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點強 伊文●本報駐德、英、俄特約記者 青木 紀雙城 柳直●本報記者 黃培昭 鐘玉華
正在日內瓦召開的聯合國反種族主義大會偏離了正常的軌道,幾乎成了一幕幕抵制、退席和相互攻擊的情景劇。對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來說,西方多國的抵制和伊朗總統稱以色列為“種族主義政權”都很有“看點”。但這場激烈的大戲過后,悲觀情緒迅速籠罩了全球的反種族主義運動。在人類社會總體向前走的情況下,數百年來給人類帶來過多次災難的種族主義依然難以根除,種族主義像恐怖主義、金融危機一樣令人類社會一籌莫展。特別是近些年在西方社會出現大批失業潮后,排外情緒開始增長,對此,美國有媒體議論說:“我們還沒有達到完全消滅種族主義的地步。”
有阿拉伯媒體為內賈德叫好
最近幾天在日內瓦舉行的聯合國反種族主義大會把阿拉伯國家、伊斯蘭教以及巴以矛盾都扯了進去。盡管4年前曾在悉尼發生過白人毆打中東裔青年的種族主義事件,澳大利亞人還是認為自己的國家已經實現種族多元化,他們認為伊朗總統內賈德的言論太極端了。但阿拉伯媒體傳出的聲音和澳大利亞人的觀點偏差很大。倫敦出版的《阿拉伯圣城報》4月22日發表了該報總編寫的評論文章———《內賈德揭露了阿拉伯的怯懦》。文章說:“本來我還以為應該是阿拉伯國家的領導人會在日內瓦反種族主義大會上揭露以色列這個種族國家的丑行,沒有想到是伊朗總統出色完成了這一任務。”埃及《每日新聞報》還對美國攻打伊拉克和阿富汗提出強烈批評,認為這也是種族主義的表現。有阿拉伯網民在相關報道中留言說:“人類短期內實現有效打擊種族主義這一頑疾僅是一個美好的愿望”。中東媒體也有相對溫和的,如埃及《金字塔報》在22日的報道中,對西方國家的抵制和中途退席提出質疑,也對內賈德的言論提出含蓄批評。
德國人權問題研究所專家奧托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首先表示,德國等西方國家抵制聯合國反種族主義會議是不明智的。他認為,隨著全球化的深入,未來反種族主義問題將更加艱巨,甚至還會出現混亂。奧托分析說,由于各國對種族主義的詮釋不同,會出現發展中國家與西方國家、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以及不同宗教之間的矛盾。他認為,“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矛盾很大原因可能就是種族問題”。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院長楊圣敏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半個世紀以來,國際反種族主義取得了很大進展,比如美國廢除了一系列帶有種族主義歧視性的法律,在南非黑人也有了參政權。楊圣敏認為,此次日內瓦會議出現的情況對反種族主義來說不算什么大事,對反種族主義不會有什么影響。這次會議本身也未必能解決什么問題。會議偏離主題緣于以色列和伊朗借用反種族主義來描述相互的矛盾,它們之間的沖突其實是民族沖突,不是種族沖突。
打擊種族主義行為還是難題
回顧歷史,全球出現過多次種族主義言論高潮,伴隨著這些言論人類也發生了多次悲劇。從15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西方殖民非洲的400年時間里,大批黑人就已經成為種族主義的犧牲品。而現代種族主義的鼻祖是19世紀的法國社會學家戈賓諾。他在其代表作《人類種族不平等論》一書中說,黑人不能包括在《圣經》上所說的人的范圍內。他認為世界上最高等的種族是白種人中的亞利安人。他的思想在19世紀末葉曾經流傳到英德等國,為種族主義者所賞識承襲。德國的尼采甚至宣稱“日耳曼的亞利安種族高于其他一切種族,總有一天德國人要掌握歐洲的命運”。在二戰爆發前后,德國法西斯主義者希特勒繼承了上述種族主義者的理論,并以此作為其大肆屠殺猶太人和發動世界大戰的理論依據。
到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心理種族主義在美英等國散布很廣。1969年美國心理學學者詹森發表了長篇論文,說什么黑人的平均智力低于白人,其言論受到許多種族主義者支持。實際上,這些不考慮后天教育環境差異的所謂科學研究還是在販賣種族主義。為了抵抗種族主義迫害,很多反種族主義者進行了反抗。當時最有名的如美國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他始終認為“非暴力是美國黑人爭取正義所采取的最有效的武器”,最后為黑人平等運動獻出了生命。此后,還出現過南非前總統曼德拉等國際反種族主義斗士。
近60年,德國對種族主義與反種族主義的議論出現過幾次高潮。二戰剛結束的幾年里,種族主義是“禁忌”,議論主要局限在學術范圍內。隨著1970年聯邦德國總理勃蘭特在波蘭的猶太人死難者紀念碑前下跪,表達德國的道歉和對二戰的懺悔,德國也開始公開談論這個話題。不過,德國統一后,種族主義行為復燃。上世紀90年代初,德國小城里希特哈根曾發生越南人難民營被放火焚燒的事件,為此,1994年,德國議會通過了《反納粹和反刑事犯罪法》。2007年8月,8名印度人在薩克森州的米格爾恩小城遭到一群德國青年的圍攻和追打。德國聯邦憲法保護報告最近公布的數據說,過去3年,德國的種族主義行為每年有1.7萬多起。為此,聯合國消除種族歧視委員會2008年8月在日內瓦發表的報告說,德國政府沒有采取足夠的措施打擊種族主義活動,猶太人、穆斯林、吉卜賽人和非洲難民近來成了暴力行動的受害者。
英國倫敦大學種族及信仰問題研究學者伍爾夫告訴記者,在殖民時代,英國白人在印度、非洲甚至是英國本土都曾有過種族歧視行為,這讓英國在很長時間里都無法逆轉國際形象。目前,種族主義已經成為英國國內最敏感的社會問題。英國人忘不了2001年發生在布拉德福德白人和亞裔之間的種族騷亂。英國BBC當時的報道說,城市種族問題在英國根深蒂固,而且種族分離問題在一些城市越來越嚴重。
據俄《新消息報》4月15日報道,目前在俄羅斯有1500多家納粹激進性質的網站。俄羅斯內務部網站稱,今年第一季度莫斯科發生數十起排外犯罪行為,其中受害者大都是外國學生。俄羅斯專家基里科夫表示:“新一輪種族主義浪潮正在俄羅斯抬頭,極端民族主義正像幽靈一樣盤旋在紅場上空。”對此,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今年1月底曾表示,俄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任何鼓動分裂主義、種族主義及宗教極端主義的宣傳都是對俄穩定及國家統一的挑戰,都要以最嚴厲的方式進行打擊。去年底在莫斯科制造18起種族主義謀殺的兩名“光頭黨”頭目都是未成年人,最近他們被俄法院判處10年以上的有期徒刑,這是俄對未成年人犯罪判刑最重的一次。
種族主義存在于“每個角落”
有關種族主義和種族歧視的話題在美國從來都是熱點。美國“自由社會主義報”網站4月22日的一則報道標題為《黑人和失業者:種族主義的代價》。文章說,在廢除奴隸制并于1964年通過民權法案多年后,經濟種族主義仍然盛行美國。2007年,白人中等家庭的收入比黑人家庭高62%。2008年,有50%的黑人家庭收入處于貧困線以下,比白人家庭高出30個百分點。文章作者甚至悲觀地說:“這樣的不公并非基于法律基礎之上。種族主義與其他因素一起使得貧窮得以持續。有膚色的兒童中的大部分人都面臨殘酷的未來。”美國《費城問訊報》網站4月14日報道說,“我們并未超越種族主義”,“正當我們認為奧巴馬總統的當選預示著種族主義問題已經不復存在時,其他的種族問題卻正在升溫。”據該網站報道,康涅狄格州紐黑文市最近有19名黑人消防員參加了有關考試,成績合格卻得不到晉升。為此,一些人稱政府的行為是種族歧視。不久前,洛杉磯一位黑人消防員被發給狗糧作為食品。但有人說,這不是種族主義,只是侮辱的玩笑。對此,該網站議論說:“問題是,我們還沒有達到完全消滅種族主義的地步。”
加拿大“全球化研究”網站4月19日有一篇文章說:“在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和社會,大部分美國人選舉出了一位黑人總統。這是美國種族關系巨大的象征性勝利。然而,我們一定不能忽視有色人種面臨的弱勢地位以及白人由此獲得的優勢地位。反對種族主義的努力必須得到繼續。”文章說,種族不平等這個問題仍然存在于美國,“白人通常說種族主義已經成為歷史。然而,不公仍然存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每個角落”。
聯合國有關反種族主義問題特別報告員繆蓋最近在接受法新社記者采訪時說,足球也成了種族主義和社會仇外情緒的晴雨表。他舉例說,上周在意大利尤文圖斯和國際米蘭足球隊比賽期間,球場看臺上響起了種族主義口號,直指國米球員、加納人巴洛特里。繆蓋說:“這只是冰山一角。我們知道,僅在今年,足球比賽管理機構就曾因種族主義觀賽者問題處罰或者批評過十多家俱樂部。足球成為了檢驗種族主義的晴雨表。我們仍有許多工作要做。”
種族主義是無法回避的社會問題
中國代表團團長在日內瓦大會期間提出了攜手合作、整合資源等反種族主義工作的主張。楊圣敏院長告訴記者:“中國一貫是反對種族主義的,今天也不存在種族主義問題。”談到全球反種族主義前景,楊圣敏一方面表示看好,認為“人們都認識到種族主義是反人類的”,因此“總體上是向前走的”;但另一面,他也表示這個問題十分復雜:“大屠殺這樣的人類悲劇不僅是種族主義會導致的,極端民族主義也會導致。此類悲劇是否還會發生,還不好說。”
英國學者伍爾夫說,英國乃至德法等歐洲國家在進入20世紀后半期以來,種族主義思潮反復情況不多,但是每到經濟不好的時候,一些排外主義者就會首先拿種族主義來大肆渲染。伍爾夫甚至認為,種族主義是無法回避的社會問題,只要有不同膚色,只要有貧富差距,它就永遠不會消除,其帶來的混亂以后勢必會在中東等地區再次出現。德國學者奧托認為,西方社會中存在著滋生種族主義的溫床,如失業率增加產生了排外情緒。他還舉例說,德國刑法對帶有種族主義動機的犯罪沒有明確加重懲罰的規定。暴力行動的受害者如果是外國人,得到的賠償大都少于德國人。
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學者劉作奎也認為,種族主義不僅是社會問題、宗教問題、政治問題、歷史問題融合的產物,更是一種心理問題,嫉妒和歧視是人性的心魔之一,難以輕易消除。比如,許多亞洲人和非洲人都指責西方白種人是種族主義者,但在這些地區,種族主義同樣存在。如最近馬來西亞副總理慕尤丁的種族主義言論就遭到了當地華人、印度人以及馬來人的譴責。▲
環球時報2009-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