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月亮 nfy500 hongye
老家年俗
我們老家有“三十夜里的火,月半晚上的燈”的說法。大年三十夜里,家家要燒一盆大火,火越旺越好,火要燃到第二天,接著做早飯(火盆邊有人守著。一晚上不睡覺,這就是守歲)。月半,即元宵節,晚上戶戶門前、堂屋都要掛起明亮的紅燈籠,點一通宵,象征著來年紅紅火火。
元宵節這一天還要舞龍燈,玩采蓮船。除了吃湯圓外,還要用一種蕎麥或玉米做球形粑,大小有小碗口粗,里面包肉、豆腐、綠豆等。有的老人還會把粑做成一只小船狀,在這個粑上面點上12個圓孔,待蒸熟了,拿出看哪個孔里的水多,哪個孔里的水少。說是這樣可以初步了解每個月的降水量。我也不知是否準確。
因此,我們老家有這樣的說法,“吃了月半(指元宵)粑,各自種莊稼。”意思是說,只有過完了元宵節,年才算過完了,人們才投入各自的奔波、辛勤勞作之中。
春節里的鞭炮聲
春節,這個傳統的節日,流傳至今已有千百年了,二一些舊的習俗,隨著社會的不斷前進,而被人們丟棄或有所改變。但像貼春聯、貼福字,燃放煙花爆竹……一直沒變。
前些年,政府因燃放煙花爆竹既容易傷入、又會引發火災,還污染空氣,一度采取禁放。但這樣一來,安全是有保證了,傳統的“年味兒”卻大大地打了折扣!
人們盼望恢復傳統“年味兒”的春節,不是一年兩年了。終于,在前年,北京市政府發布了“限制燃放煙花爆竹”的通告,允許人們在不受限制的區域里,自由燃放煙花爆竹!
政府的“解禁”通告,甚得民心,人們歡喜若狂。去年過春節,燃放鞭炮叫人們過足了癮,就連我這個老太婆,除夕之夜也在小區里的空地上,同女兒、女婿,放了一陣鞭炮和煙花。鞭炮那震耳欲聾的噼噼啪啪的響聲,一掃往年只靠一臺“春節晚會”的單調,讓老北京人又感受到了傳統的“年味兒”,心里那叫一個爽!
過年了
常想起小時候的兒歌:春節到,春節到,穿新衣,放花炮;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婆婆要新衣,老頭要新帽……
小時候想春節、盼春節。有好吃的食物、漂亮的衣服,還有大入給的壓歲錢。總是剛過了春節又會問,下個春節什么時候?年輕時過春節與家人一起熬夜吃年飯,熱熱鬧鬧。初一相互拜年。你來我往。鞭炮聲聲,時光匆匆,感慨萬千,歲歲年年。
20世紀80年代以前,人們對春節是那樣盼望和喜悅。進入臘月人們便拉開了過年的帷幕。開始忙碌采購年貨,什么雞鴨魚肉、鮮果蔬菜、糖塊、花生、瓜子等。饅頭年糕蒸好,裝滿一大缸,好像所有的好吃的食物都要備全,一直要吃到正月末。家家也都要清掃、粉刷,做到了墻白、桌凈、玻璃晶瑩透亮,迎接我們中華民族的古老節日。
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天天如過年。雞鴨魚肉吃不完,鮮果蔬菜時時有。但是,清掃粉刷房屋,張貼對聯,這個好傳統依然不改,依舊是張燈結彩、鞭炮齊鳴,喜氣洋洋過大年。
在這里,給大家拜年——祝春節快樂,幸福吉祥,萬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