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正根
今年下學期,我來到了長沙縣一中這個新的單位,擔任高二247班的班主任,新學期報到的這一天,我就出了一件“糗事”。上午11點左右,教室里進來兩個花枝招展的女孩。一個略顯成熟點,看不出實際年齡,我把她們都當成是我這個班的學生。其中稍顯年輕的一個走到我跟前報到,她說她叫劉師師,我驗收作業時,發現她有幾科根本沒做,就要她先交作業再報到,她說放在寢室里了,我要她到寢室去拿,也沒怎么在意,就繼續給其他同學辦理報到手續。當其他學生的報到手續辦完后,劉師師卻不見蹤影,那個和她一起進來的女孩則回到教室要求代替劉師師報到,并說她可作證劉師師完成了作業。我說你急什么,要她自己來報到吧,用不著其他同學代替。她說的一句話,讓我當場呆在那里,不知所措,她說:“我是她后媽。”
后來我從其他老師和同學那里了解到:劉師師是一個挺值得人關心的女生,她父親忙于工作,很少有時間管她,親生母親因病去世三年多了,她還沉浸在對母親的思念中,對后媽有一種本能的拒絕,根本就沒有接受這個后媽,在家里既不理人也不喊人,唯一可以傾訴的便是一個年事已高不常住在她家的奶奶。也許是缺少了家庭的關愛,這個學生與其他同學走得非常的熱絡。盡管她能夠憑自己過去的一些努力考入了我們這所重點高中,但由于學習上的不投入,成績基本處于班級下游,沒有成功感的她,慢慢地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在老師眼里,她是個“刺猬”,她的穿著、言談常常標新立異,她沒有自己的人生目標,也不太愿意聽老師們善意的嘮叨,更不喜歡教師在別人面前數落、責難她,她成為這個班中突出的“問題學生”。我接手這個班級后,我嘗試著通過談話,去慢慢地浸潤她的心靈。
一、緊扣一片“愛”心
因為沒有愛,所以她更需要別人愛;因為沒有愛,所以她敏感地選擇著愛,她愿意享用同齡人的關心,面對師生們的關愛卻小心地筑起自我保護與防御的墻;因為沒有愛,她不知道自己的人生之船駛向何方,她只是想把握現在,而很少想過未來,入校后我聽到了關于她的很多不良信息,包括學習不努力、與男生交往過密、撒謊、爬學校圍墻等。面對這樣一個人格缺失的女生,我知道必須走進她的心靈世界。而要觸摸她的心靈,唯有“愛”。讓她感受老師的一片愛心,才能使她向我敞開心扉,說出她自己內心深處的話,才有可能讓我有的放矢地指導她建立起自己的人生坐標,明確發展方向。也因為報到時發生的事,讓我對她多了一份關注。于是通過其他人的介紹,我對她有了更多的了解,在每一次談話的準備與過程的實施以及事后的反思中,我都緊扣著一片愛心,我希望用愛去彌補她愛的缺失,用愛去培養她健全的人格。
二、突出二個“因”字
1、因時談話
想來她肯定很奇怪,一個剛接手教她的老師對她的情況怎么這樣熟悉。為避免唐突,我一直在尋找著談話的時機。第一次跟她談話是在一個周末,學校里的住校生都基本回家了,她卻沒回家,呆在寢室里,百無聊賴地翻看著剛發下的但卻因沒教而不怎么懂的書本。就在此時,我在我班班長(住在學校)的陪同下來到了學生寢室。問她為什么沒回家時,她只用一句不想回去搪塞著。晚餐時,我又在食堂碰到她,便和她一邊進餐,一邊聊起人校后的基本情況,問她有沒有適應學校的生活,周末該怎樣度過,有沒有想到回家這樣的話題時,她很感動,明白還有人在關心著她,于是我與她之間的談話就在她的心靈的感動中開始了。
2、因地談話
十六七歲的女孩盡管沒有見過太多的世面,但是已經懂得了自尊,而且還有不少的隱私。因此,我與她的每一次談話均是慎重選擇環境,以尊重她的人格,確保進行真實的交流。有一天,生活輔導老師向我來反映,這個同學昨晚在晚自修后不及時準備就寢,跑到學校角落里與男生聊天。我盡管隱約知道她與男生的交往事情,但詳情還是不甚了解,要想了解這些,我想,在辦公室談話總是容易使她感到一種形式上的不平等與心理上的不安全,特別是有時其他教師進進出出,更容易使她產生一定程度的束縛,于是,我選擇了在放學后學生不多的時間,我約了她在學校的人工湖邊向她了解近階段的學習情況,我盡量采用親切、真誠、自然的表情,與她促膝談心。我跟她談學校的規章制度,青春期的同學交往,這使她產生了良好的情緒與心理效能,慢慢地開始向我“咨詢”交友的事情來。
三、巧用三個策略
1、登臺階策略
心理學上有一種登臺階策略,即為了說服對方接受一個比較高的要求,先讓對方接觸容易接受的較小要求,就有可能在實現目標后同意接受更高的要求。為做到有的放矢,在談話前,我均要認真分析學生有沒有接受這個要求的思想基礎和行為基礎,如果沒有,就考慮應該分幾步走,讓學生一步一個臺階踏踏實實地向前走。入學后,我跟劉師師談二年后爭取考什么樣的學校時,她是一臉的茫然,她真的很少想到自己的未來。我與她一起開始制定近期、中期、長期目標。在近期目標的選擇上,首先從文化課入手,但學業成績她相對落后,要叫她一下子趕上去,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與她在談話中確定了她感興趣的語文學科作為實現對象,我希望以此為基礎,讓她在不斷體驗成功的快樂中再將目標遷移到其他學科中去。
2、模糊評價策略
對于這樣一個相對特殊的學生,我知道很有必要實施模糊評價策略,落實在具體的談話中主要堅持以下三點:
①把握根本,不拘泥于細節。每一次談話我在堅持正確的教育導向大前提下,充分考慮她的實際情況,并不強調與其他學生思想的整齊劃一。對談話中出現的一些新的思想,甚至是偏離軌道的一些行為,我往往采用一個微笑、一次頷首等看似模糊的信號傳遞給學生,而她也會在我的微笑、頷首中仔細揣摩我的模糊行為實質,從而提高認識。
②把握中間區,不囿于兩極對立。很多矛盾對立的兩極界限也不是絕對分明的,而是通過中間區相互包含、相互貫通,從而吸取有利于自身發展的因素。對于她的學習,我在談話中既要強調質變,更要把握在一定質的基礎上所發生的量變,對她在原有的基礎上取得哪怕是微不足道的進步,我都給予充分的肯定,讓學生感受到自己在矛盾的中間區中所獲得的發展,從而對自己充滿信心。
③把握主流,不因小失大。開學以來,她存在許多問題,但更重要的是她在進步,當我與她一起總結開學半個學期來的情況,我評價她"自分班以來,總體上較好,一些錯誤也有所改正,特長有所發揮,學習仍需進步"。類似的模糊評定,使她在深受鼓勵同時,也會去找自己仍存在的不足。
3.試誤理論策略
學習是一個漸進的嘗試錯誤的過程,就是通過自己的實踐,最終發現自己的錯誤后重新再來的一個過程。學生的學習首先必須解決動機問題,通過“試誤”建立起情境和反應之間的聯結取決于學習者的心理準備和心理調節。入學后,由于她沒有很好的解決學習動機問題,所以還是認為憑初中學習的感覺與經驗來應付高中的學習,特別是分科以后的學習。與她談話提及要一分辛勤一分收獲時,她很不以為然。在“內驅力”動機準備不足的情況下,她對文理分科要注意的方法毫無準備,作業隨便應付,上課無精打采,晚自修思想游離,周末缺乏自主學習,在第一次月考時,各門學科成績均不及格。此時,我與她一起交流一個多月來的學習體會,她談到了心里的失落,我告訴她高中與初中存在質的差別,高中階段的每一天都應該是全力以赴的,只有端正態度,提高學習內驅力,才能跟上整體前進的步伐。這之后,她的學習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變,到期中考試時,成績有了一些進步。
四、抓住四個基點
1、抓住切入點
經過數次談話后,我發現,她心存不少戒備,甚至有本能的反感與排斥。反思中,我意識到每次談話除了具有明確的目的性,還必須找準切人點。開學沒多久她奶奶病了,事前我已經了解,奶奶是最疼愛她的人,也是她最愛的親人,我就與她一起前往醫院探視。途中談起了她的奶奶,在充分肯定了她的孝心同時,我問她奶奶最放心不下的是什么,她難過地告訴我奶奶最關心她學習與生活。我與她一起交流感恩的方式,使她明白,不僅是老師,還有她奶奶最高興的事情,那就是她能認真學習。對她來說,最孝敬的方式就是認真學習。在她奶奶生病期間,她的后媽精心照料,跑前跑后。我就告訴劉師師人應有寬廣的胸懷,要她設身處地地替她的后媽著想,你喊都不喊她,叫你后媽怎樣來關心你呢?她后來嘗試著接愛后媽,和后媽的關系在慢慢改善。學校召開家長會時,她的后媽來參加了,對我說了劉師師的許多改變,已經開始叫她“姨”了,感謝教師對她的教育。
2、找準閃光點
開學后,她對學習的興趣不濃,也找不到學習成功的體驗,因此成為老師眼中的一個困難學生。我試著從她的閃光點入手,慢慢地開啟她的心扉。市運會后學生返校的那一天,學生們都還沒有到校,可是那天我經過教室時,卻意外地發現教室里還有一個人,正是不怎么愛讀書的她,我在后面看了好一會,才悄悄地離開了教室。第二天上課前,我找了她,對她近階段的表現特別是刻苦學習的精神充分進行了肯定,并在班會課上向全班同學表揚了她,此后,教室里埋頭學習的同學中經常出現了她的身影。
3、把握興奮點
興趣往往是一個人主動或樂于接受某項事物的重要前提,盡管她學習并不好,但她也有自己的興奮點。學校要搞合唱比賽,她非常熱心,選歌曲,設計,教同學們學會使用手語(合唱時的動作),通過談心,我進一步了解了她在文藝方面的特長與愛好。接下來,我與音樂教師及時進行溝通,不斷培養她這方面的興趣,并將學校元旦文藝匯演的任務交給好,她非常積極。選節目,排練非常用心,我告訴她,世界上做任何事情均不是輕而易舉的,要想成功,必須努力,排節目是如此,學習亦是如此。(后來我班舞蹈節目《花季·雨季》獲學校元旦文娛會演一等獎)
4、尋求共鳴點
每次和她談話,我都不會用大道理訓人,而是從自己或朋友的類似經歷談起,從中尋找共同語言,縮短與她的心理距離,引起她情感上的共鳴,在談話投機、氣氛和諧時,再將話題轉入正題。如當我了解到她對音樂藝術挺感興趣時,我知道與她的談話有了不少的共鳴點。她喜歡看超級女聲,我就和她談李宇春、周筆暢;她喜歡追逐潮流,我就與她一起談校園主流美與社會崇尚美的區別。她一有空,也喜歡到我的辦公室和我交談對一些問題的看法了。
這個學期來,我和她之間進行了不少談話,盡管她的學業成績、品德表現,特別是人格建構并未達到我期望的狀態,有時甚至還會有較大的反復,但當不少科任老師告訴我,她這學期比上學期進步不少時,我知道,她正在慢慢地向前進步,我的談話正如滴滴雨露,慢慢地浸潤著她的心田。
(責任編輯:薛劍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