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學軍
德育課程標準提出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并且將其列為了首要的、突出的目標。課程目標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強調,突出了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更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應成為德育課程教學的一項首要的、重要的任務。中小學德育課怎樣來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學目標呢?為此,我們進行了一些探索和嘗試。
改進教學——有機地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雖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各學科標準中都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列入了課程改革目標,要求教師都關注它,但是,這決不意味著教師可以像講解知識要點一樣,通過講解的辦法,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給學生。一般說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可能是沒法“教”的。這就要求我們尋找途徑,有機、有效地去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目標。
挖掘載體。德育課教學中要真正有效地實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學,教師在備課時就應該努力挖掘那些有助于“情感”教學的材料,以“情感”為切入口,來引導德育課程的教學,并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要做到這一點,教師首先要轉變教學觀念,真正做到從“知識本位”、“能力本位”向“人的發展”轉變,強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意識,使自己的課堂教學真正為“學生的發展”服務。其次,教師要善于挖掘德育課程中材料背后的“價值因素”,尋找“啟情點”,找準切入口。其實,德育課教材(包括課本與課外)中含有“情感”或“價值”因素的載體是很多的,教師只要從學生心理特點和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就能在德育課教材中找到合適的“啟情點”。如教學《親子之間》這一節內容時,可以利用“父母為我們做過什么”這樣一個話題展開討論,通過教者列舉典型事例的引發、學生回憶父母對自己的疼愛歷程,學生對父母的思想感情就會油然而生,從而達到課程標準規定的“孝敬父母”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引導參與。在德育課教學中,學生是在參與教學的過程中建構和應用知識、接受、內化道德、審美觀念和價值,掌握思想方法,提高認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自身的發展的。假如沒有學生的個體積極參與,沒有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沒有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積極體驗和內省,那么,道德觀念的內化、能力的發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將是一句空話。作為教學活動的策劃者和組織者,教師在教學前要精心設計好富有參與氣息的課堂教案,教學時把握住學生的“思想脈搏”,積極營造學生“參與”教學的氛圍,指導學生真正地“參與”課堂教學,引導學生參與到知識的探討、發現、運用的活動中來,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發地而不是教師強加地形成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而要學生形成情感、態度、價值觀,是不可想象的。
激勵體驗。《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指出:“在教學中,要不斷創造條件,促進學生的道德踐行,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感悟和理解社會的思想道德價值要求,逐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行為習慣。”凱洛夫指出:“感情有著極大的鼓勵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為的重要前提。誰要是沒有強烈的情感,他就不具有強烈的志向。”情感體驗對思想品德教學有著重要的作用,能給學生以切身的感受,并促使學生情感升華,促進學生品德、性格、情感和認識的發展。激勵體驗的策略較為普遍的方法有“角色表演法”、“換位思考法”等,即將學生帶入情境,使他們進入角色“設身處地”地體驗,還可以引導學生跳出自我,進行多角度的換位思考,這樣,學生就獲得了豐富的角色情感。如在學習《師生之間》這一節內容時,可設置“假如你是老師,會怎么辦”的討論題,從而讓學生懂得理解老師,增強他們尊敬老師的思想感情。又如在學習《關心殘疾人》一課時,可組織學生開展“瞎子找東西”、“獨臂人穿衣”等“角色表演”,體驗殘疾人的苦楚生活,這樣,學生就能從內心深處明白歧視殘疾人的錯誤所在,從而激發他們關愛殘疾人的思想感情。
指導實踐。教師要通過組織多種情感實踐活動,來促進學生的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不斷豐富,不斷升華。教師在組織情感實踐活動時要注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情感實踐活動,使學生的情感由低級到高級不斷升華。德育教材中的“活動設計”內容,具有豐富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培養價值,我們不應該擱置,而應該認真指導學生完成這些活動與實踐。同時,教師還應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社會的教育中心以及學校教育的主題,有機地開展相應的實踐活動。如開展為軍屬做好事,為社區做衛生,去敬老院慰問等情感實踐活動,這樣有助于個體形成新的認識和觀念,獲得積極的情感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回歸生活。生活的原則是指在德育課教學中,要面向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開發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選取學生關注的話題,圍繞學生在生活實際中存在的問題,開發和利用生活的課程資源,引導和幫助學生獲得對生活的領悟,獲得對生活、對世界、對人生的反思和感受,獲得對現實生活中人性的豐富性和復雜性的認識,開拓學生豐富而獨特的精神世界和形成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師生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經歷、體會是進行情感教育的豐富的課程資源,是情感教育的基礎。教師要從理性或意識上意識到日常現實生活的教育價值,包括時事新聞材料、身邊發生的重大事件以及學生的思想行為實際等,要從這些內容中尋找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的契合點。如在“世界艾滋病日”宣傳活動中,教師指導學生從報紙和網上查找有關資料,再組織學生分組討論。通過討論,學生明確:艾滋病威脅著每一個人和每一個家庭;預防艾滋病是全社會的責任;每一個人都應該懂得預防艾滋病的基本知識,避免危險行為,加強自我保護;人人都應珍惜生命。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就能形成“相互關愛,共享生命”的情感,提高關注社會、關注現實生活的社會責任感。
創設情境。西方學者杜威曾說:“要想改變一個人,必須先改變其環境,環境改變了,人也就被改變了。”我國古人亦流傳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說法,可見情境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所扮演之角色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學過程中,除了人的因素、物的因素(包括教師、學生、教材等)外,還有一種場的因素,它是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相互心理影響而升華所成的一種“課魂”:它發生于個體心境,又作用于群體心境,并酵化為課堂生機。老師要自覺地運用、創設、組織富有教育教學意義的情境或活動,對學生進行積極的感情熏陶,潛移默化地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情感教育的效果。情境教育之所以能有效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是因為:首先,情境教育具有移情作用。利用情境教育的移情作用,讓學生形成身臨其境的主觀感受,且在加深情感體驗中陶冶情操。其次,情境教育具有暗示作用。教學中可以運用圖畫、音樂、表演等藝術的直觀,或運用現實生活中典型的場景,直接訴諸學生的感官,學生進入這樣的情境中,能很快激起強烈的情感,形成無意識的心理傾向,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教育教學活動中來。再次,情境教育能讓學生在角色轉換中獲得身臨其境的作用。情境教育既能引起學生再現教材角色或相關角色的活動,又能引起學生進入角色、體驗角色、評價角色的心理歷程。在新的課程改革下,新教材的內容設置了學生曾經歷的熟悉的背景,這種“有我之境”,可產生一種巨大的無形的導引效應。總之,情境教育能使學生:進入角色,身臨其境,激發情感,領悟道理。
情意交融。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選擇,是在個人成長過程中,通過模仿、嘗試和實踐體驗而逐漸習得的。所以,進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活動,最重要的是教育者用自己健康的情感、人生態度與價值選擇去影響學習主體。從這個意義上說,回答“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怎么教”的問題也不難,要點有兩個:一是教師真心實意的身教,二是創造機會讓學習者嘗試從教師身教中體會和認識。
教學活動是“知情意行交流的過程”,教師在教學中傳授知識、技能的同時,會自覺不自覺地傳播自己的態度、觀點,伴以某種積極或消極的情感。在教學中,教師在傳遞認知信息過程中也在傳遞著自己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它不僅會影響學生當時的情感和正在進行的學習活動,而且還會影響學生今后某些態度、觀念的形成及個性的發展。因此,教師要做到:具有深入探索和執著追求的精神,保持快樂、飽滿、振奮的情緒狀態,營造融洽、和諧的師生情感。
整合資源——科學地實現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硬性灌輸而能完成的。就筆者個人的感受而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只有在反復的熏陶和體驗中才能形成和堅定,它需要經歷感知──內化──升華──踐行這樣復雜的過程。因此,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實現,需要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匯聚多種力量,充分整合、利用學校、家庭及社會的各種教育資源。
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要充分利用班團隊活動、節日、紀念日活動、儀式教育、學生社團活動、社會實踐活動等多種載體,開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活動。首先要加強節慶教育。利用“五一”、“五四”、“六一”、“十一”等國家重要的節慶紀念日,引導學生樹立強烈的國家意識;利用偉人紀念日進行人格教育;利用“元宵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進行傳統美德教育;利用“教師節”、“婦女節”、“母親節”等特殊日子進行感恩系列教育。其次,積極開展儀式教育。發揮開學典禮、畢業典禮、升旗儀式等活動的激勵作用;通過入團儀式、成人儀式等融入愛國情感和基礎道德等教育內容,激發學生對生命成長的自豪感,培養積極的生命價值觀。第三,營造和諧的人文環境。引導學生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懂得和諧相處。引導學生懂得在各種社會活動和公眾場合中的禮儀,增強禮儀教育的實效性。此外,學生社團是培養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重要載體,要充分發揮其作用。
實施榜樣感染策略。模仿,在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形成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培養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過程中,要重視榜樣的力量。可充分利用英雄、模范和身邊的感人事跡和人格魅力來教育感染學生,使之成為他們心目中努力追求和效仿的目標,驅使他們努力塑造自己完美的人格形象。我們在研究過程中,各點校都在教師中開展了“愛崗敬業,樹良好形象”的活動,通過在學校中進行宣傳優秀教師的事跡和教師職業道德演講等活動,讓學生受到良好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教育、感染。汶川大地震后,各校開展了向“抗震救災英雄少年”和“抗震救災優秀少年”的學習活動,有力地促進了“熱愛生命,自尊自信,樂觀向上,意志堅強”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實現。
架設溝通的橋梁。情感、態度、價值觀是一個人在參與實踐過程中對各種經驗的體驗結果,這種體驗,一方面取決于他自己在參與實踐過程中直接產生積極或消極的機體體驗;另一方面也取決于因教師、父母、同學對自己作出的肯定或否定的評價而產生的積極的經驗或體驗。因此,家庭、社會的因素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架設起學校與家庭、社會相溝通的橋梁,使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結合起來,是達成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學目標所不可缺少的。
(責任編輯:黃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