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影 金艾裙 胡孝忠
近年來,大學生因心理疾病、精神障礙等原因不惜傷害自己和他人的案例時有發生,據報載:2004年北京地區高校有19名大學生自殺身亡;2005年僅北京大學就有4名大學生自殺;2006年春節后剛開學,華南農業大學相繼發生3起自殺事件。可見,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已到了迫切需要面對和解決的時候。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生活節奏的加快,高職院校的學生面臨著比普通本科院校的學生越來越多的心理壓力。如何為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問題正確把脈?筆者主要從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現狀和成因分析人手,希望引起社會和教育界對他們的心理問題給予更多的關注。
一、高職院校學生心理現狀及表現特征
高職院校的學生常常因為一些客觀的因素以及主觀認知、情緒、人格等心理因素的偏差而走入了心理誤區,例如:憂郁、狹隘、嫉妒、驚恐、殘暴、敏感、自卑等等。
(一)帶有高職院校特點的心理問題表現
1自卑心理與怯懦心理并行。自卑的人悲觀、憂郁、孤僻、不敢與人交往,性格內向;怯懦是指在困難面前表現出退縮與畏難的心理恐懼。高職院校學生自卑心理總會帶來行動上的退縮,而怯懦的心理同樣會引起自卑心理的連鎖反映,這種自卑與怯懦并行的心理嚴重地影響了他們正常的生活和學習,他們對周圍一切常表現出敏感和驚恐的狀態。
2孤獨心理與冷漠心理交織。孤獨是一種感到與世隔絕、無人與之進行情感或思想交流、孤單寂寞的心理狀態;冷漠是一種對人和事漠不關心、無動于衷的消極情緒。高職院校學生中有一部分學生是不合群的,他們總是獨來獨往,對群體排斥。由于自身的孤獨感從而促使自己冷漠對待群體或者其他個體,這種孤獨與冷漠交織的心理是高職院校學生人際交往中最大的障礙。
3嫉妒心理與報復心理聯袂。嫉妒是在人際交往中,因與他人比較發現自己在才能、學習、名譽等方面不如對方而產生的一種不悅、自慚、怨恨甚至帶有破壞性的行為;報復是以攻擊方法發泄那些曾給自己帶來挫折的人的一種不滿的、怨恨的方式。高職院校學生由于學習的壓力和動力較小,其注意力容易被學習以外的東西所吸引,嫉妒的心理也極易被報復的心理所引誘,而此時報復性心理帶來的攻擊性和沖擊力也最大。
(二)帶有時代特點的心理問題表現
1無聊心理促成懶惰心理。無聊就是無可奈何、精神空虛,其核心在于沒有確立合適的人生目標;懶惰是指一種慵懶、閑散、拖拉、疲沓、松垮的生存狀態。高職院校學生離開了緊張繁忙的高中生活,對大學里寬松自由的生活、學習習慣一下無法適應,空余的時間不知道怎樣打發,生活的目標突然變得模糊,無聊的心理便應運產生。無聊心理占據了生活的全部,于是他們學會了隨波逐流,無法將精力集中在學業中,心情不爽,猶豫不決,顧此失彼,久而久之懶惰便誕生了。
2與異性交往的困惑心理。高職院校學生步入大學校園后,身體和生理都發生了許多變化,特別是與異性的交往變得莫名興奮、期盼又恐懼。但同異性交往到底應該抱有怎樣的心態?這成了高職院校學生的一種難以抉擇的問題,同異性交往也成了他們人際交往中的一大困惑。有一些學生在不良心理因素的作用下,與異性交往時總感到要比與同性交往困難的多,以至于不敢、不愿、甚至不能和異性交往。
3網絡心理障礙。網絡心理表現為情緒低落、無愉快感或興趣喪失、睡眠不穩、生物種紊亂、食欲下降、體重減輕、精力不足、精神運動性遲緩、容易激動、自我評價的能力下降、有自殺意念或行為傾向、社會活動減少等。一般認為,網絡心理障礙的晚期表現為網絡成癮綜合征,又稱網癮,或lAD病(nternetaddi-condisorder,lAD)。網絡的發展帶給人類數不盡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但網絡卻也帶給人們難以抗拒的負面影響,特別是對學生的生活、學習以及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等帶來消極影響,讓學生變成了整天沉浸在虛幻世界里的“網蟲”。在眾多網民中高職院校學生是上網的主力軍。有報道指出:2001年國內某大學237名退學的學生中,有80%的人因迷戀網絡而成績太差導致無法完成學業。
二、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問題成因分析
(一)外部因素
1學校教育的影響。在教育過程中,學校教育在教育對象的個性發展中起主導作用。應該承認,目前我國的中小學教育主要還是應試教育,家長、學校和學生本人較多地關注學習成績而輕視其他綜合素質的培養。目前令人擔憂的是,有相當部分高職院校也避免不了應試教育這種窠臼。這種應試教育培養出的大多是“高分低能”的學生,除了考試學習之外什么也不懂,這些學生或多或少、或深或淺帶有應試教育所扭曲的病態心理的烙印。
2家庭教育的影響。家庭教育擔負著對兒童傳授文化知識、培養道德品質、指導行為規范、幫助謀生等責任。一般說來,親切和睦、溫暖、充滿愛心、奮發向上的家庭環境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但是目前高職院校大學生中有部分是孤兒、單親家庭子女、父母離異或父母感情不好的學生,還有的學生父母長期在外打工(留守兒童)。這些學生在學習、成長過程中由于缺少親情或關愛,感受不到完整家庭的溫暖,心理、心智發育不健全,怨世憤俗,極易產生嫉妒心理。這種不健康的心理輕則妨礙與人之間的正常交往,重則容易產生攻擊性和破壞性行為。另外是獨生子女教育方面,在高職院校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的學生在家中是獨生子女,他們在家中被溺愛慣了,步入大學后他們首先面臨或難以處理的是“人際關系緊張”和“自理能力弱”等問題。
3環境教育的影響。環境教育有許多,如社會組織環境、社區環境、同輩群體環境等,這些環境都可以稱之為群體環境。好的群體環境有利于青年學生的發展和前進,反之壞的群體環境將影響青年學生未來的發展甚至阻礙其前進的步伐。孟母三遷的故事是對好的教育環境選擇的最好明證。中學時代,學生活動少,人際關系比較簡單;而大學里同學大都來自全國各地,每個人的生活習慣不盡相同,同學間的人際關系相對復雜,特別是學生家庭經濟條件差異較大,這對不少來自相對貧困的農村同學來說,極易產生自卑心理甚至逆反心理(像云南大學的馬加爵),這些情緒得不到宣泄,久而久之會產生一定的心理障礙。
(二)自身因素
1理想與現實巨大差距的影響。許多學生在中學就非常羨慕大學生活,他們在電影或電視中看到的大學生活充滿浪漫色彩,大學校園大而美麗,所學知識讓人陶醉,同學們三五成群,在大路上、在教室里、在涼亭旁、在小河邊談理想說抱負,老師才華出眾、講話妙語如珠、幽默風趣,學生聽課如沐春風等等,但是真正進了大學才發現現實與理想的差距較大。高職院校由于發展歷史相對較短,特
別是近幾年不斷擴招,致使大部分高職院校的建設、教學水平和師資力量還正處于起步階段,這與普通高校差距自然更大,這就必然引起學生內心的失落和失望進而造成郁悶情緒。
2大學里學習模式和方法改變的影響。在中學里45分鐘一節課,每節課講1、2頁紙的內容,老師講得細,一小段內容重復好多遍,課內作業課外作業很多,又有升學的壓力,每天忙得昏頭轉向,也沒有時間想其他的事情。到了大學,教師的授課方式發生很大改變,自己的空余時間很多,又沒有升學的壓力。許多學生沒有良好的心態積極適應這些變化,反而使他們產生了一定的心理壓力,導致有些學生產生煩躁情緒;還有部分同學對自己所學專業不感興趣,自己也弄不懂到底學什么專業好,學習的熱情低、主動性差,以至于產生厭學、煩惱等心理問題。
3錯綜復雜的心理問題沖擊的影響。在整個高職三年的大學生活過程中,每個人都會不同程度地受到某個或某些心理問題的困擾。如因環境變異產生較強的心理壓力;因人際關系不和諧產生的心理恐懼感;戀愛與性方面引起的情感沖擊;自我認識不足;生理與心理發展的不同步性,意志力不夠堅定;初嘗獨自生活的自由,在放縱與束縛之間徘徊;高職學生所面臨的沉重就業壓力等等,這些復雜的心理問題有的是入學前就有的,有的是剛入學后就凸現出來的,有的是畢業前因就業的壓力驟然表露出的。
三、解決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問題的幾點建議
(一)宏觀對策
1國家出臺相關政策。自心理健康教育開展以來,普通高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可以說取得不少的進展,但是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停滯不前,不是照搬普通高校心理教育的模式,就是輕描淡寫地看待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國家(或本地區)必須制訂具體實施方案,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工作,要在人、財、物等方面給予支持和必要條件的保障。
2高職院校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體制的管理。高職院校應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正規教育體系,不斷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新理念,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網絡,創造良好的心理社會環境,特別是良好的校園文化。
高職院校還應加強心理咨詢體制的管理,建立健全心理咨詢機構,完善學生心理衛生組織,構建心理檔案庫。高職院校德育工作者應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給予足夠的重視,需建立專業化隊伍,強化心理咨詢功能,采取多渠道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二)微觀對策
1輔導員工作需要科學化和規范化。輔導員是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所以他們對學生基本情況的了解是最全面的,掌握的信息也是最多的。對高職院校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要求高職院校的輔導員必須通過科學方法及時對大學生進行心理普查,及早發現有心理問題的學生,及時解決問題。輔導員還要從心理學的角度研究大學生個性心理差異,只有了解和掌握每個人的個性心理特征,才能因人而異,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達到較好的教育效果。
另外,高職院校輔導員還必須加大對人際關系不良的學生、成績落后的學生、不受重視的學生、情感脆弱的學生、意志力薄弱的學生、適應能力差的學生和經濟困難的學生等這些弱勢群體的關注(特別是心理上有問題的學生)和幫助。因為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些弱勢群體一直是被人忽略的群體,輔導員老師的關注無形中會給他們一種心理的暗示作用,讓他們感到老師(學校)在關心我。
2引導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的自我完善、自我調適,積極應對現實。“依據大學生的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講授心理健康知識,開展輔導或咨詢活動,幫助大學生樹立心理健康意識,優化心理素質,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生活的適應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解決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問題,最根本的辦法還要靠學生自身來完成。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的自我完善和自我適應可以從以下幾點加以引導:引導他們自我教育和自我指導,塑造自信人格;引導他們搞好人際關系,培養誠信品質;引導他們學會自我保護,建立積極的防衛機制;引導他們養成科學的生活方式;引導他們加強自我心理調節。
綜合以上對高職院校學生心理現狀、成因的分析,筆者認為:要使高職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需要學校理順管理體制,獲得政策支持和補給保障。只有社會、學校、家庭、學生自身四方共同努力、通力合作,高職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步入全新健康的發展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