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旭 賀志明
人本主義理論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重視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個人價值觀,強調在學習中要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把學生的自我實現作為教學的目標;認為在學習與工作上人人都有潛在能力,崇尚學生能力的培養,并把創造力作為教學的核心問題;認為教師必須充分地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相信學生,尊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要構建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學生在學習中沒有感到壓抑或負擔,讓學生在學習中真正做到學得主動積極和生動活潑,并長時期堅持下去。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走出困境,就必須自覺地從那些不合時宜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遵循以人為本、一切為了學生的人本理念,結合各高校教育教學的特點,構建和完善具有鮮明特色的教學體系,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
一、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具體措施
(一)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和方法,增強理論教學的實效性
1專題講座教學法。專題講座教學法,就是以專題為單位設計課程的內容和教師講授的教學內容。思想政治理論課博大精深,內容十分豐富,要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取得最佳教學效果,必須貫徹“學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則。教學實踐和教改經驗表明,專題設計應從三個方面綜合考慮:第一,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選擇思想政治理論課中最基本的理論觀點;第二,關注熱點,抓住興奮點,選擇和提煉當前實踐提出的重大課題;第三,解析疑點,著眼滲透點,分析和研究學生中存在的主要思想認識問題。專題式教學要求教師選擇一些具有針對性的基本理論點,形成相互關聯的專題。構成教學內容的基本框架,這種方法,既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把重點、難點和基本內容都講清楚,又可以突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現實性、針對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討論教學法。這種教學方式旨在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過程中,要針對學生的思想實際,就一些學生比較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組織課堂討論或分組辯論。教師要營造一種積極、開拓、進取、寬容的學習探討氣氛,鼓勵學生踴躍發言,提出不同意見;要善于總結,畫龍點睛,突出主題。這樣,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也可以使學生對一些問題有更深刻的理解,進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認識問題的能力,收到理論教學的良好效果。
3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學習、分析、研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在教學實踐中應提倡研究性學習,促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轉向主動學習、思考、研究。案例教學要以兩個“實”為基礎:一是“史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理論觀點、重要論斷都產生于具體實踐中。案例教學要還原歷史原貌,讓學生在特定歷史環境中分析、思辨。第二個是“現實”,把現實中學生關心、關注的國內外重大政治、經濟、社會問題作為案例,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教師應對現實發生的重大事件及時作出反應,編選資料及時運用于教學中。
這樣,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實效性,有助于解決當前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脫離學生思想實際的問題。
4自我教育教學法。在教學中開展自我教育式的教學,可以有兩種方式:一是學生自學,互相討論;二是學生主講,教師總結。這種自我教育式教學方法,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可以使學生了解教師備課、講課的辛苦,尊重教師的勞動,有利于加深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和了解,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
(二)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論實踐教學,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創新功能
1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要準確定位。思想政治理論課內容有較強的理論性,只有通過教師在課堂上認真的講解,才能使學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但要將其真正內化為學生的思想,則必須通過實踐環節才能達到。通過加強實踐教學環節,讓學生關注社會,走向社會,在參與社會實踐的過程中,了解國情,開闊眼界,進一步錘煉思想,提高認識,這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效果的一種極好形式。但是,強化實踐教學環節要根據社會人才競爭的需求,確立切實可行的思想政治理論實踐教學目標。在當前,應定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與民族精神、社會主義的思想意識教育上,否則,把握定位不準,就會使我們的教育陷于主觀盲動性。任何操之過急的教育觀點,批判主義和急功近利的論點或無所作為和悲觀失望的教育觀點都是錯誤的。
2根據課程內容的特點分門別類設計社會實踐教學的目標。實踐教學并不意味就一定要走出課堂、走出校門,而應根據各門課程的特點,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內容大體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課程,包括《毛澤東思想概論、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這些課程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處于核心地位;第二類是日常思想行為規范課程,包括《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這兩大類課程的教學內容,既相互聯系,又各有特點。因此,其實踐教學環節應各有側重。例如,法律與道德類課程本身就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教學中可以根據理論教學的進度,結合大學生的校園生活狀況,開展“公民道德建設狀況調查”“大學生誠信狀況調查”“校園基礎文明狀況透視”“憲法宣傳進社區”等社會實踐教學活動,在實踐中促進大學生自我反思、自我教育。
3設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實踐教學專項經費。在經費安排上,要落實中央16號文件精神,設立思想政治理論實踐教學專項經費。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與其他課程的實踐教學相比,具有面廣、參與學生多的特點,與課堂教學相比,工作的難度要大得多。學校要根據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的實際需要,增加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經費的投入,以保證社會實踐教學活動的正常開展。從教學經費中劃撥出思想政治理論實踐課經費,用于實踐教學的交通費、門票費、講解費、教師實踐教學酬金、教師社會實踐考察等。這項基金應成為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和發展的物質保障。
4充分發揮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在實踐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提高教師自身的綜合素質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要形成教師對思想政治理論實踐教學的正確觀念,明確意義和任務;二是要具備指導學生搞好實踐教學的知識和技能;三是要樹立創新意識,在尊重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工作規律的基礎上,不斷開拓新領域,研究新內容,總結新經驗;四是要注意不斷加強自身修養,增添人格魅力,使學生在和老師接觸的實踐過程中,受到良好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和
教育。當然,要想指導學生實踐教學,教師本身也要進行社會實踐,這又要求有足夠的經費作保證。
(三)構建綜合考評體系,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考核體系的激勵功能
考試是教學體系中的一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體現教學理念最明顯的教學活動。我們認為,考試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和措施,科學合理的考評應實施多元多維考試方式和成績綜合評定標準,對學生的成績評價力求做到科學、客觀、全面,使考試成為提高教學質量,激勵學生繼續學習的一種機制。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改革,要探索出具有特色的促進學生發展的評價體系。思想政治理論各課程的考核均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平時考核,占總成績的40%。包括學習態度、課堂提問、完成作業情況、平時測驗、出勤等等;第二部分為理論考核,即期末考試,占總成績的40%。形式采用了開卷與閉卷、口試與筆試等多種形式的結合;第三部分為實踐考核,占總成績的20%。包括參與實踐活動的程度和積極性、完成實踐作業(諸如調查報告、參觀有感、實踐制作等)的情況、在實踐活動中分析和認識問題能力的提高程度、在實踐活動中表現出的團結互助和吃苦耐勞以及甘于奉獻的優秀品格等等。
二、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實踐,能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改革與實踐,能有效地解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虛多實少的問題
教育的本質核心是人本性的發展,教育學中的以人為本強調的是以人的發展,特別是作為教育對象具體個人的和諧發展為根本,“以人為本”作為一種價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為尊,以人為重,以人為先。因此,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要實現以教師為主體向學生為主體的轉變。通過改革促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改變教學手段和方法,提高理論聯系實際的水平,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現實性,有效地解決了學生重才輕德的問題,對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的品性修養,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標具有重要作用,學生關注社會、融入社會、奉獻社會的熱情與自覺性明顯增強。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改革與實踐,能促進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改革
思想政治理論課要“以學生為本”,教師就得放下“權威”的身份,深入到學生生活中,了解他們的所需所想,掌握他們在思想上、學習上、生活上、情感上所遇到的困惑問題,一是讓內容“活”起來,二是讓教學方式“活”起來。教師從學生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出發來進行授課,講課中不回避社會現實問題,就可以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師還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作用,加強雙邊活動,甚至放手讓一些理論水平較高綜合素質較強的同學上臺講課,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在教學中,教師不但要告訴學生是什么,而且要盡可能地告訴學生為什么。如在“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課的教學中,應多聯系我國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遇到的一些新問題,針對學生的疑惑有的放矢地講解。只有教師能真正觸及學生的興奮點和關注點,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明白,讓他們信服,使之真正感到思想政治理論課不是可有可無的空洞的理論說教,而是與他們身心健康發展密切相關的重要課程。是為其綜合素質的提高奠定基礎的課程。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改革與實踐,能實現“思想”“道德”“法律”教育三要素的無縫對接
從思想和觀念認識系統上來看,一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需要通過教育教學內化和提升思想政治素質(理想人生信念)、道德品質修養和法律意識三大要素(素質、品質、意識)。改革后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把大學生的思想素質、道德品質、法律意識三要素作為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以素質、品質、意識的提高并轉化為人的覺悟提高為目的,把黨和國家以及社會發展要求對大學生的思想素質、道德品質、法律意識為基本教育內容有機有效地結合起來實施教育,可以高屋見瓴地指導、引導學生把思想、道德、法律知識和理論的內化到形成覺悟的全過程,從而實現“思想”“道德”“法律”教育三要素的無縫對接。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的改革與實踐,能提高社會對畢業生的歡迎程度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改革是否成功,應直接體現在學生平時的思想意識和言行舉止是否符合社會的公序良俗以及用人單位的制度規范上。社會和用人單位對畢業生是否滿意、是否歡迎,對高校而言,則直接體現在就業率上。畢業生作為高校的最終產品,其綜合素質的高低,不僅體現在應用能力的強弱上,還體現在其思想政治素質的高低上。事實證明,越是具有較強的應用能力和較強的思想政治素質的畢業生,越能經受得住社會的考驗,越能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學校的社會聲譽越來越好。