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波
60年前的4月20日,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發起了渡江戰役,以木帆船一舉突破了國民黨軍隊用美式裝備依托長江天塹構筑的防線,國民黨軍隊從此土崩瓦解。鮮為人知的是,此戰前后,國共雙方與蘇聯都將美國可能的武裝干預預計在內,而渡江戰役中,毛澤東等中共領導對列強的武裝干預作了充分準備。
三大野戰軍防著美軍
渡江戰役前,斯大林擔心解放軍渡江作戰引發美國干預從而打破雅爾塔會議定下的格局,進而影響到蘇聯利益。斯大林于是派米高楊給中共方面傳話:如果中共同意,蘇聯愿居中作和談調停。對美國來說,雖然對國民黨政府的腐敗無能已深感失望,但仍希望國民黨政府能維持半壁河山,美國遂于1949年2月導演了一出“建議聯合國調停中國內戰”的鬧劇。
在準備渡江戰役時,毛澤東和中央軍委做了精心、周密的部署。1949年3月31日在擬定的《京滬杭戰役實施綱要》中,中央命令第三野戰軍完成渡江并奪取京滬杭的同時,以近70萬人的重兵準備直接迎擊美國軍隊在上海一帶的登陸,而第二野戰軍要完成渡江并切斷國民黨白崇禧集團與京滬杭湯恩伯集團的聯系。整個第二野戰軍是“作為中央軍委手中準備隨時對付帝國主義直接武裝干涉的強大的戰略預備隊”。這一部署是準備一旦美軍在上海登陸,解放軍就可集中二野和三野的百萬大軍,對付美國侵略軍。同時,以四野經營湘鄂贛,暫不向兩廣進軍,與二野、三野處于大體一致的緯度線上,一旦華東有事,即可隨時向東策應;以華北軍區直屬部隊與第4野戰軍特種兵主力拱衛平津,防止帝國主義與國民黨軍襲擾后方。有了這些充分的準備后,中央遂決定于4月20日果斷發起渡江戰役。
痛擊四艘英國軍艦
正當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之時,發生了解放軍與英軍軍艦炮戰的“紫石英”號事件。4月20日,英艦“紫石英”號闖入了解放軍防區,妨礙渡江,并不顧解放軍警告,強行溯江駛過解放軍三江營左翼炮位。解放軍在警告無效后向英艦開火,接著,雙方展開猛烈的炮戰,英艦開炮打死打傷人民解放軍252人。解放軍重創“紫石英”號,迫使其擱淺,隨后又將趕來增援的“伴侶”號、“倫敦”號、“黑天鵝”號擊傷,4艘英艦先后狼狽逃竄。
“紫石英”等4艘英艦連續同解放軍發生激戰,引起了世界輿論的高度關注,在英國政壇引發了極大的震動。26日,丘吉爾在英國下議院發言,要求英政府派兩艘航空母艦到遠東,對解放軍“實行武力的報復”。30日,解放軍總部發表聲明,嚴正宣告“中國的領土主權中國人民必須保衛,絕對不允許外國政府來侵犯”,并要求英、美、法等國在中國的一切武裝力量迅速撤離中國的領水、領海、領土和領空。
英國政府中有人對“紫石英”號事件作出了公正的反思,英國蓋萊奇議員在國會質問說:“假如一艘親希特勒國家的戰艦在預定進攻日那一天駛入英吉利海峽,我們難道不應該把它打得粉碎嗎?”“紫石英”號事件使得英國對華的“炮艦政策”走到了盡頭。
吳淞口逼退列強炮艦
5月19日,第三野戰軍在封鎖吳淞口江面時,在高橋以西至林家宅沿江一線,發現有兩艘外國軍艦同3艘國民黨軍艦混在一起,猛轟第30軍269團和262團陣地,考慮到外交紀律,部隊沒有立即向外國軍艦射擊。粟裕、張震向軍委請示如何處理,軍委回復:“黃浦江是中國內河,任何外國軍艦不許進入,有敢進入并自由行動者均得攻擊之,有向我發炮者,必須還擊,直至擊沉、擊傷或驅逐出境為止。”根據中央軍委的這一指示,第三野戰軍給予了堅決的回擊,打得外國軍艦同國民黨軍艦一起狼狽逃竄。在上海總攻階段,第27軍在遇到插有美國旗幟的敵防御設施時,經請示華東局批準,采取了迂回通過和和平解決的方式。這些措施使蔣介石企望上海戰役挑起國際事端、靠外國武裝干涉的圖謀未能得逞。
面對國民黨政府崩潰的現實,美國當時的戰略重心在歐洲,并不想直接軍事介入中國內戰。有趣的是,渡江戰役前夕,當各國駐華使節包括蘇聯駐華大使羅申紛紛撤離南京,前往廣州時,美國大使司徒雷登卻選擇了繼續留在南京,并在南京解放后,與中共中央外交代表黃華進行了接觸。美國的脫身政策,渡江戰役的迅速取勝,加上解放軍勇于針鋒相對面對的氣勢,威壓列強,迫使列強始終未敢武裝登陸直接干預。上海戰役結束后,在吳淞口游弋的外國軍艦紛紛悄然離去。
在發起渡江戰役的同時,解放軍在膠東半島發起青(島)即(墨)戰役,在美軍第七艦隊的威脅下解放青島,青島與上海美軍被迫同時全部撤出中國大陸。對此,幻想靠美國救援的國民黨政府代總統李宗仁抱怨說:“我從未料到華盛頓的最高決策人竟會是一群目光短淺的政治家,當共產黨卷地毯似地征服大陸時,他們甚至連聲都沒有吭。”渡江戰役結束后不久,劉少奇代表中共中央出訪莫斯科時,斯大林向他表示了深深的歉意:“我們覺得我們是妨礙你們的”。此事,很自然讓人理解為他在為當初希望解放軍不要打過長江之事道歉。渡江戰役的勝利改寫了這一切。▲
環球時報2009-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