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 名
國家發展靠人才,人才發展要謀劃。如今,各國都把發展高質量教育確定為21世紀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一項優先任務,以下四國的育才戰略很有代表性,值得我們認真研究。
美國——牽引教育。指采用一種自下而上或是“大眾教育”的形式,推動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孩子提高水平的教育方式。美國人認為,要使國家繁榮并具有實力,就要有可以帶領民眾走向正確方向的領導。但是,如果從大學才開始進行這種教育則為時太晚,必須在此之前進行包括人品教育和思想教育在內的基礎教育。從年齡上講,最能收到教育成效的年齡是10多歲,也就是6年的中等教育最合適。全日制寄宿學校突出了美國實施牽引教育的特色。寄宿學校指中等教育中的私立寄宿學校,沒有任何官方補貼,是“民辦民助”的學校。它實行嚴格的規章制度,采用24小時全天候封閉式體制施教。在授課方面,實行小班制,每班10人左右,采用講座形式授課。寄宿學校人才輩出,其涉及的領域包括方方面面,校風和特色均不相同。所有寄宿學校的共同之處在于:孩子們離開父母過住宿生活,斷絕了父母的嬌生慣養;在嚴格的規章制度和教職員工的指導下,接受人品教育和思想教育。人們相信,接受過這種教育的人未來有可能成為各個領域的領導,可以引導時代潮流。基于此,這種教育方式被稱為“牽引教育”方式。
新加坡——篩選教育。指國家通過早期篩選和集中投資,重點培養具有領導能力和超常人才的教育方式。還在小學時期,新加坡就把每學年學習成績排在前面百分之幾的學生作為將來優秀人才入選的依據。如1980年,新加坡開始了旨在“以國家繁榮為主導、以英語教育為中心、培養領導人才和超常人才”的教育改革,新加坡孩子最初面臨的篩選就是英語能力和學習實力的考試——小學3年級考試。通過這樣的考試,年僅10歲的孩子被分成3種不同的班級,即“特長班”“快班”和“普通班”。被分到普通班的孩子實際上意味著將來很難進入大學學習。進入“特長班”和“快班”的孩子們在初中和高中還要接受同樣的篩選考試。通過多次篩選考試,只有那些優秀生才能直接進入大學學習。通過大學的進一步篩選,最后留下的是優等生中的優等生,他們將依靠國家資助到海外一流大學留學。如果這些留學生在30歲前學成回國,將被起用為政府的局長級干部,在35歲前還將被委派做國家建設等重要工作。此外在新加坡,大學畢業生、碩士生和博士生之間的工資差距很大,而且,如果能到海外一流大學留學,或是進入大學研究院,還能享受破格待遇。正因為如此,各學校采用考試的辦法拉開學生差距的競爭格外激烈。不僅如此,即使是到海外一流大學留學也具有等級之分,最優秀人才的留學首選地僅限于美國、英國、法國和日本4個國家。
印度——數學教育。眾所周知,印度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數學發達的國家,現在使用的阿拉伯數字“0”的概念就是印度發明并在全球推廣的。在印度中世紀的數學中,沒有區別無理數和有理數,無理數與普通數一樣處理,這促進了數學的進步。長期以來,印度人不僅以其先人數學方面的成就感到自豪,而且還把重視數學教育作為國策。在小學階段,就要求學生記住20以內的整數乘法;在高中畢業以及大學和專業學校入學時,無論是文科還是理科,都要求進行嚴格的數學能力考試。印度的數學教育課時很多,中學每年約達200小時,高中生要學習日本投考理科大學的學生才學習的數學內容。重視數學教育的結果是:印度高等教育發達,并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了本國計算機產業、信息技術產業的發展。進入21世紀,印度政府將計算機軟件開發作為國策,并計劃于2008年建成規模為500億美元的產業,自然這與印度政府長期始終如一的重視和發揮數學教學的作用分不開。如今,印度軟件出口額位居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
日本——終生教育。日本人一貫喜歡學習。傳統的消遣“課程”,如茶道、插花和書法,一直很受歡迎,還有許多自發的讀書和學習小組。同樣,日本教育的范圍也具有深度和廣度,還有大量的專門學校、文化中心、英語學院和提供教育項目的其他組織。此外,遠程教育已經具有長久和成功的歷史。日本廣播協會提供一個地面站頻道,專門播出教育節目,還通過衛星提供另外3個教育頻道。全國各地的市政廳和市中心都提供一系列廣泛的公共講座,越來越多的大學向公眾敞開了大門。企業、公司在提供內部員工培訓課程方面也積累了不少經驗。總之,日本社會一直熱衷于向公眾提供終生學習、終生受教育的機會。日本人認為,世界許多國家的教育都在改革,為了對社會的發展和就業結構的快速變化作出積極反應,過去那種傳統的以學校為中心的思維方式必然要讓位,取而代之的則是強調終生學習、終生教育。既然如此,目前需要解決的最重要的問題之一就是尋找一種好的方法,以確保學生在他們離開學校之后能夠繼續得到學習和受教育的機會。為此,近年來,日本在“學校將改進,教育將調整”的口號下,堅持把教育改革作為一項大型的全國運動來推行,力求使整個社會向著終生學習、終生教育的多樣化方向發展。
(責任編輯:吳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