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明
改革開放給我國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帶來了發展的契機。30年前那種“一大二公”的單一所有制結構已被中共中央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所確立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所取代;曾被視為“資本主義尾巴”的個體經濟和基本絕跡的私營企業,如今已堂堂正正地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黨的政策鼓勵、引導和國家法律的保護。這是一個深刻的變革。
回顧過去的三十年,貴陽市非公有制經濟也和全國一樣,經歷了初始發展、迅速發展、快速發展幾個階段。
初始發展
1976年,“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后,貴陽市的一些待業青年、曾被疏散下鄉而返城的人員和其它社會閑散人員,紛紛擁上街頭巷尾、擺攤設點,出售小百貨、小吃等,以維持生計。由于“文化大革命”剛剛結束,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沒有國家政策所依,無從著手,一些擺攤設點小本生意人員基本上是無證經營。當時,就餐難、買菜難、做衣難、住宿難等十分突出,政府來不及解決這些問題。針對這種狀況。社會待業人員見縫插針,有的辦起了飲食攤,有的開設了修理攤、理發店、縫衣店,有的開起了小旅棧。由于受“資本主義尾巴”的影響,一些個體戶雖然從事個體經營,但還是躲躲藏藏,經營不辦理執照,即連工商管理部門,也怕再被戴上“發展資本主義”的帽子,加之個體戶良莠不齊,管理難度大,不愿去大膽管理;街道辦事處則怕個體戶發展會影響他們下屬的服務站;就連國營企業也怕個體戶起來搶占了他們的地盤。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清理了“左”的思想路線,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制定了把全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決定,從而堅定了發展經濟的信心。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隨著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逐步推行和農村能工巧匠,承包大戶和個體運輸戶逐步發展起來的個體工商戶的產生,從1979年開始,針對“上山下鄉”知識青年返回城市,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提出,各地可以組織返城知青從事修理、服務和手工藝等個體勞動。至此,貴陽市的個體工商戶隨之發展起來。市、區工商行政管理部門于當年10月恢復了對個體工商戶的審批發證工作,當年全市領取營業執照的個體工商戶565戶。經過一年多的發展,尤其是1981年10月1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于廣開就業門路,搞活經濟,解決城鎮就業問題的若干決定》后,在黨的政策鼓勵和引導下,貴陽市城市個體工商戶得到進一步發展。到1981年底,全市個體工商戶達6596戶,從業人員7797人。主要從事零售商業、飲食業及修理服務業等。不但解決了吃早點難、就餐難、住宿難等問題,而且一些傳統的名點小吃,如“腸旺面”、“絲娃娃”、“戀愛豆腐果”、“豆腐圓子”等相繼出現。而“喜迎春”、“程腸旺”、“陳無賴”等具有地方特色的飲食專業名店的開業,給貴陽市民增添了口福。
迅速發展
1982年9月召開的黨的十二大指出:“在農村和城市,都要鼓勵勞動者個體經濟在國家規定的范圍內和工商管理下適當發展。”同年12月,全國人大五屆五次會議修改的憲法中,對個體經濟的合法地位加以法律認可。以黨的十二大為標志,黨關于發展個體經濟的方針基本形成,進一步明確了對個體經濟實行引導、鼓勵和發展的方針。中共貴陽市委、市政府及有關管理部門積極引導個體工商戶從事商業、服務業、修理業以及小商品、地方特色產品等生產型行業,進一步調整個體經濟行業結構。有關部門開展對個體工商戶法制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從而促使個體經濟迅速發展。從1982年到1984年的3年間,貴陽市的個體工商戶以每年平均遞增3000戶的速度發展,1984年底全市城鎮個體工商戶發展近2萬個,比1979年增加35.4倍。
1984年,隨著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從農村轉向城市,我市也和全國一樣,一部分善于經營,積累了更多資金,生產經營擴大,請幫手、學徒數量超過國家規定數目的個體工商戶,有的轉為私營企業、有的戴上“紅帽子”掛靠鄉鎮企業。黨的十三大肯定了“私營經濟一定程度的發展,有利于促進生產,活躍市場,擴大就業,更好地滿足人民多方面的生活需求,是公有制經濟必要的和有益的補充。”1987年1月20日國務院作出《關于進一步推動科技體制改革的若干規定》,這個規定允許、支持、鼓勵部分科技人員“下海”、“興辦各種所有制形式的企業”。在黨的十三大和國務院科技體制改革若干規定等方針指導下,我市逐步有了私營企業。1987年上半年,貴陽市登記注冊的私營企業44戶。到1988年上半年,不到一年的時間,全市私營企業發展到162戶,從業人員2117人。當時70%的企業在郊區,以資源開發型的小型工業、手工業生產為主。1988年6月國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私營企業暫行管理條例》和有關法規后,貴陽市的私營企業也和個體工商戶一樣加快發展。私營企業逐漸從郊區轉移到城鎮,企業類型從小型采掘企業等粗放生產型向技術含量較多的加工生產型以及流通型、服務型拓展延伸。1989年,全市私營企業231戶,注冊資金2232萬元,從業人員3867人。1990年一度減少到181戶,通過政策引導和宣傳鼓勵,這種減少的勢頭得到抑止。到1991年底全市已登記注冊的個體工商戶為31085戶,比1979年的565戶增加了55.01倍,從業人員51109人,注冊資金15089萬元。私營企業254戶,比1990年大大增長,從業人員4818人,注冊資金26333萬元。這一時期個體私營經濟雖然迅速發展,但仍受到允許他們從事手工業、飲食服務業、修理業、零售商業、以及非機動工具的運輸、房屋修繕等行業工作,以彌補國營、集體企業生產經營之不足。規定個體戶不得從事長途販運和商業批發;不得販運國家計劃物資等限制。貴陽市個體工商戶經營范圍仍以飲食業、商業、修理業、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為主。這一允許和不允許,不同程度地限制了個體私營經濟快速發展。
快速發展
鄧小平1992年南方談話的發表和同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的報告把“在堅持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其它經濟成分和分配方式為補充的基礎上,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后,貴陽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制定了《關于加快我市個體經濟發展的具體意見》,放寬了登記名稱、經營范圍、經營方式,減少了審批環節,加快了集市的新建、改建、擴建速度,大力扶持發展多種形式的長途販運,引導個體經濟按社會需求調整產業結構,
重點鼓勵發展為農業生產服務的行業,提倡向生產型和科技型的行業發展。同時,積極支持鼓勵個體工商戶發展外向型經濟,到沿海、沿江、沿邊、國外從事生產經營。1993年,省政府制定了《關于加快個體和私營經濟發展意見的通知》,進一步放寬了個體工商戶和私營經濟經營的行業品種,除國家禁止和限制的金融等10種行業外,其他都準許個體和私營生產和經營。只要具備物質條件的,還可以經營批發業務,聯合經營、長途販運;允許一照多種經營;可以開展多種形式橫向經濟技術聯合,與公有制企業實行多種形式聯合;可以開展代購、代銷、代加工、代儲、代運等業務或租賃,兼并、購并公有企業;同公有制經濟實行股份制經營的可享受國家股份制有關政策,還可開展邊境貿易,舉辦合資、合作企業,發展外向型經濟等。從而使貴陽市個體私營經濟發展掀起了新的高潮,規模、水平都上了一個新的臺階。1993年貴陽市發展個體長途販運戶943戶,比1992年增加36.9%。截止1993年底,全市個體工商戶發展到3722戶,從業人員65049人,注冊資金25703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0.5%、21.0%和59.8%;私營企業743戶,從業人員11155人(其中投資者2004人,雇工9151人),注冊資金12658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94.0%、53.8%和159.3%。全市個體私營經濟創工業產值24930萬元,占市屬工業總產值的3.8%,商品零售總額72675萬元,占全市商品零售總額的20.86%;交納稅金8600萬元,占全市工商稅收的4.88%,占全市財政收入的5.48%。
1994年,中共貴陽市委、市人民政府又提出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實行五不限:不限發展比例,不限發展速度,不限經營方式,不限經營規模,不限經營范圍。從此,個體私營經濟除了商業、飲食業、服務業、修理業等行業外,已涉及到工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旅游業、養殖業、種植業、醫療衛生、文化藝術、科技服務、信息咨詢、教育等行業。1997年,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政治上給信任,政策上給優惠,服務上給方便,發展上給支持,經營上給指導”的方針,把支持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作為一項重要任務抓緊抓實,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到1997年底,全市注冊登記的個體工商戶69871戶,從業人員115485人,注冊資金64693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8.68%、6.91%、14%;全市注冊登記的私營企業達4869戶,從業人員24345人,注冊資金達21.74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8.25%、15.2%、50%。全市在市工商局注冊的外商投資企業354戶,注冊資本40866萬美元。個體私營經濟第三產業全年總產出完成45億元,增加值11.6774億元,比上年增長70%。
1997年黨的十五大進一步明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從而幫助人們消除了對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種種顧慮,也幫助非公有制經濟人士解除了怕政策變的顧慮,堅定了發展信念。
在黨的十五大精神的鼓舞下,市委、市政府和有關部門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制定了《為實現個體私營經濟發展大突破的措施》鼓勵、引導個體私營等經濟的發展。1999年由市財政投入300萬元,建立了非公有制經濟貸款擔保中心,引導和鼓勵私營經濟和個體工商戶加入會員擔保中心;以股份制為載體,讓非公有制經濟長人國有經濟,參與國企改革;修訂了《關于進一步維護外商投資的決定》,并從簡化辦事程序、上門服務、優惠減免收費、提高效率等方面改善服務環境,從而進一步促進了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到2001年12月底,個體工商戶數上升到67800戶,注冊資金上升到167260萬元。從業人員增加到104666人,分別比上年增長12.9%、40.93%、16.13%。全市私營企業戶數已達9553戶,從業人員88521人,分別增長29.88%、24%。當年500萬元以上工業產值的在筑的港澳臺投資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41個,實現工業產值93825萬元。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已從最先的“拾遺補缺”發展成為市場經濟的重要力量,不僅成為擴大就業的主渠道,活躍市場,方便人民群眾生活的主力軍,而且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新的重要增長點。
2002年9月和2007年10月,江澤民同志和胡錦濤同志分別在黨的十六大、十七大的報告中都強調兩個“毫不動搖”,即“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必須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強調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2005年,國務院制定了《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和國務院的意見都充分表明了黨和國家堅持和完善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和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政策的穩定性。黨的十六大以來,市委、市政府為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快速發展,2003年制定了《關于加快發展非公有制的若干措施》和《貴陽市非公有制經濟發展表彰獎勵辦法》;建立了“貴陽市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投訴中心”;擴大了非公有制企業貸款擔保面;召開了貴陽市非公有制經濟工作暨表彰大會,并形成每兩年召開一次的制度;把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納入“十五”計劃、“十一五”規劃和“強市升位”、“建設大貴陽”和“西部大開發”等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目標中,并列入目標管理,進行考核。從而促進了非公有制經濟的快速發展,使非公有制經濟的作用得到有效發揮。到2007年貴陽市個體工商戶注冊戶數87156戶,從業人員13.7萬人;私營企業注冊戶數21705戶,從業人員近18.7萬人。2007年,貴陽市非公經濟實現進出口總額17645萬美元,占全市進出口總額比重的10.43%,其中出口16304萬美元,占全市出口總額比重的13.23%。
從2002年到2006年底的“十五”期間,非公有制經濟比重逐年增加,2003年全市非公有制經濟實現增加值147.85億元,增長22%,占全市生產總值的38.8%;2004年占全市GDP比重40%;2006年,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6%,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達42%,比“九五”期末32.2%增加9.8個百分點。
(待續)
《浪潮》編輯部推薦選登
(作者單位:貴陽市政協)
責任編輯:王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