚴重下降,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研究生泡沫化,學風浮夸和學術造假,教授和博士生導師素質嚴重下滑,教育產業化或變相產業化越演越烈,大學中的鋪張浪費嚴重、債務累累,官本位越來越嚴重……
一、廢除自學考試制度。自學考試1981年開始試點,1983年全面推廣。三十年來,累計4800萬人參考,850萬人獲得大專以上的文憑。在當時大學入學率很低的情況下,自學考試滿足了很多人求學的愿望,其中不乏有真正的成才者。
但現在,全國平均大學入學率已超過23%,不少省市已達到高教普及階段,廣東省2009年將達到78%。有鑒于此,高等自學考試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應取消這種制度。原因:一是自2006年開始,自學考試者連年減少,逐漸出現了萎縮現象。二是自學考試仍然沿襲了普通學歷教育,助長了唯學歷論,除具有學歷統計的意義外,并不能達到真正提高人們技術和能力的目的,而且造成了某些文憑泛濫。三是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舞弊現象嚴重,文憑水分很大。取消自學考試制度,是整肅高等教育學風的需要,是嚴格大學文憑標準、凈化人才市場的需要。
二、取消不合格的在職研究生學位。西方國家大學的博士研究生淘汰率大約30%,而我國基本上是零淘汰率,官員和老板考博是一路綠燈。他們用不菲的學費買博士帽,而大學以賣學位換取資源,是典型的權錢交易。
鑒于“干部碩士班、老板碩士班在一些高校中存在”,在職研究生太濫,必須大力進行整頓。凡是沒有參加統一的嚴格入學考試、沒有全程上課和通過全部必修課程考試、沒有做出具有創造性的論文、沒有經過正規的論文答辯者,應一律取消已授予的博士或碩士學位。對嚴重造假者,應追究法律責任。同時,除了大學和學術研究機構以外,一律不準再從社會上招收在職研究生。
許多大學和攻讀博士學位的人把博士學位當作一種榮譽和身份,當作升官或求職的砝碼?,F在,研究生教育已經變味,以致出現了烹飪博士。目前,我國授予博士學位的大學有365所,而擁有世界最好和最多研究型大學的美國,只有253所。
三、砍掉一半大學的博士授予資格。截至去年,全國具有博士授予權的高校已超過310所,全國博士人數繼續上升,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學位授予國家。
中央和各省市的黨校等,一律不能招收研究生。要嚴格整頓授予博士學位的大學,至少應砍掉二分之一大學的博士授予資格。
不少大學的博士學位授予點,是用搞運動的方法,靠公關和打攻堅戰,用高薪挖院士而獲得的。有的甚至請省市的領導出面公關。一旦獲得了博士點零的突破,就大肆宣傳,開慶祝大會,獎勵有關人員,真是無所不用其極。由于采取了這些不正當手段,某些新建的城市大學也有了博士學位授予權,碩士學位點幾乎覆蓋了大學的所有專業。因此,必須對我國大學學位授予點進行整頓,中央和各省市的黨校、政府部門的政策研究所和工業部門的應用研究所,一律不能招收研究生。要嚴格整頓授予博士學位的大學,至少應砍掉二分之一大學的博士授予資格,并且要保持長期的穩定,不允許普通大學亂串位,也絕不允許任何大學再搞所謂博士點零的突破攻堅戰。
四、大學必須與所謂“獨立學院”脫離關系。截至2008年5月,全國共有獨立學院326所,分布在全國30個省份。
其實,無論是叫二級學院或是獨立學院都名不副實,說它是二級學院,又不隸屬于大學,說它是獨立的吧,又受制于母體大學。說白了,它們的產生是利益均沾的結果,是不倫不類的怪胎,而絕非像教育部負責人所說的“是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大舉措”。私人投資者想利用重點大學的牌子招攬學生賺錢,大學靠出賣大學的牌子換取“坐地分贓”的利益。
重點大學決不能做這種降格以求的事,必須盡快與以盈利為目的的“獨立學院”脫離關系。
五、讓成人教育回歸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但必須進行整頓或調整。具體做法是,把現在大學中的成人教育學院與大學脫鉤,通過調整和合并,按地區或省市建立若干所獨立的成人職業學院或成人繼續教育學院。這類學院不能擔負普通大學學歷教育,只能進行職業或職業更新再培訓的教育。這絕非普通大學的教師所能勝任,設置職業性的專業,要由具有真正職業專長的內行擔任教師,真正體現職業教育或繼續教育的特點。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批因種種原因沒有獲得學歷文憑的在職成年人,期望通過成人教育“再充電”,成人教育一度風光無限。普通高校還沒有擴招時,其他的辦學形式發展勢頭一般,湖北每年全省參加成人高考的人數都有十幾萬人。從1999年開始,由于普通高校擴招等原因,成人高考報名人數出現下滑,2007年、2008年則直接出現了“報的比招的少”的尷尬局面。
同時,成人教育也一度出現“普高化”的傾向,頻頻招收高考落選的高中生,失去了成人教育的本質。
六、停止大學辦分校。自21世紀初,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發展,一些大學又辦起了跨地區的分校,有的甚至從東北辦到了東南沿海。更有甚者,連北京的某名牌大學的附屬中學,也在全國各地辦起了多所分校。實際上,這些做法都是商業炒作行為,對分校所在地,是拉大旗作虎皮;對分校舉辦者,是為了豐厚的利益。例如,珠海市與某大學簽訂了一個協議,提供五千多畝土地無償地給該校使用,大學就可以利用這些土地招生賺錢。如某一本重點院校,在一個縣級市設立有分校。高考招生時,該重點高校在本部的錄取分數線往往要比一本控制線高出數十分,但其分校的錄取分數線雖然要求至少要進一本控制線,但卻存在較大“彈性空間”,即有些考生達不到重點高校的錄取線,但可以通過高學費的形式進行招錄,有的甚至能降批次錄取。但因畢業時,學生的畢業證仍然蓋的是一本重點院校的公章,導致高學費進分校的市場還比較大。如此一來,高校就可以通過在外地設立分校招生賺錢。從現有的分校來看,其學費往往要高出本部學費3-4倍,如有的分校一年學費達到1.5-2萬元左右。這種做法就是變相的教育產業化,一定要制止。
七、整頓大學的科技開發園
和研究院。重點大學為了使科技成果轉化為產業,在大學里研究,在周邊孵化,在科技園轉化為產業,試辦一個科技開發園是必要的,但決不能多,多則必濫。有些大學把建科技園當作圈地的手段,居然能辦三個、五個科技園。如果不是做秀,就是有意浮夸,浪費國家資源是犯罪行為。
有的大學到處建立研究院。研究院是從事科學研究的機構,但現在一些高校研究院依托校友會掛個牌子,靠培訓和賣文憑賺錢。不僅玷污了研究院的名聲,而且助長某些人用不正當的手段謀取利益。
八、實行教授定編制。現在坊間流傳許多貶斥教授的笑話?!安私淌凇?、“水博導”,甚至一元錢買幾個教授的戲言。大學中教授職稱評定嚴重失范,致使不少教授名實不符。以前大學教授多是博學多識的學者,受人尊重。可現在大多數教授,學歷不全,知識面狹窄,人文素質低下,喪失了魅力。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一是追求表面學歷、學位、頭銜,不下真功夫做學問。二是大學之間相互攀比,看誰的教授多、博導多。那些擁有教授和博導資格評審權的重點大學,更顯得浮躁和浮夸,沒有起到好的示范作用。
中國的第一批博士生導師是1981年由國務院學位辦嚴格評審的,須在全國范圍內由7位同行業權威人士民主評議,1993年之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對學位導師評審權下放,先是一些已經有博士點的重點大學擁有自行審批權,隨后連一般大學也能自行審批了。據估算,僅武漢地區高校博導目前超過4000人。
九、砍掉2/3的大學出版社和學報。中國大學眾多的出版社和學報成了“學術垃圾的生產地”,應當砍掉三分之二的大學出版社和學報。
近年來,幾乎每個重點大學都發生過教授剽竊、抄襲事件,其中有校長、院士、院長、博士生導師、教授、博士等。多數大學做出了嚴肅的處理,但也有的大學不了了之,采取了姑息養奸的態度。有個別的大學,明明存在教授剽竊問題,不僅不處理,反而借助媒體吹噓“對學術不端零容忍”。
質量不高的論文為何能頻繁上學報?因為在高校里,如果要評職稱,論文是一道硬杠杠,即使體育老師和醫生都一樣。
到目前為止,我國學術論文評價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導致評價一名學者只看論文數量而不是真正考察其學術水準。“這種考評體系的實質是將學術研究異化成為一種獲得功利的手段?!?/p>
十、嚴查大學財務支出。我國大學2500億的債務是怎樣造成的?不客氣地說,就是由貪大求全、追趕時髦和大建樓堂館所造成,鋪張浪費也是重要原因,只是大學當局不愿承認。一些大學,建五星賓館、豪華校門、觀光電梯等,被媒體逐一曝光。原有的樓房可以使用,也要建新的,一些系科本可以共用一棟樓房,非要單獨建大樓,地下停車場、娛樂設施還一應俱全。不僅副部級的書記、校長配專車,而且副書記、副校長、校長助理也配了專車,甚至連已退休的副部級的書記、校長仍然配專車,一些部處長明不配暗配,公車私用是普遍的現象。雖然辦公條件大上檔次,可是工作作風和辦事效率卻大大地下降了。
“花錢如流水,是目前中國高校普遍存在的大問題?!?/p>
人物介紹:劉道玉著名教育家。1977年任國家教委黨組成員兼高教司司長,對恢復高考起了推動作用。1981年至1988年任武漢大學校長,是當時中國最年輕的大學校長。校長任內,率先推行學分制、插班生制、導師制、取消輔導員等,拉開了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其改革舉措在國內外產生重大影響。
責任編輯:羅萬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