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巧玲
合唱是一門集音樂的和聲、旋律、節奏等多聲部變化的、由許多人共同用聲音編織起來的立體藝術,它講究整體音色的和諧、統一;聲部之間的均衡協調;旋律與和聲進行中的縱橫交錯、主次相襯。合唱與其他姊妹藝術類型相比,具有以下特點:1)演唱的直接性。合唱藝術表達方式最簡單、最準確、最直接抒發人的心聲,“歌由心生”,是一種以人聲直接演唱為手段的藝術形式,此樂器人人都有,攜帶方便,隨時隨地可以進行演唱,人數可多可少,易于組織。2)體驗的感官性。歌唱是情之所使,興之所至。合唱作品直接作用于參與者的情感,演唱者最能投入到作品的意境之中,使演唱者的情感得到很好的陶冶,心靈得到凈化,情操得到升華。同時,對于聽眾也同樣最能調動起其內心世界,達成共鳴。3)作品的抒情性 。每一首歌唱作品都包含一種人的思想、感情、意志等精神活動,通過這些精神活動使人聯想起相應的對象和景物,從而使人的情感與美渾然一體,不斷提高人對美的鑒賞力,豐富內心情感。4)精神的鼓舞性。“音樂使人的精神爆發出火花”,合唱作為音樂的主要形式之一,一直以來在鼓舞人心、昂揚斗志、堅定信心等方面起著不可磨滅的社會作用。
一、合唱對建設和諧校園的作用
在和諧校園建設中,人的和諧是建設和諧校園的基石,他們的思想及精神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學校的形象,是建設和諧校園重要的一步。其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者,校領導是倡導者,校領導要充分利用藝術的特殊作用,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興趣和愛好,使其獲得知、情、意、行全方面發展;塑造教師“以寬厚處世、協和人我”的人格;不斷增強學生及教職員工的主人公感、榮譽感和歸屬感。讓師生樹立識大體、顧大局的意識和“校榮我榮、校衰我恥”的觀念,形成互敬互愛、和諧向上的團隊精神。
合唱在對人的培養方面具有以下作用:1)合唱陶冶人的情操。合唱藝術以最易于表達情感的人聲作為樂器,合唱作品的演唱音色需要根據作品風格合理采用,如民歌作品演唱聲音明亮集中、西洋作品聲音渾厚純凈等;演唱力度可從最弱PPP到最強fff之間變化;演唱音域可以從大字組的F音到小字二組的c音。同時,合唱的呼吸可以同時使用整體呼吸、聲部呼吸和循環呼吸三種方式,使其達到連綿不斷的效果,構成了合唱藝術獨特的表現力。再加之語言韻律的美,直接體現時代的需要和人們的共同心聲,可以喚起師生對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感受和追求,使情操得到陶冶;2)合唱是愛國情操思想教育的良好方式。合唱自傳入中國百年以來,正處于中國近現代歷史上政治斗爭、社會變動最激烈的時期,作為同人民政治生活聯系密切的中國合唱事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曲折的反映著這種社會政治變革,師生通過演唱這些合唱作品,可以更加生動的了解我國革命歷史、不斷激發愛國熱情以及愛校的熱情;3)合唱是培養團隊精神、集體觀念最好的方式之一。合唱是由兩個以上構成縱橫關系的聲部協同進行、和聲與旋律有機組合形成完整的統一整體。合唱追求的最終目的是一種集音色、表情、力度、速度、氣息、感情等因素高度統一的藝術。要達到這種統一,需要隊員從集體出發共同努力。通過這種協作訓練能潛移默化地培養人的配合意識,達到創造力和紀律性的辨證統一,不斷鞏固團隊精神和集體主義觀念。高校里不管是教師之間、學生之間、教師和學生之間,團結和協作無處不在,否則不但不能進行正常的教學,而且會破壞學校這個整體;4)合唱能增強人的適應能力和自制力。合唱是一種集體行為,無論在感情、旋律、力度的和諧方面,還是聲部的平衡方面,都需要個體不斷的調節自己,通過適應他人的特點,使個人服從聲部及聲部服從整體來達到要求。現在高校獨生子女較多,家庭和社會的寵愛易使他們事事以個人為中心,難以適應他人和社會,而合唱需要抹掉個性絕對服從整體,因此,借助這個藝術形式為教育手段,可以潛移默化的調節學生,增強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和自制力; 5)合唱是培養“和諧”的最好方式之一。有關“和諧”的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源遠流長。從孔子的“和為貴”到墨子的“兼相愛”、“愛無差”再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表達了社會和諧的主張。在西方,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認為“整個天體是一種和諧”。2005年的人代會上胡錦濤總書記提出了“和諧社會”的偉大構想,為高校構建和諧校園指明了前進和努力的方向。和諧校園的主體包括一切與學校教育有關的人員,他們的和諧是建設和諧校園的前提。合唱作為一門最能凝聚人心、團結協作的藝術形式之一,對人進行教育和提高,從而促進和諧校園的構建。和諧指異物相雜又和樂如一,即矛盾的各方面相輔相成又對立統一;合唱的“合”指人的團結一致.合唱最終展現的是個性服從整體后的和諧狀態。《國語·周語下》中單穆公、伶州鳩的審美評價:“聲和才能心和、心和才能人和”。合唱作為聲樂交響形式的藝術,其完整的演繹是對一種和而不同相互尊重的追求,讓參與者心靈時刻記住美好,心適則行適。正如中國音樂界協會分黨組書記徐沛東強調:“合唱事業越來越顯示出其十分積極的社會影響,是音樂文化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最好體現,……”
通過合唱及其和諧的聲音,高校師生更能直接感受到和諧的溫馨和愉悅,使他們更愿意為創造和諧的校園不斷努力。
和諧校園是和諧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是直接向和諧社會輸送高素質人才的基地,是促進和諧社會建設的一支重要力量。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文化建設和學科建設的和諧是建設和諧校園的基本要求,兩兩相互依存高度融合,高校要保持各學科的協調發展,拓寬學生知識面,提高人文修養。和諧的校園文化是構建和諧校園的精神基礎。而要豐富校園文化活動,需要發揮高雅文化的藝術熏陶作用。
合唱作為高雅的藝術文化形式之一,表現的就是和諧之美。它要求個體感知與群體感知的高度統一,是個人服從集體、個性服從共性的調節過程。合唱活動中的團員之間、團員與指揮之間、各聲部之間, 和諧合作無處不在。心理學家認為,當個人處于群體的環境之中時,群體的背景、大社會的文化環境,都會對個人的行為發生"高度集中"的影響,通過從眾行為使人融入到互相協調、群體共同作業的和諧背景之中。合唱訓練的過程,必須避免個人聲音的獨特化,是把眾多的個性聲音變成共性聲音,達到與整體統一的過程。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提出:“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是新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尤其提到“學會共處”是做人做事的重要保障,是培養人的合作意識、建設和諧集體的基本保證。
和諧校園包括師生身心和諧發展,校園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諧發展,大學生文化素質及校園文化品位不斷提高等各方面。合唱不管從藝術本身還是社會功用方面,對和諧校園的建設和發展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從我校舉辦的多次全校性合唱比賽中可以看出,師生們通過合唱進一步提高了藝術品味,更能與校園“同呼吸,共命運”、與身邊的人和諧相處,更能體驗到對集體作出貢獻和履行義務的責任感,把更積極向上的精神狀態帶到自己的工作與學習之中。
可見,合唱對于建設和諧的校園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二、對建設校園合唱的建議
1.要思想重視:充分認識合唱的特點和功用,盡可能利用合唱藝術的獨特魅力和社會作用,為建設和諧校
園提供多條途徑; 2.要建設好一兩個合唱團體,如學生合唱團和教師合唱團,進行專業的訓練,培養一批合唱藝術的引導者,并適當地開展合唱藝術演出,以此建立校園合唱藝術的氛圍;3.要開設合唱藝術選修課,集中欣賞經典合唱曲目,增進合唱訓練的認識,更廣泛的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并了解合唱在自身成長中的意義;4.要定期開展全校性合唱比賽或活動,邀請專家點評,提高師生的合唱藝術品味;鼓勵領導、老師共同參與,創造與學生合作的機會,融洽感情;設立各種獎項,以精神鼓勵為主,技術競賽為輔;以此為契機,開設合唱指揮培訓班,為各院系培養一兩名此類人才,從而提高活動水準。
結語:
建設和諧校園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部分之一,“和諧”即充分體現了校園建設的目標,也引導著師生的價值取向,特別是學生的人生觀。高校的目標是培養具有精深知識和高尚人格的社會接班人,因此必須充分利用各學科各教育方式的優勢,挖掘學生潛能,使其全面發展。藝術在培養人精神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應視自身情況,利用如合唱這種簡單方便的藝術形式,努力培養合格的人才,建設和諧的校園。
(責任編輯:李之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